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最强镇桌菜,美味营养,学会露一手!
刚过了元旦,还有三周又要春节了。身为美食编辑,家里的年夜饭自然由我操办。
“蒸”这一烹饪手法,可追溯到远古炎、黄二帝时期,《古史考》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用来蒸制食物的陶甑(zèng),距今已有6000年。
当时的陶甑多半是只用来蒸饭的,但即使我们不算这一时期,《孟子》、《楚辞》、《大招》等古籍中,也已经出现了“蒸豚”、“烝凫(zhēng fú)”,也就是蒸乳猪和蒸野鸭。也就是说“蒸菜”至少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
因此可以说,蒸是中餐烹饪的最原始技法之一,而且中国人还将之玩到出神入化,达到了“无菜不蒸”的地步。在西餐中,很少有蒸菜,甚至“蒸”这一种烹饪手法也不常用。
最擅长做蒸菜的是客家人,不管是江西、福建,还是湖北、四川,当地著名的蒸菜背后都有当地客家人的功劳。
蒸菜的分类方法有很多,《齐民要术》中记载,北魏时期蒸分8种:粉蒸、清蒸、糁蒸、裹蒸、毛蒸、竹蒸、蜜蒸、煮蒸。
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蒸的分类发生变化,各地都有自己的分类方法。比如湖北天门,有天门三蒸,从三蒸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九蒸: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酿蒸、花样造型蒸、封蒸、干蒸。
清蒸是将主料加工整理后,加入调料或汤,放入器皿中加热成熟。因此旧时的煮蒸也可归在清蒸中。清蒸很适合水产类食材,可以突出食材本味,如果要加入调料或汤,也是以鲜味为主。
常熟是三大中国蒸菜之乡之一,我们之前谈过上海浦东的“老八样”(点击回顾)。而传说常熟的“老八样”是八仙察访常熟时,亲自掌厨为老百姓做的。为了让老百姓能同时品尝同一种菜肴,在烹饪时就把这八道菜都上了灶台蒸制。
在老八样之前,常熟有一道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名菜——东乡一品锅。它是我们过年常吃的“盆菜”的一种,用了草鸡块、爆鱼、蛋饺、鸽子蛋等十二种食材。一层叠一层,兼顾造型与荤素搭配。
蒸之前浇上高汤,经过45分钟的蒸制后菜和汤完全融合。各种食材在吸收了高汤鲜味的同时保留了本身的味道。而高汤在融合了食材的味道后鲜味更升一个层次,是宴请客人的必备佳肴。
02|广东—清蒸桂花鱼
广东有很多蒸菜,比如早茶时一个个小笼子里的茶点全都是蒸菜。虾饺、肠粉、凤爪、烧麦、豉汁蒸排骨……光是想到就让我口水直流。
不过要说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清蒸桂花鱼。广东自古以来都水产丰富,新鲜的食材用清蒸最能体现食材本身的鲜美。
广东人还有一种“古法蒸鱼”,就是采用传统技艺,加配豉汁、蚝油、蒜、酱油、红辣椒等调制。虽然看起来调味略重了,但实则底子还是清淡的,鱼本身的味道一定要占主导。
福建的蒸菜代表有点霸气,这红蟳米糕中的红蟳不是鲟鱼,而是青蟹。
不过红蟳也不是普通的青蟹,而是长乐特产,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当地民谚有云:“红蟳桂圆汤,营养胜人参”。而逢年过节的大宴席上,红蟳会搭配糯米,加上鸭肉、虾米、香菇等八种食材,做成红蟳米糕。
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红蟳米糕一定要等桌上的长者挪开红蟳壳,众人才可以享用。糯米吸收了各种食材的鲜味,配上红蟳丰腴的膏黄,又糯又鲜,反正我是完全没办法抗拒。
虽然我没去过云南,可是汽锅鸡应该吃了不下一百次,我家里就有一个汽锅。清乾隆年间,名厨杨沥用云南当地的土陶创制了汽锅鸡。一下子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粉蒸是将加工好的原料用面粉或炒好的米粉,加上其它调味料拌匀,放入器皿中码好蒸制而成。粉蒸菜带着面香或米香,味道以咸口为主,油而不腻。
