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和标签 | 求仁得仁上中台
上周末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老师的悼文事件在这几天热度过去了,不过,互联网的雪泥上留下了片片鸿爪。在过去这周,我很关切为啥和朱刚关系直接的那些复旦校友们大多数都不发声,得到的反馈大致是三种声音:
自认错误派:就算朱刚人品再好,此文写得确实文理不通,古文专家不一定是古文作家
逃避投降派:为朱刚辩护会激怒大众,从而激发大众更多的污言秽语,会加剧伤害朱刚本人
自由无用高级灵魂派:何必跟没文化的大众一较短长,我们承认大众这次嘴上赢了 ,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求仁得仁”的本意了,谁是真正的输家呢?
大量的口水战并不是事实跟事实的较量,大众舆论几乎可以和非理性划等号,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我将外部各方舆论总结如下:
从接近真相的角度来说 ,“事实”只有一个,“观点”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或错的 。在公共舆论的世界,那些希望操纵思想、抢夺话语权的人们,胜利比事实更重要,所以辱骂本人、指责态度,比在论点上的搏击,更容易取得辩论获胜优势:
在大众舆论的喧嚣中,形成了“沉寂螺旋”, 正如朱刚事件中选择沉默的复旦校友。前几天,中国南方某地政府依法关闭了一个媒体,我问一位当地朋友怎么看这件事,他说这个媒体的确过去新闻可信度很低,经常编造一些不可靠的消息,我问他,你会公开说这个媒体不好吗?他说不敢公开评论 ,就跟我聊聊而已 。因为这个媒体在当地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也是商业界有头有脸的人物, 批评这个媒体会招来公开攻击,会对他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带来负面影响。
然后,我又跟他聊起前段时间成都的那个中学生跳楼事件,他坚持认为成都的学校和警方在搞阴谋,后面有黑幕,因为他看到的网络评论和本地媒体都这么说的......
我其实也没有资格点评古文,因为我自己不是中文专业,只能凭我的判断力来评估各方提供的事实(Facts)。不过,在我的专业领域里,一样有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中台”就是一例。
关于“中台”和“数据中台”概念辨析,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在此不赘述。最近一年多,“中台”热退了不少,“数据中台”又纷纷粉墨登场。我观察到某些数据中台供应商在企业管理报表的方案上,推“数据标签”体系,即树状分类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主数据管理应用。
SAP ERP在三十年前就有了完善的对象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可以在应用层,对各种数据对象进行逻辑非常严密的归类。我在二十年前实施SAP ERP时,一直想把物料编码规则直接做成物料分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客户预算限制和项目时间太赶)从来没做起来过。现在数据中台商搞的这些支持管理分析报表的所谓数据标签,在SAP classification 前,显得太小儿科了。
我认为这种所谓数据中台的数据标签方案 ,很大原因都是前面ERP业务系统做得太差、太草率,业务数据质量太差,到数据分析时候,通过人工做标签来擦ERP的屁股。这种“数据中台”的做法,对企业数字化来说,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由于供应商铺天盖地地占领了聚光灯下的论坛讲台和微信朋友圈,数据中台和数据标签理论在一些企业里已经深入人心——我不止一次收到企业的项目需求,说是要做“财务数据中台的标签体系”,实际上这些企业应该做的是重新实施ERP。
“标签”这个概念来自营销数据挖掘和互联网,因为数字化前端获取数据的结构化程度低,需要用标签来进行数据升维;而且互联网前台为了适应业务要求而快速迭代 ,在系统设计时,对于数据标准就不是很全面、完善,互联网平台的商业运作特性(例如产品经理制)本质上也很难做到统一数据平台,天生不具备良好的数据治理条件,所以到了做数据可视化时,就要各种做标签、人工来调数据。
这种方式不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数据不应该为分析目的去“做标签”,而是在业务流程中就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搞互联网平台出身的技术人员缺乏企业信息系统的经验,不懂ERP原理,把数字化领域做法搬到管理应用中,对传统信息化系统进行降维打击。
我来打个比方:例如你开个商店来了个客人,你事先不认识这个人,你给他打标签“富二代”、“帅哥”、“皮肤黑”,便于归类做统计或者营销,这是典型的电商做法,这些标签贴得准不准,其实也无伤业务的大雅;但是内部管理上,例如成本投入,这个活动的成本中心归属、活动类型、物料类型、订单归属、客户类型等等,都是做业务之前就全部需要定义好的,不是业务都发生了,才来贴“客户、订单、物料类型”等等标签,这是企业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所以啥“财务数据中台”,在我来看是错误的解决方案,是乱用电商的概念。
然而,今天大众舆论的传播方式是互联网颠覆式的,抖音快手的用户肯定超过 SAP的用户,所以 ,就像大众都相信朱刚乱写古文一样,企业们也就求仁(chui)得仁(chui)上中台了。
为朱刚辩护的文章:
关于中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