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8月下)

导读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小刊》,内容为近期的法规动态、新闻广角栏目,以供参考。欢迎大家订阅和咨询,订阅方式请查看文末。


城市体检,又获《新闻联播》点赞!

8月7日,《新闻联播》开播3分多钟,就提到了国家的这项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体检。

在新闻联播中提到:“2019年,国家在11个城市开展试点城市体检,随后规模扩大到59个城市。这些城市现在正围绕生态宜居、交通便捷、风貌特色等8方面65项指标给自己做检查。”

半个月内,央视三次点赞:8月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7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都重点关注并点赞了城市体检这项工作。

那么,城市体检是什么?城市体检如何开展?三年来城市体检工作干了啥?

城市体检是什么?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简单来说城市体检和我们人的体检一样,包含了去医院“体检”+医生“开方”+亲友“督促治病”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就像人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一样,城市也庞大复杂且差异性大,城市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只有定期开展体检,系统性检查,才能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通过综合施治解决短板和矛盾,做到“防未病、治已病”,提前防止大病隐患、及时治疗小病小患,确保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求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要求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改革任务的要求,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北京市政府率先开展了城市体检工作。2019年,选择沈阳、南京、厦门、广州、成都等11个城市开展体检试点工作;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择36个样本城市全面推进城市体检工作;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将样本城市范围扩大到59个,覆盖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设区城市。除样本城市外,江西、广东、新疆、青海等省也在探索全省推进城市体检。

城市体检哪些内容?

了解城市就像了解人的身体一样,健康与否的标志就是体检指标。城市体检指标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不能大而化之,要具体化,最终确定哪些指标能反映城市健康程度。

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以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方面65项指标构建了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城市自体检中,可以由各样本城市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特色指标。

城市体检如何开展?

城市体检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分析论证、问题诊断、形成体检报告等环节,目前形成了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建立了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成果运用机制。

就像我们体检一样,确定了要体检哪些内容后,城市就可以依据确立的体检内容进行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对照参考值进行分析论证和问题诊断。

为确保体检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城市体检加入了“第三方”体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作为第三方团队,综合运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城市体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样本城市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观感受和需求。

实践证明,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三种方法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综合分析评价和体检结果应用打下了基础。

城市体检“好”在哪?

除了摸清底数、发现病灶的“体检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动的城市体检工作,还注重强调城市体检结果应用,“开方”+“督促治疗”,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城市体检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听取各方意见,判断存量改什么,增量加什么,再做解决问题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城市体检是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城市还存在不少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开展城市体检,查找城市在安全韧性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或解决,从而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安全运行。

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对城市更新工作热情很高,都在探索相关的做法。结合城市体检成果,能够科学指导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细化制定城市更新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年度项目清单、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建设时序等内容,确保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更加精准,实施效果更加显著。


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

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接续努力,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一是建成一批示范引领性强的数据原生基础设施,数字化场景得到充分应用,成为城市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二是建设全球领先的超大规模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产化,集聚三成以上全球市值前一百名的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成为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三是培育新一代数字化出行、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智能制造、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数字金融、数字能源服务等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新兴数字产业孵化引领高地。四是聚焦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量子科技、脑机科学等“卡脖子”和前沿核心技术,推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首创技术、首制产品,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高地。五是建成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服务高地。六是对外数字贸易、跨境数据流动、数字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上海:2023年力争八成新基建项目应用BIM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到2023年年底,力争80%规模以上的新基建项目建设和管理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据介绍,上海将深化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融合,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到2023年年底,建立完善的构配件模型自动化生产平台,力争全市50%以上构件制造工厂实现接收构件模型自动化生产,对个性化和形态复杂的建筑工程实现自动化设计、机器人加工和安装的新型智能建造模式。

深化BIM技术和绿色节能建筑的融合。到2023年年底,形成基于BIM技术的节能绿色建筑分析评价体系。深化BIM技术和新基建的融合。到2023年年底,BIM技术的核心应用全部利用新基建网络通信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力争80%规模以上的新基建项目建设和管理使用BIM技术。


天津: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日前,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政府关于本市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天津市将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2021年底前,全力推进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系连通、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造林绿化工程4600亩,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

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未来五年拆迁、造林、路网、水系等工程建设和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绿色农业等产业发展,编制屏障区“十四五”实施方案,形成“十四五”期间屏障区建设发展的项目单、路线图。到2025年,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5%。

遵照“突出重点、科学实施、实事求是、综合评估”的原则,形成三年成果评估方案,按照先专项评估再综合评估、先各区评估再整体评估的步骤,组织推动屏障区三年建设成果评估。

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效发挥现有森林、湿地、耕地等碳库的固碳作用,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

7月28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项目(湖北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边界调整)顺利通过大会审议,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是继武隆和金佛山后重庆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巴山弧和川东褶皱带的结合部,大多为低山和中山地形,最低海拔175米,最高海拔2680米,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表破碎,高差悬殊,地貌多样,集峡谷、高山草地、平原、湿地为一体。

