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野子弟曾文英:追忆父亲(三)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 “四野子弟”公众号乐意成为子弟情感通向网络天地的桥梁,现发布子弟"曾文英"发来的第三篇回忆父亲的文章。

欢迎更多的子弟来文,在这里,我们不探讨水平的高下,我们更看重情感的流露,欢迎子弟和不是子弟的朋友一起来交流,一起来体会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一起来感受历史过来人的深情记忆……


  子弹避人?

 

2019年4月19日


1948年5月,国共两军的较量十分激烈,战火不断……

经过短短的培训和几场实战,父亲变得非常成熟,非常勇敢。他逢人便说:战争没有什么可怕?子弹是会避开人的。

“子弹避人?”“难道子弹会长眼睛?”我问“你们有什么法宝吧?

父亲微笑地说,哪有什么“法宝”?参军才两三天就上阵了,所谓的培训,实际上就是上两堂军纪课和一堂战场模拟课而已,实际操作还是业余互相交流和战场实战……

自从锦西入伍以来,父亲就被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第四野战军39军115师)344团1营机枪连当重机枪手。他骄傲地说:“我们的武器是苏军在二战期间用过的M1910主力重机枪,这一批援助的武器。枪身比较大,很笨重,可它安装有两个轮子,可以推着它前进;它使用弹链箱供弹,一次可以装250发子弹,持续火力很好。

谁都知道,重机枪就是步兵重武器的代表。在阵地战中,重机枪往往能够给敌人重大的杀伤力,并且还能在整个战场中产生强烈的震慑效果。这种武器不仅能有效地遏制对方阵地上步兵的冲锋,而且对己方阵地的防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们一定是敌人的瞄准对象!”“这还用说。每一场战争,我们都是敌人的主打目标。所以,连长总是说,我们人在,整个部队就在。

父亲自豪地说,当时部队和地方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四野看39军,39军看115师。谁都清楚,115师击败侵华日军,大大长了士气。如今,提起39军,也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现在我们又勉励自己,自夸地说:“115师就看我们1营机枪连了!

我弱智地问:“因而,你们就练就了一身防弹术?

“这倒是有点道理。”于是,父亲向我们讲述了锦西的战斗故事——

在东北战场上,从1947年夏天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主要战场也由解放区推进到了国民党的统治区,消灭了国民党军30多万,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上第一线作战的仅仅174万人。而此时,我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

“我们依靠的是战术,就说我们机枪连,敌人势力强大,枪林弹雨时,我们学会‘避雨’,躲进防空洞:在敌人正想喘口气时,我们瞄准其主力,步步逼进,乘胜追击……”

父亲摆出当年的姿势,左脚跪在地上,右脚稍作弯曲,眼睛瞄住远方,憋住气,口里立即发出“嘎嘎嘎嘎”的响声,仿佛要把整个弹链一百发或两百发甚至更多的子弹打出去。“我们就是凭着连续不断的火力,对付国民党反动派。

“话又说回来,说子弹避人还是开玩笑,每次战争下来,我们都会发现衣服被穿过了几个小洞。有一次,我们同机组也就是同一部重机枪的战友,拿着我的衣服算了算,上衣被击了5个洞,裤子则被击中11个小洞。

听了父亲的话,我终于明白,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牺牲已经成为常态,谁都逃避不了。今天活着的,只是幸运的,避过众多子弹而已;明天呢?很难说!


  与民同心!

 

2019年4月20日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这是一首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阶段的一首《军民大生产》歌曲。

自古以来军队是吃公粮的。可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些最艰苦的年代,我们的人民军队根据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东北解放区开展了军民结对活动。

