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募资14亿,时隔219天,这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又欲科创板上市?
登录港股8个月后,微创机器人又开始筹备科创板上市了。
在2022年6月1日举行的董事会会议上,建议向中国有关监管机构申请配发及发行不超过116,062,930股A股,并建议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A股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
微创机器人于2021年11月2日IPO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35.52港元/股,募资净值约13.75亿元人民币。
本次公告披露,微创机器人的董事会拟将继续募资约28亿元,用于投资于手术机器人研发、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营销体系建设及学术推广等项目。
这也使得其股票价格在港股熊市的情况下实现拉升,目前微创机器人的市值约270亿元。
毫无疑问,科创板又吸引力来一家重量级企业。
当然这也与科创板上市门槛相对较宽松有关。科创板上市不需要必须盈利,提供的“五选一”上市条件可以说对创新企业而言非常具有诱惑力。
尤其是第五条: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等条件相当开放。
▍担忧依然存在
近年来,在两地上市热的趋势下,不少企业都选择了港股之后再到科创板采取第五套标准双重上市,这条标准中的条件尤其吸引了不少有核心技术实力的医药医疗行业。
但有券商认为,这些股票开盘即破发偏多,二级市场股民对于此类方式的接受度并不高。
这其实和股民担心的科创板退市问题有关。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2.4.2条的规定,最近一年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会上*ST,而后一旦出现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等5个条件后即会退市。
作为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天智航近日就被股民询问是否存在ST风险。
截止2022年6月2日,天智航市值为62.10亿元,刚上市时市值曾经一度高达360亿元,两年时间下跌许多。
在2021年年报中,虽然天智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0%达到1.56亿元,但依然亏损7993万元。而受疫情影响,天智航今年Q1营收也断崖式下滑,仅有1715万元,这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
如果仔细查阅年报可以发现,天智航2021年研发费用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48.14%。
这已经占营收的比重约为70.37%,意味着其研发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应该属于大规模发力前的战略性亏损。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天智航的市场推进速度并不算快,但客户名单中出现不少头部医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底,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与耗材已经进入20个省/市的医保收费目录。
如今,耗材收入依然是达芬奇整体收入中占比最高的部分。
▍市场是否值得期待?
而微创机器人2021财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在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215.00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5.8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9.08%。
其中微创机器人2021年的研发费用同样高达为3.93亿元,费用率达183%,港股基本每股收益为-0.63元。借助港股上市,股价支撑起一定财务状况,微创机器人储备资金依然充裕。
目前手术机器人处于研发初期,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如果研发费用率回归到机器人行业正常15%左右的水平,那么两家企业扭亏为盈的可能性依然值得期待。
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2022年1月获批,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也在2022年有望获批。再加上2021年6月获批的蜻蜓眼三维腹腔镜,三款产品均有望快速放量。
且微创机器人引进的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国内注册临床试验入组,微创机器人本次回归科创板应该会较为顺利。
在微创机器人的年报中提到,如果商业化进程符合预期,在这几款产品带动下,2026年有望实现约30亿元的收入,但在此之前可能依然会有较为长的市场推广亏损期。
其实,早在2020年年底,微创机器人便表示有拟科创版上市的消息。
在2020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与中金公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但因为微创机器人最终选择港股,双方解除了协议。
微创机器人于上海和深圳设有两个中国研发中心,同时,作为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也在新加坡和美国布局海外研发中心。
如今,全球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产品代差并不算明显,无论是微创机器人还是天智航都正在加速国际市场的布局。尤其是美国和欧洲这两个目前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拓展力度。
同时多家企业也在快速推进并启动核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临床研究和推广。
例如2021年12月14日天智航就取得了CSA,这为天智航产品申请FDA、CE的上市认证做好了准备。而威高妙手、微创图迈等腹腔镜机器人也已经获批上市销售。
▍结语与展望
正如高瓴资本在一次采访中所提到的认知,医疗一直都是技术密集型、专利密集型的领域,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
因此即便是手术机器人市场上龙头企业直觉外科,为了应对全球竞争,依然在加大研发投入。
在2020、2021年直觉外科的收入分别达到43.6亿、57.1亿美元,长期以来垄断中国市场且占有量持续扩大。但在直觉外科2022年一季报电话会议中,其CEO Gary Guthart已经明确提到未来会选择投入大量资金,以升级现有的第4代平台的功能。
2021年直觉外科的研发开支为6.7亿美元,共有4200项专利和2100项专利申请中。
站在科技巨人的肩膀上,中国的医疗手术机器人快速迈过“从0到1”的初始阶段,同时后发企业在中国这个市场面临的推广难度已经较低,多方面的支持也非常明显,多家后发企业准备港股 IPO ,包括医达健康、精锋医疗等医疗机器人公司。
即便如此,也依然要看清,在辉煌的盛况表象下,手术机器人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排版 | 耳朵
-----------------END-------------------
更多精彩
*降本、增效、提速压力大,工业软件能否助推建筑行业走出困境?
*布局中部,埃斯顿业绩稳定增长,大客户战略持续,上半年订单或将超预期
*单批采购量超1000台,农业机器人发展,如何算一笔“经济账”?
*跨界顺风车!Science Robotics报道北航“跨介质吸附仿生机器人”
*破解全场景清洁难题,及时性、智能性拉满,这家企业新品首发签单就破亿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智能系统(MPI-IS)研究所Dr. Hu实验组招聘全奖博士两名
*“工业场景革新者”xMate CR破局登场,七折钜惠重磅进行中
*艾利特获2022年苏州市智能感知协作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衣来伸手?麻省理工研发新算法,机器人辅助人类穿“有袖”衣物!
*北理工团队给微型机器人上磁,模拟在血管里‘跑酷’,还能操纵微型物体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机器人大讲堂】读者讨论群, 共同探讨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腿足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软体机器人等专业讨论群正在招募, 关注机器人大讲堂公众号,发送“ 交流群 ”获取入群方式!
招募作者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或【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将简历和原创作品投至邮箱: LDjqrdjt@163.com
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看累了吗?戳一下“在看”支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