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6月下)
导读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小刊》,内容为近期的法规动态、新闻广角栏目,以供参考。欢迎大家订阅和咨询,订阅方式请查看文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南片区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2021年6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湖南省长沙市组织召开华南片区省市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交流城市体检工作进展,开展相关培训。
华南片区各样本城市积极探索,通过城市体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长沙市树立“无体检不项目,无体检不更新”的理念,探索形成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六步工作法”。厦门市在全市选取多个试点社区进行完整居住社区体检,建立“城市—社区”两级协同体检评估模式。海口市针对重点问题开展详细体检,进行跨维度、多要素的综合交叉分析,深入分析“城市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相互关系,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治理行动提供支撑。
部分省份在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样本城市体检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省级层面城市体检工作探索。湖南省结合城市更新试点申报工作,指导资兴、株洲、湘潭等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湖北省组织襄阳、宜昌等城市开展本省试点工作,指导试点城市将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相结合。
会议强调,城市体检工作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省市要深化认识,通过开展城市体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强问责问效。进一步理解2021年城市体检指标内涵,统筹安全与发展,坚持绿色低碳理念,精准查找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加快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多头并进确保进度。强化城市体检成果运用,把城市体检的结果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推动地方规划实施评估的常态化、动态化。
会上,专家就城市体检工作整体情况、工作方法与数据获取方法、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方法及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建设要点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并与各地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各地集中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杨宏毅副司长出席会议并部署工作,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等专家开展了专题培训。湖南、湖北、海南、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长沙、常德、武汉、黄石、海口、三亚、厦门、福州等样本城市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北京:发布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
6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首都之窗网站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将以保护更新为主,中心城区以减量提质更新为主,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地区的新城,结合城市更新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生态涵养区结合城市更新适度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
《指导意见》明确,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对城市建成区(规划基本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城市更新应坚持以下原则:1.规划引领,民生优先;2.政府推动,市场运作;3.公众参与,共建共享;4.试点先行,有序推进。
上海: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发布
日前,《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上海市将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规划》提出,至2035年,确保市域生态用地(含绿地广场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比例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3平方米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10.5%左右,湿地保护率50%以上。规划建设20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建成30处以上郊野公园。
上海:2021首批上海乡村责任规划师招募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探索与超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面向全市招募首批“上海乡村责任规划师”,以村庄为中心,以村民为主体,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为乡村建设管理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做美丽乡村的陪伴者、协调者和服务者。
浙江:推进“数字国土空间”建设
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浙江省“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创新应用“空间码”,加快平台迭代升级,强化数据共享利用,力争到2025年,“一码管空间”改革覆盖自然资源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体制机制、制度规范成熟定型,全面形成整体智治新格局。《方案》明确,“数字国土空间”以浙江政务服务平台“浙政钉”和“浙里办”作为服务端和治理端总入口,形成总门户,统一集成应用和各类场景,统筹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用户管理,形成统一工作界面和消息机制。“空间码”覆盖陆域、海域及地上、地面、地下全域国土空间,涵盖土地、水、森林、矿产、草原、湿地、海域(岛)等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要素;实现每一寸国土空间通过“空间码”贯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开发利用、土地整治、执法督察、确权登记等全环节、全流程信息,全面完整、动态现势展示每一寸国土空间的数字化内涵,以“码”集成对应空间的“前世今生”核心信息,实现“以码为链”的全方位业务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监管。
河南: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出炉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让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人居环境更加宜居,把河南省“三农”短板变成释放发展活力的“潜力板”。
《方案》明确,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行动,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县域城乡供水管护一体化,力争完成60个县(市、区)水源置换工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同时,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方案》要求,2025年年底前,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50万户、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3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四美乡村”建设标准、50%以上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美丽小镇”建设标准、50%以上的农户庭院达到“五美庭院”建设标准。
江苏:推动规划师深入基层“共绘苏乡”
近期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积极引导广大规划师等专业人才深入基层,积极做好乡村规划服务,凝心聚力推动美丽乡村共谋共建共治。“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旨在引导广大规划师等专业人才深入基层,积极做好乡村规划服务,凝心聚力推动美丽乡村共谋共建共治。2020年9月活动倡议书发布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规划师踊跃报名。10月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后,部分下乡工作站已陆续挂牌运作。
《通知》要求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指导在当地服务的规划编制单位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乡村规划实践,引导规划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下乡服务。要结合本次活动,加强对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乡村规划师)制度的探索,建立常态化的规划师驻镇、驻村服务机制,支持并加强乡镇基层所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平台作用,搭建规划与群众实际生活需求良性互动的“桥梁”,引导各类资金、项目、资源要素精准投入和有序建设。
广东:全面分解城市排水防涝责任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切实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工作,积极做好汛期应对工作,排查风险隐患不留盲区,再次对城市内涝积水隐患进行排查处置,抓紧督促整改,对暂时不能完成整改的,要制订专门处置方案,必要时安排人员值守。一是积极做好城市管网、河道清淤工作,加强内河涌、河湖水系的疏浚,及时排空湖泊、湿地等受纳水体,发挥其滞渗、调蓄和雨水排放等作用,保障城市汛期排水通畅。二是对易发生短时径流量突增的地点、立交桥、地下构筑物、棚户区以及往年易涝点等城市内涝隐患重点区域逐一制订除涝方案,加强应急值守。三是加强应急抢险工作,按照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护、应急物资和抢险人员,防止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四是加强供水厂、变电站、排水泵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度汛防护工作,强化垃圾填埋场、建筑余泥场等堆埋场所的管理,划定防护范围,防止滑坡、水体污染等事件的发生。同时,坚持协调联动,加强汛期信息报送共享工作,做好应急值守。
广西:将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五年行动
广西将统筹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五年行动,抓好新建农房管控,逐步健全农村建房管控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据介绍,自2018年10月全面启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以来,广西已完成175个精品示范型村庄、858个设施完善型村庄建设,已基本整治7.66万个村屯,完成8.36万栋农房风貌改造。
