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

卢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1-04-27


摘要

世博会规划贯穿选址申博阶段、办博阶段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规划在满足办博需求的同时,紧紧围绕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展相关研究,始终关注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十年之际,回顾世博会的规划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重新审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中国上海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浦江两岸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


这是世博会举办 150 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继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7 308 万参观人次,190 个国家、56 个国际组织参展,园区面积和场馆服务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开创了世博历史上多个“之最”。


成功举办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世博工作涉及各个方面,规划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引导性、基础性工作。世博会规划贯穿了选址申博阶段、办博阶段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规划始终贯彻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思考。


在世博会召开十年之际,回顾整理世博会的规划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脉络,重新审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01

选址与申博阶段(2002 年以前):最大程度发挥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举办世博会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最早的现代博览会是英国于 1851 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当时的中国还沉浸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阴影中,但这并不妨碍励志图强以救国的中国人提出办博梦想。


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理论家郑观应先生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谈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郑观应先生不仅充分意识到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大胆地提出了在上海这一“中西总汇、江海要冲”之要地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回顾世博会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世博会仅作为单一产品的交流场所,大都采用单一的建筑形式,后来逐渐考虑分散式的场馆布局模式。从 1855 年到 1937 年,巴黎共举办过 7次世界博览会,虽然每次会场场址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位于塞纳河两岸和香榭丽舍大街沿线,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博览会场馆的规划建设对巴黎中心区城市空间的日趋完善及交通市政设施的健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博会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多样化,场馆开始注重展区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注重与城市再开发的结合,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问题。


世博会的选址也呈现出几种典型类型:一是与旧城改建结合,利用长期荒废的土地、不景气地区,通过世博会的规模效应和知名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二是与新城建设相结合,通过世博效应发展新建城市;三是与滨水区改造相结合,带动城市滨水地带的更新利用。


1.1  申博选址:几度变迁


1.1.1 1986 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把世博会选址在浦东花木地区


上海引入世博会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就开始考虑申办世博会的事宜。在 1986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考虑到了世博会的选址问题,在浦东新区花木地区预留了一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当时位于杨高路以外的区域基本上未开发,花木地区紧邻中心城,世博会选址花木的目的部分是为了带动浦东地区的发展。


1.1.2 2001 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新选址于浦东新区黄楼地区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新区发展迅速,并对整个新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原本作为世博会选址的花木地区调整为浦东新区的行政中心。世博会进行了重新选址和规划论证,先后考虑了浦东孙桥、黄楼等方案。


1999 年,中国决定申办 2010 年世博会。上海作为承办地,根据 2001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新区发展态势,规划浦东黄楼地区作为世博会新的选址。黄楼地区紧贴外环线,是一片净土,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离浦东机场不远,场址选于此,将会对浦东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1.1.3 通过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提出在黄浦江两岸选址办博的概念


为上海申办世博会造势,2000 年底,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同济大学与法国赛尔日一蓬图瓦兹欧洲大学合作,邀请了来自 14 个国家的规划、建筑专业的近 40 位学生,组成多个小组,以“2010 年上海世博会概念设计”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活动。


设计条件中规定的选址虽然是黄楼,但当时上海已经提出了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初步设想,并在方案过程中进行了充分讨论和酝酿。最终六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设置世博会“城市实验室”的概念,另有一个小组提出了“江河网络”(Rivernet)方案,认为世博会场地选址在上海中心区的黄浦江畔,更为合适。


方案将世博会的场馆分散布置于黄浦江两岸,通过陆上公交和水上巴士连接起各场馆,同时通过重整城市滨水空间,充分展示黄浦江的魅力。此外,世博会结束后场址会自然地融入城市网络,回归市民生活。


这个方案获得了国际评委们的高度赞赏,但由于它突破了竞赛设计要求的规定,为体现严肃性和公平性,最后专家组为这个小组颁发了“评委特别奖”。


设计工作营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在黄浦江两岸选择世博会场址也纳入了上海市政府考虑的范围。同年,黄浦江两岸滨水地区开展国际方案征集,在综合形成最终方案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即要通过在黄浦江两岸举办世博会来推动这一宏伟规划的实施。


1.1.4 2001 年最终确定选址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


世博会的理念之一是通过办会带动城市复兴。基于这

样的考虑,在经过慎密的论证及充分听取国际、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和市民建议的基础上,2001 年世博会举办场地最终确定选址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


