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文重发 | KPI、OKR和绩效管理概念的正本清源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1-05-31

转发按:

最近,关于OKR的讨论在管理圈里又热烈起来,国内一些领先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声称实施了“OKR绩效体系”取代“KPI绩效体系”,由于这样的头羊效应,引起其他一些企业跟风。也有观点认为,OKRKPI就是一回事,例如管理学网红刘润先生的文章 今天,我们继续聊一件尴尬的事》。


在过去几年,我曾经有多篇文章谈过对OKR的看法。

OKR和BSC,误导绩效管理的工具

【旧文重发】瞎扯的“OKR绩效管理” ——目标管理及IT应用

OKR和阿米巴:寻求工具的本义 


对于目前这个潮流,我的观点是:

  1. 通过对最近两年来声称实施了OKR绩效管理的中国企业的观察,我觉得OKR其实是被作为“目标设定”(goal setting)的方法,这和我几年前的判断一致

  2. 为什么KPI和OKR之争会成为国内企业管理界的关注重点?据我跟多个企业管理者以及HR管理圈的交流,是因为过去他们把能够数量化衡量的产出叫做“KPI”,例如销售额、营业收入、利润,或者操作岗位的工作量,例如客服中心话务员的接电话数量,这些指标具有周期性(例如年度制定)、确定性(在很长时间周期内可以反复考核同一指标),而某些工作性质或者岗位,没法用数量化的方法来衡量直接产出,例如研发人员、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等,或者处于动态的业务环境中的组织,对组织或个人的衡量指标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于那些将“数量化考核”视为重要管理抓手的管理者来说,“OKR方法”能够从目标设定的视角,来确定组织和个人的定量指标。这种观点很有中国特色,这本来就是对KPI的误解,KPI的本意既可以是“产出数量”,也可以是“工作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KPI和OKR两个名词本无区别,相当于“锅贴”和“煎饺”、“馄饨”和“抄手”的区别。不过,既然有一些管理理论者、HR工作者、咨询顾问把“产出数量”叫KPI,把“目标设定”叫OKR,那存在即是合理,推行OKR来做目标设定也无可厚非

  3.  对定量目标达成率的考核是否就等于绩效管理?不论是KPI还是OKR,试图用定量打分和计算公式的方法,来“计算”出绩效结果,这才是KPI/OKR的管理本质。基于我自己20多年来在几家全球最顶尖公司的职业经历,作为职业经理人,亲自操作绩效管理,没有一家公司的人员绩效结果是用公式算出来的,而是经过一定的绩效评价和校准流程评出来的,可衡量的KPI/OKR只是一个参照标准。在绩效管理方面,尽管“中国式绩效管理”都在追求用公式去算绩效,我还是坚持认为:个人绩效靠评不靠算。


参考我的旧文:

人才评价靠评不靠算,不存在客观标准


以下这篇长文是我在2014年写作的,过了五年来看,仍觉很有价值。经过适当的文字整理和删减,并且增加了我过去几年相关文章链接,重发如下:

 



一、绩效管理的绩效是指什么?绩效管理究竟管什么?


常见误区:绩效是指可衡量的业务结果,亦即KPI

正确认识:绩效是指可衡量的个人表现,可能是KPI,也可能无法用KPI衡量

 

绩效是来自西方的管理术语,英文Performance这个单词在《牛津英语字典》释义中有两个含义:

1、你做某件事的好、孬程度;

2、某件事运行的好、孬程度;

 

对人的评价衡量,明显是取含义1。从词义解释来看,“绩效”有两个方面:既是工作的结果产出Accomplishment),也是工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Behaviors)。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界,绩效管理是管结果还是管行为,莫衷一是,折衷性质的论述是下文这样的表达方式:

很多管理者都把绩效指认为业务结果,而业务结果又往往等同于KPI,大概是因为KPIP也是performance这个词的缩写吧。可是,KPIP恰恰是前述英文释义的含义2,即组织运行状态的定量,例如收入、成本、利润、客户响应时间、质量水平、库存周转、订单交付准确率等等。某些管理场景下,KPI是可以和人员的衡量直接挂钩的,亦即人员应该为KPI负全责,例如公司高管对财务KPI,或者销售人员对其承担的销售指标负责。


在现实中,企业组织的大多数职位的工作成效却是无法用KPI来度量的,或者,即使能度量,这个可度量的KPI存在很多外部力量的影响,是被考核的个人所不能控制的。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说过无法度量、则无法管理,这是很多管理者把KPI作为人员绩效管理的理由。从管理实践来说,我认为对经理人和个人来说,要做到权责匹配,“无法控制、则无法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伦理前提应该是公平、一致Fair & consistent),让员工对无法控制因素的结果负责,显然是有失公平、评价结果无法保证时间序列里或者人员间的一致性。


