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是怎样炼成的? | 周六晚十点
溯源君的知识卡
茶最早产生大约是在蜀地,饮茶始于秦汉。
陆羽对煎茶用水的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如何煮水?陆羽认为,煮时只可三沸,不可再多。这样的茶一升可分五碗,以第一第二碗最佳。
如何选茶具?以“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后来的景德瓷也是上佳之选。
唐人煎茶,还有用姜用盐的,到了宋代才不用此二物。
除自饮外,客来也必请以茶,此风宋时已有。
茶为现今日常饮料之最重要者。但最早茶字作荼,自中唐以后,始变作茶字。因为荼有三义,一是苦菜,一是茅秀,一是如今的茶,最易混错,故唐人改荼为茶,以作专称。
茶最早产生大约是在蜀地,自秦人取蜀以后,茶乃移植于各地了。所以饮茶的事,也始于秦汉,再早是没有的。
各地茶品,自有上下之分。据陆羽《茶经》,山南以峡州(今宜昌境内),淮南以光州(今河南潢川县),浙西以湖州,剑南以彭州,浙东以越州(今绍兴境内)所产为最上品,其他黔中岭南未详。至明顾元庆作《茶谱》,其品茶次第,亦大略相同。
然奇怪的是两书都没有提到浙江的龙井,福建的武夷,安徽的祁门,云南的普洱,如现在所认为的名茶,可知古今所产名茶常有变迁,未必是永久如此的。
大抵最早饮茶,是并不怎样讲究茶叶的,至唐陆羽著《茶经》,方才讲究起来了。《新唐书·隐逸传》说他“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自他这样提倡以后,茶遂为人们所嗜好,成了一种风尚。
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与浙江长兴邻壤相接,其地实无名茶,只是当时所贡均用此茶而已。
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县,其地有北苑,产茶甚佳,故当时亦称北苑茶。其茶又称龙凤团茶,其始造者为丁谓,每八饼重一斤。后至蔡襄又作小团茶,每二十饼重一斤。这种团茶,到后来就没有再造了。
至于明时的罗𡵚,其实就是顾渚的紫筍。
到了清代,则有红绿茶之分,红茶以武夷的乌龙,绿茶以龙井的雨前为最负盛名了。
但茶的上下,不仅讲究茶叶一点,还须讲究煎茶用的水。这又是陆羽首创其法,他以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判各地的水,以楚水为第一,晋水为最下,共分为二十水,见载于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桐庐岩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有叶有水以外,还须讲究煮法。
▲ 齐白石 《煮茶图》
陆羽《茶经》里也有说及:“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又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是煮时只可三沸,不可再多,否则便老不可饮。这样的茶,一升可分五碗,当然以第一第二碗最佳。
所盛的碗,也要讲究,据说碗以“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但现在人最爱用景德瓷,景德距洪州实不远,其瓷自宋后名闻全世,那又非陆氏所能预知的了。
饮茶的方法,要讲究到这样,现在还有人在做,尤其是文士们,认为一件雅事的。但就一般的人看来,只要茶叶取其上选,水煮碗三者并不这样讲究了,因为想讲究有许多还是办不到的。
▲ 至唐德宗建中时,蜀地始于碗杯以外,又加以茶托
又唐人煎茶,有用姜用盐的,至宋始不用此二物,《东坡志林》所谓“唐人煎茶,用姜用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
此外现在饮茶,除自饮外,客来也必请以茶,认为一种敬礼。此风宋时已有,如朱彧《萍州可谈》云: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但欲与中国相反,本无义理。
啜汤之风现在已无。至如辽人先汤后茶,则颇似现在之吃西菜,其顺序确是如此的。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说“茶博士”的故事,现在称卖茶的为茶博士,实则唐时是鄙称陆羽的。唐封演《闻见记》云:
李季卿宣慰江南,时茶饮初盛行,陆羽来见,既坐,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李公心鄙之,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编辑 | 王佳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上期回顾↓↓↓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光明日报 ·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