当时在世博园区的选址范围内,既有许多传统的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如江南造船厂,也有成片急需改造的危房简屋。该选址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世博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2002 年初,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世博会选址正好位于这一规划区域内。通过举办世博会,置换沿江工业用地,打开沿线岸线,不仅有利于黄浦江沿岸的功能调整,对上海城市未来的转型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1.2  申博方案:令人激动的“花桥”方案


2001 年,为申办世博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开展了国际方案征集,最后法国设计公司 Architecture Studio 的方案以在花桥、运河、绿带等方面的新颖构思而胜出。


方案设计了一座连接黄浦江两岸的拱形步行“花桥”,将世博会打造成上海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方案还规划了一条椭圆形运河串联起浦东和浦西。在竞赛方案的基础上,又经过几轮深化,最终形成被称为“极具国际水准、令人激动的方案”,作为申博方案。


2002 年 12 月 3 日,中国上海获得了 2010 年世博会举办权。中国提交的申博方案让人耳目一新,位于城市中心旧城改造区,真正“缝合”了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初衷是借助世博会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并在实质上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世博会场址选择到世博申办,曾经设计了多个方案。从办博的角度看,位于市中心且横跨浦江两岸的选址方案并非最理想,但是结合世博会“城市”的主题,让世博会的举办与城市自身的发展更加紧密联系,却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就注定了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世博会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满足世博会举办的需要,还要关注这一地区的后续发展利用。


02

办博阶段(2003—2010 年):满足办博需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要求


成功举办世博会,优秀的规划是关键之一。申博方案为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把一个申办方案变成一个举办方案,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在此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的难点与挑战。


一是如何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城市” 主题是中国申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展示了当时最新的科技成就。世博会规划设计如何演绎世博“城市”主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二是如何保障 7 000 万参观人次的园区能够有序运营?如何确保世博会召开的同时,城市功能正常运作?上海世博会预计总参观人次达7 000 万~8 000 万,平均每天参观人次为 40 万,为历届世博会之最。要解决这样大规模人流的交通、游览、餐饮、住宿等问题,且保障 184天连续不断地运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是展期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如何营造舒适的环境?此外,如何以旧城改造的方式办世博?因为独特的跨河地理位置,又该如何体现浦江两岸的特征并保障两岸的联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勤俭办博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综合类会展活动,又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综合程度极高、要求一次性建成交付使用,同时在此之前我国并无针对此类大型展会活动的规划与建设经验,整个筹备和举办过程都需要探索。


回顾办博规划的整体历程,包括红线范围核定、方案征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实施、会期举办等几个阶段,历时八年,涵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


2.1  红线范围优化调整:体现科学办博、勤俭办博理念(2004 年初)


申博期间,世博会选址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规划控制范围 5.4 平方千米。2004 年初,经过调查、梳理发现,红线内有一些 20 世纪 90 年代建成的成片多层住宅,质量较好,如果全部拆除,影响较大。


考虑到推进中心城改造和控制动迁成本等因素,同时结合后滩地区上钢三厂整体搬迁的需要,经过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按照科学办博、勤俭办博的指导思想,对园区红线范围进行了调整。


在申博方案的基础上,选址向浦东卢浦大桥西侧延伸,将上钢三厂和后滩地区纳入规划控制范围,调整后的总面积为 6.68 平方千米。


同时,秉持确保世博会主入口畅通,并尽量避让成片居住区和高层建筑的原则,确定红线范围面积为 5.28 平方千米。保留对世博会场址整体影响较小的高层建筑和成片居住街坊,设置 1.4 平方千米的建设协调区。


2.2  方案征集与优化:吸纳国际经验和全球智慧(2004年 4—9 月)


2.2.1 组织召开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


世博会规划之初,广泛征求和学习世界先进的规划理

念,探索世博会作为大型城市事件的特点和模式,是方案研究的重点。


2004 年 4 月,上海市政府邀请 150 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重点针对场地规划、交通组织、后续利用、地下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展开研讨。


2.2.2 开展国际方案征集


2004 年 5—7 月,上海市政府组织国内外 10 家著名的设计单位(联合体)开展世博会规划方案征集。同时,邀请国内外 13 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研究领域涉及世博会、规划、建筑、交通、展览等多个方面。经过六轮投票,选出三个获奖方案,依次为英国罗杰斯(ARUP & Rogers)设计联合体方案、美国帕金斯(Perkins)公司方案和同济大学方案。


10 个设计方案形态迥异、各具特色,但普遍侧重于形式美感,与城市自然肌理和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够,同时对城市后续发展利用考虑较少。


