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坐标系与斜率
前不久,寒武纪发布了其今年上半年的财报。这家两年前顶着“AI芯片第一股”光环登陆科创板的AI芯片企业,一直未能给市场提供一份好看的财报,这次依旧惨不忍睹。
数据显示,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1.72亿元,同比增长了24.6%。但是其净利润却是-6.42亿元,亏损相比上一年同期扩大了64%。
成立至今的六年时间里,寒武纪一直靠融资续命,始终没有形成自我造血机制。而且,其亏损势头甚至有增无减,今年第二季度更是以3.35亿元的亏损创下了上市以来的亏损新高度。
这份惨淡的财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同样深陷泥沼的AI创业公司。迟迟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是这些高科技企业面临如今困局的根本原因。
回想五六年前,这些企业被资本簇拥着粉墨登场,手握前沿技术,跃入“风口”市场。从亮相的那一刻起,似乎就预定了一个必胜的剧本。但是仅仅几年后,就从当时的意气风发走到了如今的黯然失色,难免让人欷歔。市场用自己一贯的冷峻,给这些昔日的“天之骄子”们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到过,这些高科技创业公司的通病是过分推崇技术,同时又容易轻视市场环境的残酷。认为自己只要打造出“好技术”,成功就会手到擒来。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单纯的“好技术”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技术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上。
当一个企业以技术为导向时,很容易出现愿景失焦的问题。当一个技术型理想主义者满怀激情地大喊“我要用我的技术改变世界”时,他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因为对世界的改变必然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有一款具体的产品去解决某个市场场景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
比尔·盖茨当年并没有说他要用软件改变世界,而是说微软的使命是“让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一台电脑”。正是在这样明确的愿景指导下,个人电脑得以快速发展,最后也真的改变了世界。
以技术为导向也容易让企业误解创新的本质,把技术的突破视为创新本身。但事实上,创新始终是与产品相连的。
技术是单维的,而产品是多维的。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技术往往只是作为要素之一在起作用。尤其在今天,产品和技术的复杂性都在呈指数级增长,凭单个技术就复刻出一款伟大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往后的每一个潜在的伟大产品,注定是多技术要素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当下谈及创新时,更多指的是一种基于产品的组合式创新。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哪一家企业有能力独自完成所有技术要素的建设,最伟大的创新者往往是最好的技术集成者,他们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不同的技术打造出一款伟大的产品。2007年诞生的iPhone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其中没有多少核心技术是苹果自己发明的,但是他们有效集成了这些技术,最终成就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对于每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而言,这既是提醒,更是告诫:在一个创新过程中,你能控制的要素只占总体的一半(甚至更少),另一半要素需要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去寻找。
很多高科技创业公司总想着放大招,普遍拥有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幻想。只有意识到决定成功的因素中有一半自己无法掌握时,企业才能看清其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到那是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创新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因此,企业应该平衡好技术追求和市场利润的关系,前者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后者则决定着企业能够走多远。
正如计算机算法中始终在讨论的,该如何平衡“explore”(探索)和“exploit”(利用)的关系一样。过度倾向“exploit”,会让组织只关注既有利益,忽视长期价值。而过度倾向“explore”的组织,则只注重探索潜在价值,却无法保证当下的变现,这也是很多高科技创业公司的现状。最佳策略是在保证当下利润的同时,持续探索潜在价值。
我们可以分别以技术追求和市场利润为纵坐标与横坐标,给科技公司画一个坐标系。一家卓有成效或想要卓有成效的企业,应该努力找到那条斜率为1的线,让自己围绕这条线小范围浮动,不应偏离太多。
对一家科技企业而言,技术追求和市场利润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大多数高科技创业公司在过去都只顾仰着高傲的头颅向往月亮,却忽视了脚下的六便士。在受到市场的教训后,它们也应该学会低头光顾脚下的六便士,因为那才是它们得以不断靠近月亮的保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