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线展览 | 复星艺术中心影像季



复星艺术中心影像季


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神思远:fifty, fifty


展览时间: 2018.9.8-2018.10.18


复星艺术中心影像季由复星艺术中心展厅呈现的“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摄影展,以及于复星基金会 ANNEX 项目空间展出的“神思远:fifty, fifty”摄影展三个展览单元构成,展览不但聚焦了国内外影像艺术大师,亦关注活跃在影像艺术前沿的新生代艺术家,以高水准影像作品呈现影像艺术材质技术的变迁、创作自由多元的演变,从多角度、多视野诠释影像艺术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 展览现场


“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摄影展 展览现场


“神思远:fifty, fifty”摄影展 展览现场


广义上讲,如今生活中影像已几乎无处不在。作为表现生活,最具当下性的记录手段,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快速直接的表现方式很容易对人的感官形成巨大感染力,得以快速传播。而影像艺术,作为一种脱胎自技术革命的艺术形式,对现实的艺术提炼和文化思考契合了时代变化的脉动,其随科技观念更迭进化的内在本质更决定了影像艺术对时代发展脉络的敏锐感知与把握。艺术实践中的影像不仅是对现实世界抽离出的某个片段或时刻的孤立呈现,更是艺术家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用以表达心灵世界与精神诉求的独特语言与表现手法。


鸣谢

展览由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提供特别支持,亦由瑞士知名腕表品牌HUBLOT宇舶表提供赞助。



展览视频





单元一

收藏当代之道



关于展览


展览汇聚了来自复星基金会管理的复星旗下企业收藏中的26位艺术家及其30件影像作品,并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策展人顾铮以当代艺术影像作为讨论对象,从“如何定义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为何当代”、“收藏当代艺术的意义”的三个层次,探讨影像艺术的当代性、多元性和公共性。
 

“收藏当代之道:来自复星基金会的影像(2010-2018)” 展览现场


复星基金会艺术收藏的起始点与当代有关,与国际有关,也在相当程度上与其立足的城市上海有关。而此次展览从多样、复合、立体的复星艺术收藏中,汇集了也许从媒介发展历程看称得上最具当代性的摄影与录像艺术作品,其中既包括一系列全球艺术现场声名远播的当代艺术家,亦囊括许多充满创造活力、活跃于全球艺术现场,且正在稳步成长的中青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充分体现了收藏者所具有的全球开阔视野,其作品基于千差万别的个体经验与语境,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展现手法,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所面对的多种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参展艺术家

曹斐 Cao Fei、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陈维 Chen Wei、贝尔纳·弗孔 BernardFaucon、维多利亚·弗 Victoria Fu、耿建翌 Geng Jianyi、约翰·杰勒德 JohnGerrard、细江英公 Hosoe Eikoh、蒋鹏奕 Jiang Pengyi、JR、李明 Li Ming、阿尔敏·林克 ArminLinke、Map Office(艺术团体)、荒木经惟 Nobuyoshi Araki、邱黯雄 Qiu Anxiong、乔恩·拉夫曼 JonRafman、沈莘 Shen Xin、施勇 Shi Yong、珍妮弗·施泰因坎普 Jennifer Steinkamp、沃尔夫冈·梯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黄炳 Wong Ping、徐文恺 aaajiao、杨福东 Yang Fudong、杨嘉辉 SamsonYoung、叶甫纳 Ye Funa、赵仁辉 Robert Zhao Renhui


关于策展人



策展人 顾铮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顾铮曾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生活在城市》(中国策展人,2001,汉城)、《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摄影中的中国社会生活与记忆》(2004,美国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风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沃尔夫逊画廓,2012)、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共同策划)。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


精选作品


隆尚赛马场的观众,1952

罗伯特·卡帕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是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1947年,他和“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列松一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作品“马场的观众”是对“凝视”这个问题如何被呈现的努力,在画面中“观者”和被观看者”的关系令观众深思。


国际饭店No.52010

杨福东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杨福东


杨福东的《国际饭店No.5》通过现代上海地标性建筑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美学与趣味,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独特审美,作品通过对人与现代性空间关系的呈现,展示了有关上海的想象以及上海之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关系。


新山海经,2013-2017

邱黯雄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邱黯雄


影像艺术家邱黯雄的《新山海经》动画则以能源冲突为线索,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人的异化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通过谴责环境恶化、社会崩溃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等问题,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


大洪水(上海),2018

乔恩·拉夫曼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乔恩·拉夫曼


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的作品《大洪水》(The Deluge)采用科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探讨科技对当代人类意识的影响,以丰富的虚拟感官体验,通过物理到虚拟的运动,真实梦幻场所的切换,狂野梦境中的超现实瞬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对当前现实世界展开批判性的诗意叙事。



