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14-3
14-8) 矛(mao-2):
《说文》:矛,莫浮切。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凡矛之属皆从矛。‘
古文字写作‘
矛-矛头 象形 图片来自网络
早期的‘矛头’,多以‘石’、‘骨’材质制作。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质的‘矛头尖刃’得以大量使用与普及。殷周时期矛头多用青铜制成,至汉代盛行铁矛。矛头尖锐,因此人们常以‘矛头’来比喻‘攻击的锋芒’。
安装有柄的长矛 图片来自网络
由‘矛’组成的汉字大多与其本义相关,如:
添加‘草(cao-3)-艹’为‘茅(mao-2,
长直且有尖的茅草 茅 图片来自网络
蟊(mao-2,
14-9) 車(che-1):
《说文》:車,尺遮切。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属皆从車。‘
现代汉字为‘车’。古文字写作‘
前有‘衡’和‘双轭’ 中间的单辕连着后面的车轴和双轮 車(象形)-车 图片来自网络
《古史考》中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所以‘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轩辕’从‘车’。少昊时加牛,禹時奚仲为车正,加马。
古代车辆各部位名称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车’有很多种类,用途各有不同。如《考工记·舆人》: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車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其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车同轨,书同文字。后特指:兵车、战车。如《史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相关,如:轼、轨、辙、辎、辒等。
軎(wei-4,
安装于车轴顶端 防止车轮脱落 軎和辖 图片来自网络
以外套挡住车轮,再用销子贯穿‘軎’、‘轴’连为一体,避免车轮在行进中脱落。这个起固定作用的销子叫做‘辖(xia-2,
軍(jun-1,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兵车不但是冲锋作战的主要武器,还是驻扎宿营时的屏障堡垒。用兵车将军队驻扎营地环绕起来,形成屏障,可以有效抵挡敌方的冲击和侵扰。因此,由‘军’所组汉字有‘围绕、环绕’的含义,如:晕、挥、晖。引申指:军队。延伸为:军队的编制单位。
14-10) ‘
《说文》:‘
古文字写作‘
人的两片屁股
人的屁股是人体肌肉和脂肪堆积得最厚的部位,因此,有‘堆积、聚积’的延伸义。其字义后由会意形声字‘堆(dui-1)’替代。
添加意为‘行走’的‘辵(chuo-4)-辶’为‘追(zhui-1,
紧跟在前面人的屁股后面追赶 追 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意为‘房屋’的‘宀(mian-2)’为‘官(guan-1,
‘
14-11) ‘
《说文》:‘
现代汉字为‘阜’。古文字写作‘
远古地穴出入口的台阶
人们选择穴居的地点,一般是位于朝阳的土丘南坡-避寒趋暖及预防水患,由此引出其‘土丘、土山’的字义。如《释名·释山》: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如《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土山 土丘
土山高于平地,状态厚实,因此有:丰富、富有的引申义。如晋·常璩《华阳国志》: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又由‘土丘、土山’延伸指:堡垒、壁垒。又有:存在障碍的地方或通道的衍生义。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作为部首多位于组字的左边,写作‘阝(左耳旁)’。如意为‘台阶’:陟、降;为‘堡垒、壁垒’:防、阻;为‘有障碍的地方或通道’:如:险、隙等。
添加‘向上的脚步-止-步’为‘陟(zhi-4,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陟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脚步反之向下为‘降(jiang-4,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降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心机机心,术尽伤人;
天上天下,惟一止正。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走进乾一文化,四步带你回家!
第一步:️明理悟道(需明师指路)。
借经义、法理之灯光,照破无明黑暗从而实现内思破愚,恍如神明再现。
第二步:实修证道(需身体上路)。
乘修法、禅定之渡船,加速能量回收从而实证归根复命,犹如精神守一。
第三步:传承弘道(需自己彻悟)。
依大道、真义之神力,弘法渡人渡己从而实现和光同尘,真如大通无碍。
第四步,回家之路(在放下之处)。
安身心,正定之归途,正见正业正定从而实现自在解脱,红尘空门穿越。
回家诀
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请长按关注👉走进乾一文化学习平台,让生命从此开始蜕变!
点 击 以下 历史好文 寻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