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两万个!遍地开花的芯片项目,搞得我密集恐惧症都发作了

老局长 星海情报局 2021-01-18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中的一些名字将进行模糊处理

在中国各种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骗局”和“套路”。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骗局”的项目最终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有一些明星项目,最终却落得个“一地鸡毛”的下场。

201X年X月,一个名为“HX”的半导体项目在某地正式成立。

从各个层面来说,当时的HX都是一个非常高调的项目:规模庞大、指标先进、背景深厚——规模千亿、号称要制造媲美台积电7nm和14nm制程的芯片,还专门请来了台积电的一位退役高管来担任CEO,甚至还从荷兰ASML公司购买了一台传说是“能生产7nm芯片”的光刻机

这么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项目,这么一个高调的开场,谁也没想到它会中道崩殂、半路翻车。

今年年初,“HX”项目以烂尾告终,光刻机被银行拖走成了抵押物,如今伫立在厂区的只有几栋简易的施工板房和破败的工厂建筑。

▲你要说这是切尔诺贝利我也信

说来讽刺,一个本应该资金充沛、技术密集的集成电路项目,烂尾的原因既不是研发费用超出预算,也不是因为技术落后陷入了“入伍即落伍”的困境,而是因为请不起施工队盖房子并一度闹到农民工上门讨债

但事实是,今年年中,当地政府直接在报告里通报HX项目的风险——“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HX事件,这下算是彻底爆雷了。

曹老板的野望

第一个项目:HX

时间回到2014年9月,国家为了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门搞了一个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后简称“国家大基金”),总计1382多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不少省份也成立了自己的集成电路投资“小基金”。

某省在之前就已经有了两家颇为强势的半导体企业了,但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的还是功能特定的芯片。两个大厂的产品特性太强,因此都无力将当地上下游的产业链整合起来。

当地政府的愿望是设法引进一个类似“台积电”或者“中芯国际”的晶圆代工厂,一举整合全省的半导体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于是,当地也设立了自己的集成电路地方基金,总规模300亿,满心期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半导体产业升级之路。

谁知道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先来了。

白老板,男,籍贯不明,年龄不明,背景不明。

白老板出现在当地的时候,他的身份是北京A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他一起创办这家公司的合伙人是李女士——一个经营建筑工程、白酒批发生意,顺带搞一些中医养生的商人。

月初,李女士和白老板在北京注册成立了A公司。几天之后,A公司就和某地政府的国资共同成立了“HX”项目。


HX项目注册的20亿资本之中,A公司占股90%,实际投资0元当地国资占股10%,实际投资2亿元

所以在吃瓜群众的眼里,整个故事就是:
一家仅有两个人
成立不足一个月的“初创企业”,
在不到14天的时间里
拿到了来自官方的2亿投资
创办了一家号称要生产7nm制程芯片的企业
并且以近乎“空手套白狼”的手段,
获得了该企业90%的股权。

如果“空手套白狼”有段位,那么白老板必须是星耀以上的水平。 

为了给项目撑腰,白老板不知道从何处请来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麾下的一员大将。

不得不说,这一招的确是厉害:看到连台积电的专家都加入了,人们瞬间就放心了。

至于为什么成立两年却连厂房都没修好、为什么隔三差五就拖欠施工款项,emmm......这大概就是半导体攻关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吧。

除了请业内大佬出山给自己背书,“HX项目”最狠的操作是:他们居然还进行了校招!当然,所谓的校招也都是做做样子而已,入职是不可能入职的。

打开百度搜一搜“HX项目 入职”,满眼都是应届生被屡次要求延期入职的吐槽。

▲可怜这些应届生了

白老板的操作还不仅如此:

那台从荷兰ASML进口的光刻机,其实在刚刚进场的时候就被用于抵押贷款了,甚至直到被银行拖走的时候都没有拆封。而其余的生产设备,要么还在订购,要么还在安排进厂。

由于这个目迟迟不付尾款,少数先期进厂的特种设备也被供货商拖了回去。

从2017到2020,当地政府投资了无数资金,但A公司承诺的注资日期却一拖再拖。终于当地政府忍无可忍,正式对外宣告了危机。

在我眼里,最大输家可能要算那位来自台积电的老专家了。

老先生本打算依靠HX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把家都搬到大陆某地。但老先生没想到,这一切也许不过只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拙劣把戏。

