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岑,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彩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周云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1期
原标题:信息技术、常规任务劳动力与工资极化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1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虽然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并加速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也因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生产工具对人工的替代而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可能会引发劳动力市场的极化问题,给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和工资的稳步增长乃至共同富裕带来了巨大挑战。整个工业革命期间用机器取代人类重复性机械劳动一直是技术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可以执行的工作任务出现质的飞跃,并引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转变。如果一项工作任务可以由机器按照明确的编码程序来完成,该任务即可被称为常规任务。而非常规任务则指的是那些要求灵活性、创造性、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同时很难由计算机代码进行编译并指定机器执行的工作任务。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工资极化,是指基于工作任务研究框架的常规任务劳动力相比其他类型劳动者工资增速放缓的现象。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间的生产互补性,计算机技术在取代了大量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同时加大了对非常规任务劳动力的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本刊在2023年第1期推出陈岑、张彩云和周云波撰写的《信息技术、常规任务劳动力与工资极化》,文章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不同任务类型劳动力工资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并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验证了信息技术对常规任务劳动力的替代是否以及如何引致了工资极化。本文的边际贡献包括:(1)已有相关研究多是从技能视角切入,本文则根据任务类型对中国的劳动力进行划分,考察信息技术对常规任务劳动力的替代是否会引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极化。(2)本文通过加入对人力资本的考量拓展了工作任务模型,构建包含信息技术、人力资本、任务类型等要素的数理模型,为考察信息技术与工资极化之间关系建立了理论基础。(3)借鉴国际相关研究,构建了包含职业和教育层面的个人常规任务强度指数,该指标可以全面、客观、科学地度量了个人常规任务强度,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量化基础。(4)基于扩展的Mincer方程检验中国个人常规任务强度对工资的影响,并从城市和行业层面验证常规任务强度如何影响信息技术与工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使用RIF方法对不同任务类型劳动力间工资差距的成因进行分解,对工资极化现象进行多角度研究。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理论推导表明信息技术对常规任务劳动力的替代弹性越大,信息技术发展对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的负向影响越大,常规任务和其他任务劳动力间的工资差距就越大,就越容易发生工资极化现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位于全体工资分布的中部区间,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群体工资增速的放缓是工资极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常规任务包含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每个工作任务在未来都存在着被智能科技取代的可能性,每个人都面临着成为常规任务劳动力的风险。面对技术变革的冲击,个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身技能才能保证不被数字经济的时代浪潮淘汰;企业要完善相关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将职业培训同工资增长、职位晋升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国家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加快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尽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