未来5年,广西将持续推进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持续打造彰显桂风壮韵的乡村新风貌。以“两高两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沿线为重点,逐步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持续完善特色农房建设实用图集和存量农房风貌改造设计;严格落实带图报建、带图管理制度,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年内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江西: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
6月11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江西省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五年实现乡镇镇区功能与品质“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创特色”;到2023年,江西省所有乡镇脏、乱、差现象基本解决,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100余个乡镇达到美丽乡镇示范镇要求;到2025年,300余个乡镇达到美丽乡镇示范镇要求,让乡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幸福家园。
按照《方案》,江西省乡镇(不含城关镇)将以乡镇政府驻地为重点,兼顾周边村庄,将农林垦殖场、不在城区的工矿区纳入美丽乡镇建设,并分四步走:持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环境美”;全面提升镇区功能,实现“生活美”;全面提升镇区品质,实现“人文美”;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治理美”。这包括实施垃圾污水专项攻坚、卫生乡镇创建等9项行动,提升乡镇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10项设施,以及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塑造特色风貌、加强环境设计等举措,最终打造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美丽乡镇。
内蒙古: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自2019年至今,内蒙古已完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实施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5035处,改造坡道15966米,改造楼梯扶手147092米,加装电梯334部,新增无障碍厕所20个。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在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要将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类改造内容,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同时,要开展示范引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加装电梯和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设施建设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4部门联合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31日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百条线路共分三个主题大类,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重点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重要标识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囊括游客耳熟能详的新时代科技和建设成果,感受“国之重器”带给我们的自信和力量;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重点展现我国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9年,每年参与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14.1亿,人们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启动
6月7日,国家林草局召开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启动会,全面部署启动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力争每年公布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
会议强调,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既要讲科学,也要讲团体精神,必须坚持国家林草局各司局一体化、国家和地方一体化、国家林草局各直属规划院一体化、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一体化运作。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指导和支持,坚持打团体战、协同战,形成工作合力。要通过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实施、一体研判、一体汇总、一体应用,实现“六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采集、统一分析评价、统一成果应用、统一共享服务、统一资金结算。坚持全局一盘棋,统筹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资金和新技术。要特别注重和国土“三调”数据的有机衔接,运用好“三调”成果。
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国家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标志着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
“地质云”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该局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地质云1.0”到“地质云3.0”的迭代升级。“地质云3.0”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整合构建了多圈层、多专业、多要素的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含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和近百个核心数据库,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同时实现了大量重要原始数据的上云共享及重要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云服务。
国务院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
此次公布的325个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7个原仅有1至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少数民族此次有8个项目列入名录,包括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独龙族等人口较少民族。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包括民间文学类167项,传统音乐类189项,传统舞蹈类144项,传统戏剧类171项,曲艺类14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9项,传统美术类139项,传统技艺类287项,传统医药类23项,民俗类183项。
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举行
6月12日,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江苏盐城举行,活动主题为“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自然遗产提名地等相关单位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话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举行了专家主题报告、“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揭牌和黄海湿地世界遗产青年志愿者团队授旗仪式,举办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图片展。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会议、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会议等专题会议同步召开。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鄱阳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鄱阳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两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陆并重,上下兼顾;方式多样、持续增效;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到2030年,“两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市场体系初步构建,生态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良性互动关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两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健全,区域间生态保护协作关系更加密切,生态保护主体和受益主体良性互动关系全面形成。《指导意见》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指导、协调和支持,加快建立区域联动、分工协作、成果共享的“两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加强对“两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统筹指导,协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在安排相关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时适当向“两湖”流域倾斜。
商务部等12部门发文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
《意见》从科学优化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能力、引导规范经营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意见》指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近年来,各地便民生活圈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下一步,商务部等12部门将指导各地分批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探索并推广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经验,逐步扩大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推动构建便民生活圈、打造便民服务链、提升民生幸福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指导意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5个方面,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从动员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培育志愿服务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从建立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平台、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推广繁荣生态环境志愿文化等8个方面,部署了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的重点任务。
以上信息内容有删减,完整版可查看《规划小刊》
欢迎大家咨询和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规划小刊》
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