2.2.3 方案优化


在方案征集的基础上,同年 8—9 月又开展了方案比选和优化工作,对英国罗杰斯联合体方案和美国帕金斯方案分别进行深化。


方案一是集中式布局,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和主题馆集中设置,构成核心空间,识别性强,但主要功能较为集中,不利于大流量参观人流的组织。


方案二采用分散式布局,七处主题馆散布于滨江区域,形成多个主题区域,有利于参观人员的均衡分布,但均质化布局容易导致整体规划缺乏重点。


2.3  总体规划:谋划理想蓝图(2004 年 10 月—2005 年4 月)


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征集方案各有亮点,但以其中任何一个方案为基础,都难以直接深化为满足办博需求的规划方案。2004 年 10 月,方案的综合优化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始启动。


为有效推进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形成一种汇集各方智慧的协调机制,世博会组建了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多专业协同合作的规划设计团队;成立了一个总规划师团队,承担指导、协调和辅助决策等重要任务;成立了一个总体规划工作组,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设计单位为深化和优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总体规划主要明确目标理念、总体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后续利用等结构性、系统性和原则性问题。


2004 年 11 月29 日,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世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图 1)。


图1 上海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1)总体布局方面,结合上海世博会参观流量大且地处城市滨水区和旧城改造区的特点,吸取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布局方式的优点,统筹办博需求和后续使用,形成“一主多辅”的总体空间格局。核心展馆和主要公共活动设施相对集中在核心区域,其他展馆则适度分散,形成辅助组团。


(2)综合交通规划,是保障世博顺利举办的重要基础。既要保证园区内交通的便捷、舒适、流畅,又要与城市交通有机衔接、高效运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构筑多模式的现代复合交通体系。


做好交通预测,按照世博会客流总规模 7 000 万人次,平均日客流量 40 万人次、高峰日 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 80 万人次的要求,制定场内交通和城市相关交通的规划方案;


提出“公交世博”理念,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规划游客以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地面公共交通和水上交通的作用,限制个体交通;


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规划轨交承担 50% 左右的客流,地面公交承担 35%~40%的客流;


还提出“转换”的理念,将世博会入口外移,在郊区、中心城、世博园区周边地区布置停车换乘枢纽,设置场外入口,分层次地将个体交通转换为世博集约交通。


(3)环境景观方面。围绕黄浦江,做好“水”文章,形成以江为景、两岸呼应的效果;建设滨江绿地,利用沿江地形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江绿坡,做足“绿”文章,形成自然、生态的滨江景观。


(4)建筑的保护利用方面,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世博园区又地处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上钢三厂。规划中应充分利用世博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工业建筑,落实勤俭办博,使得世博会规划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


规划不仅对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及具有特色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留;还对风貌或结构质量较好的厂房与办公建筑以及船坞、塔吊等构筑物进行改造利用。上海世博会成为历次世博会中保留老建筑物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5)基础设施方面。落实生态世博要求,积极运用新能源、综合管沟、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和分布式供能等多项先进技术。


(6)坚持以后续利用为先导,在建筑、环境、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方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明确世博会区域会后将建设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将核心展馆和主要公共设施等永久性建筑集中规划在核心区域,以利于土地再开发;保留滨江绿洲,会后形成黄浦江沿线市民休闲、活动的大型生态绿地;园区内主要交通设施、重要市政管线争取实现零废弃,成为城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 年底,以总体规划为基础,集合建设职能部门及其下属专业设计单位的力量,开展交通、市政、绿化、安全、医疗卫生等 18 项专项规划。经过与专项规划的多次磨合,为场馆布局、综合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深化完善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理想走向现实(2005 年 5—12月)


为进一步衔接世博园区建设,2005 年 5 月启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期间还同步开展了城市设计和高架步道、地下空间等一系列专项工程的研究。2005 年 12 月 15 日,市政府正式批复上海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2)。


图2 上海世博会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1)为确保展会安全和各项设施的正常运作,规划在总体规模上按照合理的参观人流密度(按平均日客流量40 万人次、人均占地 8 平方米测算)划定围栏区范围。同时考虑到场址东西狭长的特点,在浦东、浦西东部区域安排世博村等配套区,压缩东西向的参观距离。


(2)场馆布局上,在“一主多辅”总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园、区、片、组、团”五个层次:一是对场馆设施的总规模进行测算。按照参展单位数,同时参照合理的人均展馆面积测算规模,围栏区内各类展馆包括主题馆、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外国国家自建馆、租赁馆、企业馆、国际组织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公共活动设施包括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和博物博览馆,总建筑面积约为 100 万平方米,以临时性展馆为主。