Judy Crook 4,2014

珍妮弗·施泰因坎普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珍妮弗·施泰因坎普


珍妮弗·施泰因坎普(Jennifer Steinkamp)的作品《Judy Crook 4》,色彩绚丽的回旋线条动画徐徐拂动,与被称为“会跳舞的建筑”的复星艺术中心大楼互相呼应。珍妮弗的三维数码作品挑战了固有的形式与空间概念,将现实空间和幻觉空间互相交叠,令观赏者融入艺术品,完全沉浸在环境和想象空间所带来的超凡感受之中。


我憎恨人但我爱你,2017

徐文恺

图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

图片版权:徐文恺


在aaajiao(徐文恺)的作品《我憎恨人但我爱你》中,人类主体与数字分身一镜相隔,当我们以为屏幕上的数字分身仅是主体的映射时,数字分身或许已掌握了人类技术,正在与本体进行真实、完全对称的互动,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疑惑激发观者去思考科技分身在没有人存在时的社会生活。




单元二

安妮特·凯尔姆摄影展



关于展览


在柏林摄影艺术家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的摄影作品中,日常用品工整的摆放,重复的并置,纯净的背景,精致的用光,舒服的色彩,令其几乎呈现出商业摄影的精致和严谨。当图片内容明白无疑,如何观看则成了观者质疑的最大的问题。安妮特·凯尔姆镜头下的普通日常用品散发出的正式感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旁观视角,令观者不禁心生疑虑,将注意力从照片的内容转移到对照片语境的探索之中,从而打破了人们观赏影像的既定模式和惯性。安妮特·凯尔姆借此在深入发掘摄影潜力的同时,对数字和后数字时代图像主流呈现的方式、重复的特征展开了深刻的批驳。


“安妮特·凯尔姆(Annette Kelm)”摄影展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安妮特·凯尔姆1975年生于柏林斯图加特市,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早在1999年,凯尔姆就已经获得了柯达青年摄影师奖;2011年,她的作品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2013年,凯尔姆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新摄影“群展;2015年,获得奥地利《Camera Austria International》杂志当代摄影奖。她的作品还曾在德国、墨西哥、日本、英国、法国等地展出,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MoMA、巴黎蓬皮杜中心、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等世界顶级艺术机构纳入馆藏。


精选作品


苹果,2018

安妮特·凯尔姆

图片由国王画廊及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安妮特·凯尔姆



目标唱片,2005

安妮特·凯尔姆

图片由国王画廊及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安妮特·凯尔姆


无题(漂动的木灯),2010

安妮特·凯尔姆

图片由国王画廊及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安妮特·凯尔姆


三角板和花,2016

安妮特·凯尔姆

图片由国王画廊及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安妮特·凯尔姆




单元三

神思远:fifty, fifty




关于展览


“展览名称叫‘fifty, fifty’,是缘于一个小故事。在印尼的时候,我和一个外国老太太一起坐升降电梯下楼,我按完楼层按关门键,按了几次门都关不了,空气很尴尬,仿佛过了好久。我们对看了一眼,她带上眼镜看了一眼,按了开门键,门关了。她对我一笑说‘fifty fifty’。”


从商业摄影到独立影像创作者,神思远逐渐摒弃了商业化的精致唯美,愈发随性自由,洋溢着个人化情绪的影像形成特有的“个人纪实风格”。他不再执迷于传统摄影对构图光影的迷恋,转而用镜头捕捉和挖掘拍摄对象内在的自然释放。这种不以技法为前提的拍摄,即是基于对自我、摄影传统和如何表现世界的质疑和否定而形成的视觉语言,亦体现了其对影像媒介和影像叙事的反思。


“神思远:fifty, fifty”摄影展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 神思远


神思远,1983年出生于北京,毕业后在北京媒体工作,先后担任《男人装》影像总监、《芭莎艺术》视觉总监,后转为独立影像创作者。其作品包括平面、影像、装置等。平面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北京、上海、日本等地展出。2016年出版摄影集《野和少女》。


精选作品


哥哥,2017

神思远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神思远


野和少女,2017

神思远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神思远


花轮同学,2016

神思远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神思远


公共教育活动


9.15 电子坎东贝



9.22 企业文化与艺术生产:收藏的视角



10.23 时尚摄影史:经典影像解读



展期内 公众免费导览



展览衍生品


《哥哥》帆布袋



点击上方图片前往小程序购买👆


售价:68元




推荐理由


从商业摄影到独立影像创作者,神思远逐渐摒弃了商业化的精致唯美,愈发随性自由,洋溢着个人化情绪的影像形成特有的“个人纪实风格”。他不再执迷于传统摄影对构图光影的迷恋,转而用镜头捕捉和挖掘拍摄对象内在的自然释放。这种不以技法为前提的拍摄,即是基于对自我、摄影传统和如何表现世界的质疑和否定而形成的视觉语言,亦体现了其对影像媒介和影像叙事的反思。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