湖北天门也是三大中国蒸菜之乡之一,其丰富的蒸菜技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但湖北最有名的蒸菜,还当属沔阳三蒸,沔阳就是隔壁仙桃的古称。
“沔阳三蒸及其蒸菜技艺”已经在2010年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湖北十大名菜。三蒸指的是“蒸水产”、“蒸畜禽”、“蒸蔬菜”。
而与之相对应的最经典的三蒸是“蒸肉”、“蒸鱼”、“蒸茼蒿”。肉和鱼较为常见暂且不提,蒸茼蒿可算是一大特色。裹粉蒸出的茼蒿不黏腻,反而衬托出茼蒿独特的清新与爽口。
粉蒸肉发源于江西,《随园食单》中记载:“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江西人每年立夏都要吃粉蒸肉,谓之“撑夏”。五花肉的油渗入米粉,让米粉变得油润。而米粉中的调味料又让五花肉味浓肉香。要说粉蒸肉多好吃,整个长江沿岸省份都有自己的粉蒸肉做法,就足见其美味了。
陕西作为面食大省,蒸菜里也少不了面。麦饭就是用各种蔬菜和上干面粉,再蒸熟食用的一种美食。蔬菜的选择大多还是野菜,比如槐花、榆钱等。同样的菜到了河南就直接叫“河南蒸菜”。
干蒸的原料一般只加调味品不加汤汁,有的器皿还要加盖或封口。因为味道在蒸制过程中不会流失,食材间味道还会互相渗透。因此大多形态完整,味道浓郁。
三大中国蒸菜之乡的还有一个,就是湖南浏阳。浏阳的蒸菜很有名,主要归功于其商业化较为成功,很多城市都有打着浏阳蒸菜旗号的饮食店。事先蒸熟加上小碗的分量也方便快餐化经营。
浏阳蒸菜有很多品种,如干豆角蒸肉、腊味合蒸之类的。而其中最有代表性,被认为出了浏阳就吃不到正宗的,是“蒸火焙鱼”。据说是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
浙江绍兴最有名的菜可能就是梅干菜烧肉,油光乌黑但又味道醇厚的梅干菜在清朝时就作为皇家贡品。在蒸汽的作用下,梅干菜的香味得到激发。
梅干菜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去腻的同时又滋润了本身。荤与素,甜与咸,绵与软的搭配,入口后各种味觉层次逐渐在口中散开,油香、酱香反复撩拨舌尖,实在是太费米饭了。
四川的坝坝宴是9个蒸菜组成的宴席,凡是结婚、生子、建房等喜事,都要以此来宴请亲朋。当然,现在的坝坝宴已经不止9个菜了,像眉山地区可以多达20多个菜。
在坝坝宴的“九大碗”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甜烧白,几乎汇聚了所有我爱的食材,保肋肉、糯米、豆沙、猪油……我一个人能吃掉一整个上海八宝饭,你就该知道我看到甜烧白有多喜爱了吧?
按理来说,这么多会发腻的东西放在一起,应该腻到入不了口了。但在长时间的蒸制后,猪肉中的油被逼出,像走油肉一样不再油腻。配上糯米和豆沙,鲜香甜糯,肥而不腻。
广西的荔浦芋头一枝独秀,不仅个头巨大而且香糯可口。把荔浦芋头切薄片后夹入猪肉蒸制,就是荔浦的名菜荔芋扣肉。
荔芋扣肉的思路和梅干菜烧肉其实很像,都是用一种素的食材来吸收肉的油脂,达到1+1>2的效果。我的编辑花名取的是“芋头”,有多爱这道菜就不用我说了吧?
山西有三道代表性的蒸菜,称为“晋式三蒸”,即粉蒸肉、小酥肉和酱梅肉。其中的晋式第三蒸酱梅肉,因用腐乳汁相蒸去腥提鲜而名。
相传酱梅肉起源于晋商常家,常家的创业始祖常威(不是那个说自己不会武功的常威)一次偶然起意,把白肉蘸腐乳吃,发现不仅不油腻,还咸香可口。
此后常威让厨师将腐乳混入梅肉后蒸制,从此发明了酱梅肉。酱梅肉在晋中传播很广,进入了八碗八碟宴席当中,常配着夹馍一起吃,老少咸宜。
蒸菜不仅是中国人熟知的烹饪技法,也很有营养学意义。相比其它方法,蒸的温度比较低,不会破坏受高温影响的营养元素。同时,蒸的过程中,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软化,更易被吸收。
最重要的是,蒸菜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成为了中餐不可缺少的一环,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的一年,祝愿大家都能事事顺心,生活蒸蒸日上。
部分图源网络
近期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