二是场馆布局充分考虑参观热点因素。由于此次参展

国的数量突破历史记录,规划把整个园区分为五个片区,以国家所在的大洲来划分,这既符合博览会 BIE 的惯例,也是以往各届世博会的经验做法。同时结合各片区分散布置参观的热点场馆。由于事先无法确定哪些是热点场馆,规划只能进行预估。


考虑到参展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以及国际影响力,各国家馆对于参观者的吸引力将存在巨大的差别,同时著名企业的展馆也可能成为参观热点,而中国国家馆等大型场馆也将吸引大量人流。


因此,规划将亚洲各国展馆安排在浦东东部展区;将欧洲、美洲各国展馆安排在浦东西部展区;而中部则设置中国国家馆等核心场馆;企业馆布局在浦西,这样可使参观热点在空间上较为分散,有利于合理引导参观人流。


三是展馆设置充分衔接招展和建设需要。与普通展会由主办方提供展馆的方式不同,世博会上,外国国家自建馆和部分企业馆都是由参展主体自己设计建造。


规划不仅要满足不同的参展需求,还要尽量创造均质化的场地条件,以实现招展的公平性。同时,展馆建设还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招展工作完成之前,有哪些国家参展,各国要求的展馆面积和位置都不能确定。


为了保证园区展馆建设的高效和适应招展管理的便利,规划在外国国家馆、企业馆等展馆设置上,以“办展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控制,参展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申请或租赁一个到多个单元进行场馆建设和布展。从实际招展的情况看,确实有很多参展国家和企业在谈判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变化位置和面积,但是由于“办展单元”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类问题。


此外,控规还进一步细化了出入口交通组织、服务设施、高架步道方案,并明确了规划控制要求。考虑到为参观者提供舒适的步行参观环境,在划分五大片区时,还把每个片区划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划分为若干个团,团与团之间最大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500 米,“团”成为设置餐饮、卫生、等候广场的最小配置单位。


这样既便于服务设施的配置,也便于后续运营管理、工程设计和开展招展和招商工作。由于场馆建筑存在临时与永久、保留与新建、参展单位自建和园区统一建设的不同,控规在分类控制指标及控制要素方面也自成特色。


2.5  规划实施:配合招展和建设进行动态优化(2005 年12 月—2010 年 3 月)


控规批复后,工作重点由规划编制转向规划实施。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抽调骨干力量入驻世博园区,现场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现场审批各类永久性和临时性场馆、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市政道路等项目。


编制和实施主体之间进行紧密、高效的协调互动。在世博会控规(第一版)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批后,由于招展工作的动态进行,经常会出现展馆数量、布局等方面的变化,世博会规划不是仅仅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答复就可以,而是要基于这些改变,重新调整园区一系列相关的系统,如展馆布局、步行系统、高架步道、广场、服务设施等。


在 2005 年 12 月版控规的基础上,世博会规划又分别于 2006 年 8 月、2007 年 2 月、 2008 年 11 月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完善。因此,世博会规划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会依据实施反馈的信息,经常性地进行调整和不断适应。


世博会规划方案的调整过程也是理想方案和现实不断论证和结合的过程。关于“花桥”方案的论证与调整,申博方案提出了步行“花桥” 的设计构思。但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发现,黄浦江较宽而且有通航要求,实施技术难度极大。经过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桥梁专家反复论证,出于安全考虑,调整了“花桥”设计。


2004 年办博方案征集中又提出“舟桥”设想,就是利用江中的水上巴士首尾相连,游客在桥上可自由来往浦东浦西。但由于舟桥运营时需对黄浦江上下游进行封航,同时考虑到会期较长、舟桥造价较高、停泊时影响滨水景观等原因,未被采纳实施。世博会规划中园区两岸间的交通联系以西藏南路地下越江隧道、专用越江公交、轨道交通世博专用线和水上轮渡等方式为主。


2.6  回眸世博盛况:兑现申博承诺


2010 年 5 月至 10 月,中国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赢得了世界的瞩目。第 68 届联合国大会将上海世博会的闭幕日期 10 月 31 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


上海世博会在保持上海城市经济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经受住超大客流的考验,园区总体运行平稳、顺利、有序。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规划、建设、运营都功不可没。规划实施过程完整,规划的执行度高,运营结果和预测的符合率也非常高。