▲现在看看,感觉讽刺

第二个项目:TX

当HX进入了第三年、资金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的时候,白老板开始准备战略“转进”了。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首先,曹老板会先在外地注册一架看上去还挺像回事儿的公司:
之前,曹老板用的是“北京A公司”;
后来,又变成了“珠海B公司”。

然后,再招募一个半导体行业的知名人物来站台:
之前,是台积电的江先生
后来,是台积电的夏先生
张忠谋知道了可能想打人。

最后,这家看上去既有台积电高管作为技术靠山、又显得格外神秘的公司开始进场收割。

2019年1月29日,华北TX项目成立。当地政府给TX项目批准了近40公顷的土地,总投资额高达590亿元。除了“TX”项目,白老板还在当地成立了一个“先进芯片研究所”。

但问题是,不论什么项目,真掏钱的只有国资方面而已。白老板本人和他的“A公司”“B公司”一分钱都没有出。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研究所官网上对自家管理层的介绍:郭富城、黎明、张学友、刘德华......有一个同名同姓并不稀奇,但四个人同时和“四大天王”同名同姓就太过于魔幻现实主义了。

仔细看看,整个页面看上去就更加荒诞了:2010年从中科大毕业的黎明,2009年从南开毕业的张学友......我的天,1961年出生的歌神张学友居然49岁才从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还学的是数学专业!?

▲据说是被黑了
黑客的品味还挺怀旧

对此,研究所的解释是:我们的官网被黑客攻击了。然后,官网就从此陷入了404的汪洋大海之中,再也看不到了。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希望这世界上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吧。

芯片热潮背后的现实

从2016年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27个省共成立了301个集成电路相关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将近3万亿元人民币。但很遗憾,301个项目里有38个已经暂停

截至去年5月,全国建成、在建、规划中的半导体园区67个,2018年之后才开始筹备的却有37个,规模超百亿人民币的占了近40%。而在这些半导体园区之中,有64%是政府作为建设主体,仅有24%是企业与政府合作建设。

2020年上半年,哪怕“新冠”疫情还处于最严重的时期,全国共有21个省份上马了140个半导体项目,仅仅只是披露出来的规模就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人民币。

最后,2019-2020年,中国一共成立了将近2万家半导体企业。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资本的关注。但对于中国芯片行业未来的发展,我还是持谨慎态度:芯片产业的投资看上去一片火热,但实际产出却未必乐观

目前来看,中国芯片产业狂潮的下面至少埋着三个“炸药包”:

第一,疯狂上马,浪费资源。
第二,认识不足,上当受骗。
第三,思维守旧,机械套用。

第一,疯狂上马,浪费资源。

2019-2020年,两年时间,在中国新诞生了2万家半导体企业,极端一点,连以前做健身房的人都来做芯片了。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全中国293个地级市,平均每个地级市都有6家。这已经不是“雨后春笋”了,再这么下去就成了“密集恐惧症”了。


无数项目同时上马,万千企业一起搞半导体,纸面上确实是“繁花着锦,烈火烹油”,但对于芯片这样高度需要资金密集的行业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全国大基金就一千多亿,每个地区的地方基金也就数百亿,每多一个项目,每个项目能分摊到的资源就少了一分;资源少了一分,研发的进度就会迟缓一阵。

我们或许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城市6个半导体项目,全国上下都搞12寸晶圆制造厂,连缺少产业基础的三四线城市都要建晶圆厂,这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的特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现在的力量反而分散了,只怕下一步就是“好心办坏事”了。

第二,认识不足,上当受骗。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然遵循特定的规律。如果你不相信会有天使降临,那么也不应该相信一个“除了PPT之外一无所有”的企业能做到业内老将都做不到的事情。

成立不足一个月的HX项目设定的目标比摸爬滚打多年的中芯国际还要高,2017年起步的时候就要做14nm,还要从14nm一路杀到3nm,号称积极追赶先进半导体制程工艺,并且表示“率先布局后摩尔时代的工艺需求,取得3nm之后集成系统的先进技术”。

看到这个指标我人都裂开了,要知道,中芯国际也不过是2019年四季度才实现了14nm芯片的量产。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很多后来烂尾的项目本可以成功的。如果不要吹那么大的牛,如果选择做技术指标更低一点、成功率更高一点的芯片,如果当地政府除了钱之外,还能给HX项目再带来一些技术和产业人才,这件事儿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狼狈不堪。

但现实世界没有如果,失败就是失败。

芯片产业,必须发展,投资发展芯片产业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专业知识”。

第三,思维守旧,机械套用。

80-90年代,“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对于急切希望完成现代化的中国来说,那时候引入的港台、外国资本和企业的确让中国迅速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但问题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招商引资”是一回事吗?