例如,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有效性衡量标准是什么?是代码量(Line of code count)、还是代码出错率?还是工作按时完成率?我曾经见过有企业把图纸工作量作为工程师的绩效考核指标,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工程师为了完成工作量,把一个小零件也要画成零号图纸。我一直反对把组织效率指标,即KPI,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绩效目标。


又例如,谁能告诉我,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的KPI是什么?是航班准点、安全?还是乘客满意度?飞行员能够对航班准点负责吗?还是飞行员所无法控制的组织,例如机务、地勤、空管人员,对航班的准点安全负责?从产出角度来说,飞行员就没有KPI,只要飞机不掉下来,飞行员就算完成本职工作了。


可是想当然用KPI搞绩效管理在实践中比比皆是,链接这个例子,某市对公交车司机考核指标是车费营收和出车趟次,公交车司机只有多拉快跑,还有恶性内部竞争,造成事故连连。https://view.inews.qq.com/a/XAC2013111500746800

驾驶员的工资主要取决于两大任务指标,即趟次任务和营收任务。趟次任务的制定不会考虑车辆的正常保养、维修、审验等,更不会考虑一些极端交通堵塞所造成的脱趟,要想每周休息一天,同时又完成趟次任务,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营收任务就更加令人费解了……拉多少乘客是驾驶员能左右的吗? 在赶趟次的同时,还要保证营收任务的完成,很多驾驶员为了确保营收任务的完成,在行车过程中,只能是前压后撵,前面的为了拉更多的人,只能放慢车速等人,后面的拉不到人只能加快车速超过前面的车辆,尤其是当同线路的两辆车相遇时,时常会上演“生死时速”式的飙车场面,为的就是能多拉人。

西安一位平凡公交司机的自白

人的行为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被管理的因素是:

  • 跟工作直接相关的熟练度

  • 跟工作间接相关的熟练度

  • 沟通能力

  •  遵纪性

  • 努力的展现程度

  • 促动同事的能力

  • 领导力

  • 监督、管理能力


绩效管理实际上是对这些因素的目标设定、反馈、改进。因而,绩效管理的逻辑是:业务结果是因为职位上的行为决定的,职位上展现了什么行为,是由这个职位上的个人的能力素质和道德品质决定的,“绩效包含四层含义:

 

不同的绩效被评价人,根据其职位和工作性质,其被管理的绩效这个对象,是上述四个绩效因素的一定权重组合。当起设定绩效目标时,既可能有跟本职位相关的业务结果,也要有与本职位相称的行为和素质要求,而价值观评价,虽然比较模糊主观,却是绩效的基础;阿里巴巴把价值观考核占到绩效考核30%的权重,是符合工业组织心理学理论原理的。


以前文的公交车司机为例,虽然营收和趟次确实是司机的业务结果,但是这两个并不是司机本人所能控制的,按时进行车辆保养、遵守交通规则等“职位行为”,驾驶技能、乘客服务意识等“能力素质”,才是正确的对司机的绩效考核方法。


二、绩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常见误区:个人绩效目标是由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得到的;绩效目标的实际达成率越高,就意味着绩效越好

正确认识:个人的绩效目标是经理与本人对个人职业成就的期望,绩效好坏是相对排名和绝对指标达成率的结合,用指标达成率考核绩效不利于高绩效组织建设。


前篇说到绩效不等于KPI绩效既包括相关的业绩目标,也包含从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行为;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面向目标的管理手段,在组织层级中,越是高层,越看业务结果;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主要要看能力,而基层和劳动力工作者看行为。


那如何设定被评估的员工或经理人的绩效目标呢?当说绩效目标时,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有哪些绩效评价的项目?高层人员的主要是财务及业务KPI;中层的绩效目标既有一部分业务指标,也包含一部分个人能力发展的指标;部分工作者还包括行为考察。

二、如何确定每个绩效项的目标以及目标值?绩效项用来牵引行为,设定目标是指明具体方向。如人之指月,是让别人看月亮,而不是看指月亮的手;绩效目标和员工行为,究竟哪个是月亮,哪个是月亮的手?

