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迪,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史青,上海大学经济学院;陈启斐,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10期
原标题:贸易开放与年龄收入差距—基于双重技能要素禀赋视角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及复现数据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10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市场上适龄人口的短缺与老化已经相当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2010年,2020年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1985到2020年间,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39岁,中高龄劳动者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大龄人群的劳动潜力,是应对劳动力短缺与老化的对策之一,但中老年劳动力市场往往弹性不足,大龄人群就业、再就业存在困难,“35岁危机”增加了中年求职者的就业压力。除就业和择业外,中高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还体现在收入上。根据1992-2014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UHS)提供的城镇个人收入水平和年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大年龄人口在收入上的优势逐步收窄,“黄金收入年龄”前移,中高年龄劳动者逐渐成为劳动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中高年龄人口为什么会面临就业市场“困境”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社会学文献针对大龄劳动者的“年龄歧视”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在经济学视角下能够给出解释的文献很少,例如有学者指出,青年工作者在更多的高等教育投入中获得的素质提升是他们取得收入优势的关键;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市场的“经验”回报不足,因此大龄劳动者的相对收入较低。遗憾的是,尚未有文献从贸易开放的角度进行探讨。本刊在2023年第10期推出叶迪、史青和陈启斐撰写的《贸易开放与年龄收入差距—基于双重技能要素禀赋视角》。该文以不同年龄的收入差异作为切入点,从贸易开放的角度剖析了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的市场原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贸易成本、技术革新和劳动者双重技能要素的理论模型,该文厘清了出口扩张影响年龄收入差异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2-2014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rban Household Survey, UHS)数据,以中国加入WTO带来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作为出口扩张的典型事件,验证了出口扩张通过提升“迭代型”相对“经验型”技能要素的回报,进而带来年轻(大龄)劳动者相对收入的提升(降低)。该文还发现在老龄化更严重的地区中,出口扩张提升年轻劳动者相对收入的幅度较小;出口扩张对年龄收入差异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产业内、职业内,但并未体现出性别的差异。第一,从出口贸易视角探讨年龄收入差异成因的研究,为中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中年危机”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解释,有助于全面认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劳动群体的收入分配问题。第二,在Bustos(2011)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引入经验型和迭代型双重技能要素,提出出口扩张提高了迭代型技能要素相对于经验型技能要素的回报,厘清了出口贸易对年龄收入差异的影响机制,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全球化的收入分配效应这一主题的研究。第一,该研究指出年长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有其市场主导的诱因——出口扩张是主要动因,技术革命是核心环节。在这一意义上,年龄收入差异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一旦贸易由高速扩张阶段转移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将由模仿和跟进时代的“高速跃进”阶段进入基础学科研究主导的“缓慢”变革阶段,此时“经验型”技能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可能显著提升,年龄收入差异也可能逆转,也就是说,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本身有益于破解年长劳动者的就业困境。第二,“年龄歧视”的社会问题应受到重视,根据该研究,“中年困境”可能是经济学框架下的市场行为,但这不代表这种现象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错配。当经济因素主导的“中年困境”由于就业惯性发展为社会学层面的“年龄歧视”时,一是就业市场整体对大龄劳动者排斥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二是大龄劳动者难以转业到“经验型”技能要素驱动的生产部门,造成资源错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由“代际效应”主导向“经验效应”主导转向时,这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错配会更严重;第三,重视劳动者就业后的培养,加强工作经验对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作用,加强“经验型”技能要素的积累,是应对老龄化趋势,贯彻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