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野子弟曾文英:追忆父亲(八)

曾文英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 “四野子弟”公众号是子弟情感的桥梁,子弟"曾文英"发来的第八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将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肩负了苦难的历史责任,经受了太多的生死考验,令人崇敬,令人唏嘘……

欢迎子弟和不是子弟的朋友一起来感受历史过来人的珍贵记忆……


  不下火线! 

2019年5月24日


云山战后,父亲所在的第39军又参加了第二次战役,攻破了美25师的防线,歼敌1800余人,并且在1950年 12月6日收复了沦陷49天的朝鲜首都平壤。

随后至次年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发动了第三次战役,第39军又率先突破了被韩军称为“铜墙铁壁”的临津江防线,并于1951年1月4日,冲入汉城,占领了李承晚的“总统府”。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两次战役。

但是,父亲说,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更为难忘:

在第四次战役中,砥平里战斗被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 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称为“霹雳作战”。2月13日至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8个团与联合国军1个美军团、1个法军营及配属部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在谈到作战计划时,父亲说:“师部决定以343团和344团打头阵,345团为预备队。”在攻下第一个山头后,师部下达了命令:打到砥平里!

父亲他们深知,此时的砥平里联合国军,坦克大炮不说,光兵力就有6000多人。

父亲说:“14日,美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袭来,轮番在我们军队的所有阵地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射击和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重大的考验。”父亲接着说:“自入朝作战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飞机集中在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天空中盘旋。”在砥平里,美军飞机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紧接着美军和法军开始出动坦克和步兵,向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在的阵地进行一次又一次极其凶狠的反击。

当晚,参加砥平里攻坚战的其他各团都已经到齐了,他们从四面八方一齐开始向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小环形阵地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前沿阵地出现了激战状态。父亲说,我们的战士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地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而原来占有优势的机枪连也只能不断地向前挪动,掩护着步兵向前冲……

虽然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影子,他们时浮现时又隐藏,埋伏在战壕沟里。可是,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我们志愿军冲击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

父亲继续讲述——

此时,我们停止了冲锋,纷纷逃进战壕沟里,静静地观察着、思索着……

一时间,炮击声、炸弹声,冲锋声停了下来,只有零零碎碎的枪声……

“好转了?”“不!”父亲感叹道:“这种情况,稍不留意就容易出事。”父亲说,他们用的这部重机枪有三个人,其中有一位来自福建的小伙子,他从战壕里爬出来观察情况,刚刚冒出土面,就被敌人一枪打中,当场倒下;另一位是也是广东人,也刚探出身子来,想看个究竟……父亲正伸出手来,想要把他拉下去,不料一颗子弹飞来,穿过这位广东战友的胸膛,打到父亲的右手……

本来颇有战斗经验的父亲还想避一避来势凶猛的敌人的火力,可是,此时“身边两位战友倒下了,我还能逃避吗?”父亲告诉我说,他不管那么多了,立刻撕下裤子上一块布,咬紧牙齿,包好伤口,对着敌人,一阵横扫……

……

那时,谁能知道:父亲昏了多少次?流了多少血?


  硝烟滚滚! 

2019年5月25日 


那是1951年2月15日,在砥平里……

“醒醒、醒醒,快醒醒……”父亲说:“随着一阵又一阵叫喊声,我睁开眼睛,旁边是两位朝鲜中年妇女,她们看到我醒了,非常高兴。其中一位身子比较高的指着我的大衣,不知在嘀咕什么。我看了看,吓死人的,整件大衣都是鲜血……”

父亲说,由于其他两位重机枪手牺牲了,又因为敌人来势凶猛,更因为为了掩护步兵冲锋,他管不了身上还负着重伤,鲜血直流也不当成一回事。父亲说:“那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抱起了重机枪,对准敌人,发出了愤怒的烈火……”

当两位朝鲜中年妇女扶着父亲上了担架,抬着他下山时,他才感觉到身上阵阵疼痛。在下山这一个过程中,父亲还昏迷了好多次,听说到了部队的后方医院后还抢救了好几天。父亲说,他的生命是朝鲜人民捡来的,是部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以至后来人们在夸他的时候,他却说,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父亲说,自己虽然身居后方,但是还没法安心治疗、安心养病。他说:“战争一刻没有停止,我们一刻也不能安宁。”

父亲继续讲述着——

在战场上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许多人对如何保护自己都有着一套经验。他说,在部队后方医院,伤员与医护人员打成了一片,大家互相鼓励,传递信息,探讨伤员治疗方案,应付复杂的战争形势。例如,针对敌人的大规模扫射,他们提出“白天在医院治疗,晚上到隐蔽地方避难”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方案实施不到几天,一个晚上,几位重伤员被抬走,而父亲等几位已经能自己行走的伤员则到桥梁下逃藏起来,结果这间临时架设的后方医院就被敌人炸掉了。

“为什么呢?”原来是医院白天与其它建筑物无异,敌人的侦察机没看到什么,而晚上的灯光显眼,医院便成为了敌机轰炸的目标,因而一夜之间就成了平地。父亲说,在朝鲜,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美帝国主义依仗其有现代化的武器设备,海陆空占有的优势,时时威胁着我们……

父亲沉重地说:“朝鲜的部队医院都是临时的、简陋的,医疗条件是有限的。所以,经过一段治疗,他和许多伤员都被送回国继续治疗……”

那是1951年3月底,在回国的铁路上,伤员们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与前来送行的朝鲜群众挥手告别,不少人还流下了难舍难分的泪水……

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启动了,离开平壤了,车厢里又一次响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火车行进着、行进着,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纷纷表示要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突然,火车发出阵阵震动,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火车被炸断了,火焰冲天……

父亲含泪说道: “又有一批战友牺牲了!”  

“为战而生”是父亲经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他与第39军的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多个之最,收复平壤、攻占汉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荣誉军人……

如今,即将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父亲心里思念着,愿朝鲜早日结束战争,愿世界和平!


【尾声】


1953年1月,父亲从中南军区直属荣校回到地方工作,虽然在“三反”和“文革”中受到了冲击、挨过整,但他身残志坚,坚信党,继续保持一个革命军人的本色,勤奋地工作,多次出席广东省、汕头专区和饶平县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其事迹还登上了《汕头日报》。

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只有“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八个字,可已成为我们的家训,在子孙们脑海中回荡着……



【相关文章】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与原文无对应关系。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分享自己或前辈的记忆或人生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长按图形  赞赏文章



欢迎留言,欢迎“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