五里坡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保护区内现有7个植被类型、59个群系,维管束植物物种总数达3001种。保存有面积达3000公顷的原始森林,近300公顷的原生性亚高山草甸,26.6公顷的珍稀植物穗花杉群落。五里坡区域是神农架连接大巴山地区和邻近流域的唯一通道。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4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濒危等级的动物79种。


广东: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

近日,广东印发《关于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2021年8月2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若干措施》提出,经依法批准设立的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园区,含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产业园等),到2022年应有30%以上的新供国有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到2025年新供国有工业用地要全面实行“标准地”供应。要推行“带项目”供应和“交地即开工”。对于市场需求建议、招商引进的工业项目,由负责招商的部门或机构会同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进行论证,提出产业准入条件、履约监管要求、产业监管协议等,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纳入供地方案,实行“带项目”招标拍卖挂牌供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实施意见 “三步走”完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日前出台《兵团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按照严格保护、世代传承,依法确权、分级管理,生态为民、科学利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等原则,分“三步走” 完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021年,遵循顶层设计,配合做好国家公园设立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调查,完成兵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编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落实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完成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落实国家制定的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提出兵团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度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兵团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成具有兵团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意见》明确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等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开展摸底评估、科学设置自然保护地类型、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探索全民共享机制等15项具体举措。


内蒙古: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在现有“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基础上,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深化细化全区各层级“三线一单”编制,构建全区尺度合理、层次清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推进“三线一单”应用实施,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地区实际,精细化深入化编制。紧密结合地方生态环境特征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乡(镇)为边界进一步细化完善“三线一单”内容编制,形成文本、图集、成果数据、研究报告等全方位成果,确保成果实用、管用、好用。二是明确时间节点,按时发布编制成果。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七盟市优先向社会发布“三线一单”编制成果,于2021年8月底前完成;其他五盟市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三是打造数据平台,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构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实现自治区与各盟市上下联网、数据统一、信息共享,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行为,推动各地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河南: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日前,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县域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行动方案》《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方案》等13个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专项方案,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积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

按照方案布置,今年年底前,河南将全面完成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优先完成10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农村供水保障、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和农村房屋品质提升等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实施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等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通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四川:出台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

近日,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实施了《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要求全省各市(州)及时补短强弱,着力提升极端天气状况下的地灾综合防范应对能力,保持最佳状态,做好万全准备,坚决打好汛期地灾防范攻坚战。

这“十条措施”分别是: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末端发力、终端见效机制;强化地灾隐患点和风险区“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全覆盖,提升“点面结合”双控水平;强化“人防”和“技防”有机衔接,探索提升地灾监测预警效能;强化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特别是加强夜间、“三断”(断电、断路、断网)等特殊情景下的演练,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强化地灾提前避让,适当扩大转移范围,确保应转尽转;强化地灾避险结对帮扶,加强人员管控安置,确保“不安全不返回”;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地灾”,落实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防灾措施;强化集中攻坚,确保按时完成地灾防治项目,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单位作用,确保防灾工作科学高效推进;强化明察暗访机制,确保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贵州:建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预警制度

近日,贵州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通知,建立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预警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围绕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品质推进棚户区改造。

预警制度分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三个等级,重点对棚户区改造品质、改造进度、改造数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施行预警管理,特别是因截留或挪用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或贷款资金,造成项目进度滞后和影响改造品质的,将严厉追责问责。分级预警的措施主要包括书面通报、正式约谈、挂牌督办、移送纪委监委等。

通知明确,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棚改主体责任,整合资源,全力推进,特别是涉及项目包装等重大问题,要专题研究、落实到人。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棚户区改造工作牵头部门的作用,实事求是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并按照预警规则启动预警程序,推动政府和部门责任落实。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建和在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全覆盖核验,确保改造品质。


甘肃:住建领域完善防控应急机制

8月6日,甘肃省住建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住建领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住建部门和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控应急机制、应急体系,全力以赴做好住建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住建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环卫保洁工作和日常消毒杀菌,做好车站、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加强对医院、商超市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场所周边和重点区域清扫保洁;要做好城市公园运行管理,加强游人规模控制和入园管理,做好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入园,加强城市公园日常维护和保洁消毒,确保干净整洁的游园环境;要确保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行业安全平稳运行,强化市政公用行业从业人员防护,增强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疫情防控,加大服务区域和重点部位卫生保洁和消毒杀菌频次。


海南: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近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在部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中,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通知》指出,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范围包括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电力、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医药、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

除实施范围以外,《通知》还就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作出安排。针对产业园区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通知》要求应对现有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碳排放调查和评价,识别并确定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对规划实施后的碳排放情况开展预测,提出碳减排优化调整建议及管控对策和措施,要求规划开展碳排放跟踪评价,给出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广州:将构建“CIM+”六大应用体系

近日,广州市CIM基础平台正式发布。据悉,广州市CIM基础平台的核心应用具有三维模型与信息全集成、可视化分析、模拟仿真、AI辅助审查、多视频接入的无缝衔接与三维场景融合、物联网设备接入、BIM模型轻量化格式高效转接等多项功能。广州市将落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智慧工地、城市更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和“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六大应用场景,构建“CIM+”六大应用体系。“CIM+”可以辅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四个关键阶段的二三维数字化报审,实现对广州市2000多个工地的智慧化管理、18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管理,构建涵盖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三维空间全要素数据试点示范区域,创建基于CIM平台的智慧社区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产品在社区的应用,为“穗智管”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智慧水务等主题建设提供数据底座,推动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武汉:三地启动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试点