7 308 万人次的实际总参观流量和日平均客流量与预测值基本吻合;分区分片的场馆布局确保了参观人员的安全、有序和舒适;涉博轨道交通承担了近 45% 的客流,满足世博会高峰时段客流疏散需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安保、绿化等系统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和服务水平,这与规划的深入细致、有备无患不无关系。规划的创新性、科学性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此外,本届世博会特别设置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堪称世博会历史上一大创举,第一次给了城市独立参展的机会,集中展示了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和有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成为弘扬世博精神,提升世博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综观办博规划的全过程,世博会规划架设了一个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平台。世博会规划既是指导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过程中统一认识和相互合作的基础。面对挑战,规划提供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安全保障、市政设施、环境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


从实施结果看,世博会会址的规划建设,加快了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黄浦江两岸再开发进程和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优化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世博会的举办,让上海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真正蜕变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滨水城市,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


03

后续利用(2010 年至今):诠释世博主题,引领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最佳实践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成功与否,一个关键性的衡量标准就是世博会地区以及整个上海的后续发展能否充分演绎世博的“城市”主题。世博会在选址和办博规划编制时就考虑了后续利用的相关要求。世博会规划一直以“一个先导、两个满足”为指导思想,即以后续利用为先导,满足办博需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要求,力争做到超前谋划、准确定位、统筹安排。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了大量宝贵的理念和经验。2010 年世博会闭幕之前,《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的编制工作即已启动。规划对世博资源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地区总体定位、功能布局和发展策略。


2011 年 8 月,《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准。总体定位上,根据上海城市总体发展和黄浦江沿岸开发要求,世博会及周边地区未来将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型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世博会地区,突出国际文化交流功能,集中发展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将建设成为市级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


总体布局上,形成由浦东会展及其商务区、后滩拓展区、政务办公社区、浦西文化博览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及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构成的“五区一带”布局结构(图 3)。浦东会展商务区主要依托保留的“一轴四馆”大型城市公共设施,打造国际化城市中心商务区。以世博轴为界,分为 A、B 两个片区,保留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以会议、展览、文化和商业功能为主。


图3 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图


B片区是世博会后第一个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开发的区域,是一片央企总部集聚的顶级商务区。采用小街坊紧凑型布局模式,突出连续的街道界面,构建覆盖天桥、地面、地下公共空间的立体公共活动网络。


A 片区强调功能复合与绿色共享,结合中国馆地标视廊,以绿为核,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绿谷”标志性空间。围绕中央绿谷,突出开放性、公共性和活动性功能,打造 24 小时活力城区。


后滩地区在结构规划中被定位为后滩拓展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远期规划结合已建成的滨江湿地公园,承载世博记忆,演绎生态理念,引入公共活动;之后开展了多轮方案的比选与深化,在适度开发与生态复育等不同方案间进行反复论证磨合;最终按照“上海 2035 总规” 提出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和生态之城的目标要求,确定为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大公园的定位。


保留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卢森堡馆四个国家馆,新建上海大歌剧院、温室花园和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大公园”“文化大公园”和“市民大公园”,面积达 1.88 平方千米。这是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延续世博精神、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大举措,最大程度地回应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博村地区后续定位为政务办公社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保留世博期间基本的建筑格局,塑造集创意设计、城市论坛、交流展示、产品体验等为一体的国际文化创意街区,为设计师、艺术家、市民、游客提供工作、聚会的场所;浦西文化博览区,结合江南造船厂等工业遗存,延续工业文化内涵,集聚大型文化设施、博物博览设施,主题多元,体现能级,强化国际文化活动交流,定位为能够引领全市文化发展、世界一流的博览文化集聚区。


目前,世博会地区以商务与文化为主的主体功能已形成,“五区一带”的功能空间结构也基本成形。


浦东一轴四馆改造工程已完成并全面投入运营,B 片区基本建成已进驻 13 家央企,A 片区建设国际总部聚集区大部分用地已出让,政务办公社区相关委办局已进驻的行政办公职能已基本落实,世博文化公园启动区已开工建设预计 2021 年基本建成;


浦西最佳实践区南北街坊已基本入驻,文博区内世博会博物馆等建成开放。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奔驰演艺中心、世博展览馆等作为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作为浦江两岸开放贯通的重要地段,已成为吸引市民、游客的重要公共活动区域。


面向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目标,世博会地区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创意、文化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地区能级与品质,重点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综合效应。


04

结语


承办世博会,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的梦想,它不单是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在快速成长中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得到世界认可的最好例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在世博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上海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在新时代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找寻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实到上海城市发展全过程,延续世博精神,书写新的上海城市发展史!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才能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真正的“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作者

卢柯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推荐阅读

短期人口流动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出行数据识别的实证

基于“时空过程”的特大城市市域半城市化地区 识别及其类型特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2000—2015)

遗产旅游视角下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世界级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策划思考——以杨树浦电厂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