父亲说, 1948年下半年的东北,军民联手开垦荒地,开展了生产劳动竞赛。

一天清晨,天气很冷,锦西的一个村,现在记不起其村庄的名字了,许多农民与往常一样,来到地里种玉米。刚下到地里,就看见一支大部队从西南方向奔来,不少大人赶紧拉着马车相告:“种不成了,要打仗了。”回到家里,他们才知道来的是国民党军队。这些部队刚进村,就让青壮年村民帮忙挖战壕,农民不敢拒绝,怕他们打骂,更怕“惹火烧身”。然而,软弱并没有换来安宁,国民党军队又催促家里的妇女做饭,又强逼男人上前线去,村里的老人与孩子们在半路上听见枪响,吓得不知该往哪里逃避。而在地里干活的成年人也不知咋办?东张西望,进退两难……

此时,人民解放军来到村头,劝说正在这里种活的农民抓紧收拾家具躲避,并派出士兵送不知所措的老小赶快回家避难。而另一边,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开始交火。傍晚时分,解放军已经把驻扎在村里的国民党军包围起来,除了枪杀几个顽固分子外,活捉了上百个国民党兵,从而赢得了民心。

父亲说——

那时,解放军驻地条件极差,农民总是请我们到他们家里住。但是,我们部队有着铁一样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一户人家,只有母女俩,她们要把母女睡的炕硬留下给我,而我坚持睡在地面上,最后看拗不过我,她们的心情很不好,显得好失落。我只好劝一劝她们,并安慰着她俩:“咱们都是自家人,没关系,睡哪里都一样。我当兵之前,自己一个人,常常随地一倒就睡着了!”“说者无心,听者也许有意。晚上,我听见她们母女在嘀咕着,好像说让我留在她们家当倒插女婿似的。”这下可不得了!

为什么呢?

父亲接着说——

那是第二天,当我离开她们家时,那位当母亲的一直拉着我的手舍不得让我走。不仅如此,母女俩还到部队营地找团长,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来当他们家的“帮手”。好在我想了一想,跟首长说道:“我家里已经有一位童养媳等着我呢!我不能留在东北!我一定要跟着部队走!

父亲说:“不然的话,一定会增添麻烦,还有可能受到纪律处分。

那时,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例子很多。父亲说,那里的孩子们说要当兵,我们笑着说:“你还是个娃娃,连枪都拿不动,等长大了再说。”就让他们摸摸枪过把瘾。战士们则帮当地群众扫地,担水,推磨,碾麦。解放军在群众院子支锅做饭,灶房烧火做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临走前拆除了搭建的锅灶,将东西放回原处,并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此,农民的政治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广大农民踊跃支前,支援部队。据说,我们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入关后,其全部军费开支仍由东北解放区负担,还有许多粮食和物资也是解放区的百姓支援的……

群众是水,军队是鱼,鱼儿离不开水……


【相关文章】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与原文无对应关系。 


信息板报

“红猫”:想找一名军人的下落,他是我们的大伯,可以帮帮忙吗?谢谢!黄兆棠,大概一九三〇年左右出生,籍贯广东台山白沙,当年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通讯独立营。当年我爷爷去军队找过他,当时他出去了没见着,然后就没有消息了,有人说在抗美援朝的队伍里见过他,之后就没有消息了,其他就没有了。他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依然健在,始终念着他。我爷爷和我爸及两位伯父都曾经参加了解放军。

“哈哈”:本人也是四野二代,父親登陆海南岛时是40军119师356团3营3连指导员。现加入“四野子弟”大家庭,共怀英雄的父辈!

“峥嵘”:请问有没有四野43军128师军乐团的子弟(1952年前在师军乐团的老战士)

“宋晓鸿”:我父亲是128师383团渡海先锋营,解放海南岛的,1959年转业到贵州贵阳,愿意加入四野子弟活动,谢谢!

“E·T”:老爸今年92岁,听他说之前当兵是国军35军,起义后改编为四野49军,参加了衡宝战役、恭城战斗和十万大山剿匪(有证书),后部队在广西玉林驻扎,55年授衔后复员转业到广东省茂名市。请问,四野49军有无0235师这个番号?

“漁家傲”:今年八月份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还有活动吗?

“短笛无声”:亲们,请问谁家还有这个“四野政治部”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分享自己或前辈的记忆或人生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部分文章】



长按图形  赞赏文章


倾听音乐,感受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