很多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采用各种战略目标分解的方法,无论是平衡计分卡,或者所谓战略解码会议方法,以及现在时髦的OKR,从经营计划和预算开始,在组织内的层层分解,来制定管理者的绩效目标,并且用完成这些绩效目标的百分比来评价绩效结果。


实践中,上下级之间对绩效指标的制定往往变成了讨价还价的博弈,下级总是找理由谈判到一个相对低的指标值。


我认为从战略和预算来分解绩效目标,虽然逻辑上很直观,但是并不有利于创造高绩效的组织。例如,两个职位相同的经理人,一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120,另一个人是100,前者完成了100,完成率是83%,后者完成了100,完成率是100%,那谁的绩效结果更好?奖金该怎么发?如果把预算分解的数字作为绩效目标,使得管理者会本能争取把这个目标作为自己的上限,而不是作为自己的底线(如下图所示)。有不少公司管理者向我表示,他们运行了几年的战略绩效分解会后,都感觉激情在减退,经理人博弈在加强;我告诉他们,战略会议用来分数字是不对的,预算指导绩效往往走入预算官僚主义,绩效目标和预算指标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但是没有必然的透明逻辑关系,这是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的误区。


绩效评价是对绩效目标达成情况给以的综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上,绩效评价有如下如图的四类方法,这四类方法一般是混合使用:对绩效被评价人来说,最终的绩效结果应该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起来的评级,是被评价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相对优劣程度。

 

绩效评级在大多数企业是3级到5级。如果最高和最低的级别还不容易引起管理者的困惑的话,在5级评价环境下,管理者常常困惑于向下属解释评为2级还是3级的差别。为了避免管理麻烦,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3级绩效,而非5级绩效。


在管理实践中,缺乏灰度而过于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往往带来很多困扰;绩效管理不是万能的,如果绩效管理变成了公司考核什么,经理人和员工就去做什么,实际上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也就是前面说的指月亮的手遮住了月亮。


举两个例子:某制造企业的老板抱怨他的采购总监在工作存在很大问题,这家企业生产主要部件是铜制部件,今年以来,上游铜材价格下跌得很厉害,跌了一半都不止,按说铜部件采购价格应该下跌得很厉害,可是实际采购成本并没有下降多少,另一方面,采购总监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年初给他下的绩效指标是单位采购成本下降10%,他已经做到了。实际上,铜价下跌究竟能带动铜部件采购价格多大幅度的下跌,是很难确定具体目标的,采购部门可以将铜部件这个品类进行战略采购管理,逐月开展采购市场分析,制定采购策略;可是,这样的管理行为,并不是简单用KPI衡量的,年度KPI导向的绩效管理其实起到了管理的负作用。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财务部门。某公司在过年放长假前收到了一大笔货款,财务总监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一个银行理财产品,长假回来,收益很好,可是财务部门的KPI体系中并没有这个项目,在绩效评价中,财务总监觉得没有收到公平对待。

 

这两个例子,说明绩效评估的输入信息并不是年度绩效计划中的定量指标,还包括了绩效计划中的定性部分,最终对被评价人进行公平评价。如何记录日常活动,作为绩效评价的参考,下期文章的实时反馈会提到。


旧文参考:

为什么“分解考核指标”是个错误的做法

跟小学生学绩效管理

除了文化和领导力外,矩阵式组织的主要抓手是绩效


三、国外先进企业都在取消绩效管理吗?


常见误区:GE、微软等大公司取消绩效管理了

正确的认识:弱化甚至取消年度正式绩效评级流程,突出实时反馈、社交绩效等非正式绩效管理,实现用绩效管理辅导员工的本质。

 

绩效管理的是经理对下属进行反馈的过程,反馈的依据包括:业务结果(KPI)、能力评估、行为评估等目标设定和实际达成情况。传统的绩效管理是以年度(有些企业也是半年)为一个评估循环的。总体来看,绩效管理过程是包含了实时反馈和年度评估的一个闭环。

 

取消绩效管理的呼声在管理界从未停息过,其主要理由是:

1、年度绩效评估难以做到绝对公平,打击士气;

2、人与人被优劣区别评价,有害于团队合作;

3、经理人做绩效管理耗费大量精力,破坏上下级关系和谐。

虽然国内最近几年因为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文章使得这个问题成为管理者热议话题,而国外管理舆论界类似观点早就铺天盖地,推荐一篇文章

http://www.wsj.com/articles/SB122426318874844933

 

国内管理界对取消绩效管理的观点误区在于把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绩效评级混淆了。年度绩效评估(我姑且称之为正式绩效)由于种种争议被放弃或削弱(削弱是指如5级评价改为3级评价),绩效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经理对员工的实时反馈、辅导上,新的绩效手段也在兴起,例如社交绩效手段。所谓GE取消绩效,实则是取消了年度绩效评价流程,几个月前的哈佛商业评论有篇GE高管写作的关于绩效管理创新的文章,原文:https://hbr.org/2015/08/ges-real-time-performance-development


旧文参考:

取消绩效管理后怎么管绩效

 

我将正式绩效和非正式绩效相结合,提出如下整合绩效管理模型


其具体关系是:

以上这个绩效管理模型,我于2016年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进行了成功实施。




组织和领导力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