近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通知,按照试点先行、以用促建、急用先建的原则,确定在武汉市汉阳区、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开区三地开展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试点。计划通过三年时间,试点区域CIM平台基本建成,为智慧城市和“数字住建”有效提供三维数字底座支撑,赋能“数字建设、数字城管、数字住房、数字建造”,为湖北省CIM平台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年试点期内,湖北省试点区域将制定相关技术方案,按照“先基础、后应用”的次序,依据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整合城市行政区、地形地貌模型、建筑物编码、城市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开发数据服务能力,形成区域CIM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试点区域将结合城市治理工作需要,有序开发CIM+应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公布第一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其中,在发展数字设计方面,涵盖明确实施范围和要求、强化工程建设各阶段BIM应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审查施工图、给予财政资金奖补等鼓励政策4项主要举措;在推广智能生产方面,涵盖建立基于BIM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打造部品部件智能生产工厂、建立预制构件质量追溯系统3项主要举措;在推动智能施工方面,涵盖制定统一的智慧工地标准、推进基于BIM的智慧工地策划、夯实各方主体责任3项主要举措;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方面,涵盖制定建设指南、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垂直细分领域行业级平台、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级平台4项主要举措;在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方面,涵盖普及测量机器人和智能测量工具、推广应用部品部件生产机器人、加快研发施工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机械设备3项主要举措;在加强统筹协作和政策支持方面,涵盖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以及加大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两项主要举措。


“中国首届TOD城市发展大会即将召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公共交通给城市带来的变革越来越被认知,通过TOD理念促进城市有序发展,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重构城市的空间与服务的重要途径。

为此,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TOD城市发展大会暨2021武汉TOD论坛”将于2021年11月在武汉召开。大会主题为“‘新起点、新高度、新发展’——城市更新与发展之路”。本届大会是集专业论坛、主题对话、专项研讨、相关产业技术应用展示、项目投资、招商洽谈、项目展评及分享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交流大会。

为进一步提升会议的学术水平和交流质量,大会拟向社会征集论文,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印发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定价成本监审办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印发《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

修订后的《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提出,建立健全以“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为核心的定价机制,制定城镇供水价格,以成本监审为基础,通过核定准许成本、监管准许收益确定准许收入,根据核定供水量确定供水价格,并统筹考虑当地供水事业发展需要、促进节约用水、社会承受能力、服务质量等因素。要求制定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水平或定价机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听证,并进行信息公开。

修订后的《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城镇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和运行维护费,并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人工费、修理费等主要参数取值做了具体规定,对供水企业职工人数定员、管网漏损率控制等实行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破解“鞭打快牛”问题,能够激励供水企业精简人员,降低管网漏损率,挖掘潜力,提高管理效率。


交通运输部关于命名太原市等7个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的通报

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交运发〔2011〕635号)等部署安排,交通运输部受理了太原市、长春市、重庆市、贵阳市、昆明市、兰州市、西宁市等7个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验收申请。经技术组评估、专家组实地验收、向社会公示、专项整改等程序和整改综合评议,太原市等7个城市达到国家公交都市创建预期目标,通过验收。交通运输部决定命名太原市、长春市、重庆市、贵阳市、昆明市、兰州市、西宁市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希望以上城市深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动态评估工作的通知》(交运函〔2021〕109号)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

保定市、福州市、海口市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逾期未完成创建任务,经给予一年整改期仍未达到创建预期目标,且明确不再申请验收,交通运输部决定取消保定市、福州市、海口市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资格。

陕西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去年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坚持谋划先行、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下一步,陕西省将积极开展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探索符合陕西乡村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持续扩大乡村网络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开展5G创新应用,加强农村物联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态治理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福建出台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日前,福建省政府出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福建省高新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福州、厦门、泉州科技城基本建成,自创区与省内其他高新区共建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省级以上高新区设区市实现全覆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排名明显提升,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园区。到2035年,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福州、厦门、泉州科技城全面建成,创新功能更加完善高效,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度显著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浙江高质量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建设

近日,建设浙江大花园·十大名山公园走进雁荡山暨“魅力名山·智治赋能”论坛在温州举办。

本次活动以“魅力名山·智治赋能”为主题,以提升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服务为内核,高质量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建设,开启了奋力打造全国林业现代化发展“重要窗口”新篇章。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最美名山公园评选方案发布、“十大名山公园入驻支付宝,一码游名山”项目发布、全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名单公布、十大名山公园联合倡议智治建设、“摄影名家拍名山”采风活动聘书颁发、雁荡山景区数字化管理建设体系展示等活动。

以上信息内容有删减,完整版可查看《规划小刊》

欢迎大家咨询和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规划小刊》


推荐阅读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8月上)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7月下)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7月上)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6月下)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