NO!

在招商引资的时代,地方政府提供的是平台而不是资金,给予厂商的是各种优惠政策和土地而非真金白银。但在“HX项目”事件之中,国有资本亲自下场当起了“风险投资人”,因此也就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的确,对于芯片这种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烧钱的行业,社会资本恐怕只能有心无力。政府带头投资,能够树立一个好榜样,还能把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牢牢地吸引住,在未来打造一个产业群也未尝不可。

然而,风险总是存在的。地方政府投资出现风险,面对的不仅仅有经济上的压力,也要面临来自社会舆论的批评。毕竟,政府花的钱,是国企的利润也是纳税人的血汗。

所以,政府不是不可以当“风险投资人”,但在当投资人之前,请务必先拥有一支火眼金睛的“考察队”。每一个城市都希望能像合肥一样成为“最强投行”,但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拥有合肥那样的专业团队。

我们的地方政府急于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于是开出了异常丰厚的优惠条件,但却没有练就一双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于是,想套利的企业,想捞一笔的游资,想空手套白狼的掮客们打着“中国芯”的旗号便围了上来。

合肥经验的启示

在中国诸多城市之中,安徽合肥在高科技产业上“招商引资”与“投资”的水平一直都算是不错的。虽然合肥也会面临一些项目烂尾的风险,也有一些想过来分一杯羹的“皮包公司”,但总的来说,由于拥有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团队,合肥的投资业绩相当不错。

▲网传这是合肥招商团队的
不传之秘

2007年,合肥为了引进“京东方”的面板生产基地,不惜让地铁工程暂时中止,拿出了全市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投资 。京东方的生产基地建设需要175亿,合肥政府大手一挥全部包圆,甚至承诺“每年财政收入的八成都将用于投资”

结果,合肥押宝成功。京东方成为了行业龙头,每年为合肥带来的GDP何止千亿,还顺路在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

2017年,合肥又押宝了“兆易”,组建了“合肥长鑫”。两年后,由合肥长鑫代工生产的国产“光威内存条”上市销售,直接把国外进口内存条的价格逼成了白菜价。

合肥又押对了!

于是,“合肥模式”也就成为了中国地方政府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相处的“典范模板”。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赌博”“押宝”,合肥能抓住这两个企业,靠的不是“拿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的一股狠劲,而是靠对行业、企业的深度调查。

恰恰是因为合肥很了解这些行业和这些企业的底细,所以合肥才敢放狠话“疯狂”投资。

当合肥引进高科技项目的时候,合肥政府的策略是“招大引强”,专注于引入那些已经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然后为这些龙头企业提供完美贴心的配套服务。散户炒股尚且知道“追涨杀跌”,尚且知道去应该买入那些表现良好的强势股,更何况一个手握数百亿资金、有无数专家干部支撑的地方政府呢?

▲合肥2020年下半年招商工作安排
(节选)

对于初创的小微企业来说,这样的政策或许会让人感到歧视。但如果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从整个城市产业的角度上去思考,情况则会完全不同。一个行业领军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就业机会和GDP,还会带来上下游的企业。最不济,投资领军企业,至少不会亏得太难看。

倘若某地当年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也以“招大引强”为宗旨,恐怕白老板那个成立不足一个月的“A公司”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也就不会有“HX”这样的烂尾项目出现。

合肥政府招商引资的另一个思路是“专业人做专业事”。

政府部门的官员或许对高科技产业的项目不甚了解,不要紧,合肥市为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志们聘请了专门的“招商顾问”


在这份表彰名单中:

张东年,当时是万达万达集团合肥商管公司总经理(商业文旅);
刘晓东,当时是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面板产业);
葛迪,当时是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面板产业);
先锋,当时是日立建机(中国)常务副总经理(装备制造);
邓辉,当时是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船用柴油机,国家重点项目);
曹仁贤,当时是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光伏产业)。

尽管这是一份十年前的表彰名单,但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所聘请的招商顾问全都是各个行业内的大佬级人物,他们无一例外是知名企业的高管,无一例外地拥有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并且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是技术大牛,是全国乃至全球某一技术领域的知名人物。

在招商引资和筹备大型项目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得到专业人员的辅助,政府工作人员可以避开许多大坑。

我们现在应该很清楚,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规律和政府官员过去所熟悉的传统产业完全不同:传统产业的项目,人、机器、钱到位之后,按下按钮就可以生产了。但集成电路产业并不是有钱、有技术、有人就可以搞定的,哪怕所有的设备都摆在面前,晶圆代工厂本身也必须要有强悍的科研实力才能生产出制程先进的芯片。

如果项目负责人还像看待传统项目那样看待集成电路产业,那么就很容易被一些“看上去很美丽”所误导。也正因为如此,发改委最近也在提醒各地政府“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风险认识”。

▲国家发改委针对行业乱象的
一些指导意见

当然,我们过去缺乏必要的问责机制,也是以往“芯片狂热”的一个重要助力——反正不需要背责任,反正只要搞好了就是成绩,何乐而不为呢?万一搞成了呢?

好在现在已经有了强力的问责机制,相信这应该可以劝退足够多的“项目”了。

现在让我觉得最硬核的,是合肥最近推出的“链长”制度,即地方主政官员亲自负责当地一条产业链的发展。

在实施“123+10”行动中,合肥市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提出产业链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举措,以“链长制”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各产业链链长。


地方主政官员亲自负责产业链的发展,承担起与之相关的责任。在这种压力之下,没有人会马虎大意,也没有人会容许一个可疑的项目拿到投资。

尾声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其实芯片并不是第一个被各种乱七八糟的项目所充斥的产业。再往前,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都是曾经“骗补”横行,空壳公司满街走的行业。

▲光伏产业当年的奇葩项目
不比今天芯片的少

▲不至于,不至于. jpg

但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做到了从原料到细分领域最终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产业链的自主——2018年,中国光伏企业几乎包揽了行业十强的宝座,2019年,中国的光伏发电板产量占了全球的九成以上。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的企业也渐渐从各种乱七八糟的PPT项目中脱身而出,开始进入快速上升轨道。

▲2008年:光伏产业一拥而上
但现在还担忧不?

从客观角度来说,如今的芯片行业和当年的光伏行业实在是太相似了。一样的遍地开花,一样的大水漫灌,一样的乱象横生。但最终当注入了充足的资本后,潮水便渐渐退去,“裸泳”的企业一个个销声匿迹,留在市场上的是一个个来自中国的本土品牌。

中国应不应该发展芯片产业?应该!
中国每个城市都要有晶圆厂吗?不!

我们在讨论芯片行业如今的现状时,或许我们应该算两笔账:一个是全局账,一个是地方账。

全局来看,芯片项目遍地开花,尽管会有一些乱象但那些努力奋进的企业也必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在集成电路产业之中,国资的作用一直都是扮演“带头大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撬动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他们是一定会执行高度职业化的“尽职调查”的。

一波投资下去,一波补贴下去,就像当年的光伏产业一样,或许几年之后,市场上就会出现一批强势的中国芯片企业。我们还是应当相信国家的智慧:最后算账,一定是赚的钱比亏的钱多。

对于地方来说,这笔账就更好算了。

我非常相信地方政府对于改善本地产业结构,让当地变得越来越好的愿望和决心。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上,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思维,地方政府显然还有很多需要补齐的短板:

这个地方真的适合做芯片项目吗?
做芯片项目是为了和别的城市竞争还是出于科学?
能承受的住芯片项目失败后的风险吗?
项目的审核团队中有专家的身影吗?
......
或许,这些看上去“谁都知道的”问题。恰恰是应当在决定投资芯片项目前应该反反复复讨论的。

芯片行业今日的种种乱象确实让人感到了一股子“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不知怎么的,看了看十年前光伏行业的新闻,我突然有了信心。

中国芯,十年后再见吧!

↓ 推 荐 阅 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