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评】“暑托”的校门如何打开|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托”的校门如何打开

山栀子


“暑托”,无疑成了今年暑假的一道别样风景。与往年大不相同,伴随教育部《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的出台,普惠性暑期托管班在全国多地推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名额不到1分钟被抢光的现象。

“暑托”新政的出台,是对民生问题的积极回应。从“午托”到“晚托”,再到“暑托”,教育服务链的一再延伸,背后折射的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供求矛盾。如果说“午托”和“晚托”重在解决上班时间孩子无人按时接送的问题,那么“暑托”则重在解决假期孩子无人陪伴的问题。从寻常的“接送难”到假期的“看护难”,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现象。令人欣慰的是,民生的“痛点”正在得到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在很多地方,以双休和寒暑假为时间节点,以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地方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的倡导下,以社区为实施主体,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的各种托管组织早已成为“暑托”的先行和探索者。而今教育部“打开校门、发动教师”的支持政策,成了对“暑托”最给力的关键一招学校开放“暑托”,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积极响应。不仅仅是帮助解决了“看护难”,而且有了“神兽回笼”的喜悦,家庭安静、家长安心;更重要的是,学校集中“暑托”的费用远比送孩子到培训班、补习班划算得多,真是惠民之举。教师心忧抵触。好不容易等待的一个暑假是否会因为新政被慢慢“侵蚀”?还有,原本可以偷偷摸摸的“家教”也会逐渐没有了市场。学校很不情愿。一旦打开大门,安全的风险又会高悬于“头顶”,责任没完没了。校外培训机构最是“受伤”。正因校门的多年关闭、教师有偿家教的严格治理,才促成了社会培训市场的火爆。一旦校门重启,社会培训机构必然降温;一旦学校“暑托”形成“气候”和常态,不少校外培训机构或许会面临“关门”结局。打开“暑托”的校门,不能一哄而上。要在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的基础上有系统、审慎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场所条件、师资队伍、成本核算、服务对象和安全管理等问题。从场所条件看,要关注除了教室,还有诸如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馆等哪些场所可以开放,哪些资源够用和尽用。从师资队伍看,必须坚持学校倡导和教师自愿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还可以充分吸纳家长、退休干部教师、大学生等社会力量。从成本核算看,自愿服务不等于不考虑报酬,志愿者也要考虑交通、生活等基本的服务成本。尤其要精准确定服务对象。公益普惠,是学校暑托的根本属性,也是区别于社会托管机构的根本所在。打开校门办暑托,不是为了赢利,而是缘于一种社会责任。因此,要把国家的好政策用“好”,把利于惠民的实事办“实”。当下的现实是,一所学校必然承载不了所有家庭对“暑托”的需求。学校要在服务对象的设计上把好“资质关”,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用在满足“真留守”和特殊困境家庭的孩子,而不是一哄而上,让更多家庭“撂挑子”和“丢包袱”。如此,学校将不堪重负,“暑托”也就丧失了其价值本义。打开“暑托”的校门,也不能一“托”了之。学校“暑托”决不能止于解决“看护难”问题,而在于“心有所托”。托管课程的设置,除了基本的作业辅导,更多的应是学生喜欢的文体活动、兴趣课程、素养课程等。要通过同伴共读,集体活动,化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要通过特色课程、素养课程转移学生对手机、网游甚至是电视的“依赖感”。这样的“暑托”,才真正托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上。“暑托”的校门如何打开,需用心设计,循序渐进,在试点中探索完善。只有让“叫座”的托管,变成“叫好”的托管,方能行稳致远。(本文已刊于7月16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推 荐 阅 读

1、【悦读】教师要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山栀子2、【时评】读懂“土猪拱白菜”的奋斗梦想|山栀子3、【时评】善待孩子,也要呵护自己|山栀子4、【时评】每一个奋斗的青春都值得|山栀子5、【时评】读懂“我想去母亲坟上看看”  背后的成长之痛|山栀子6、【时评】好教育决不只是“鸡娃”模样|山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