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洋/救救孩子,救救母亲,父亲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鱼在洋说 Author 鱼在洋说
(一)
春天的爆款电视剧《都挺好》刚刚播完,这部原生家庭的苦痛引爆广泛共鸣,几乎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到处逢人骂老苏。中国最无能窝囊的父亲苏大强可恶可恨可怜,在得了大病之后亲情回归,失忆后除夕夜给当年的女儿买回复习册的细节催人泪下,连我等高冷大男人也眼眶湿润.....电影电视都喜欢和解团圆,来讨好老百姓的美好念想……可惜,生活不是电视剧,比电视剧更悲情的故事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在刚刚走过的路边、街上……
( 二)
多少年后,我还记得那个画面.一个三十六七岁的女人一脸愤怒,发疯地抽一个十来岁男孩耳光.男孩想跑,袖子被扯住,求助的目光望着人来人往的街道.有好心的老太太上去拉架,暴怒的女人如火上浇油,吼道,我自己娃,想打就打,你少狗逮耗子,多管闲事.我还以为是后妈打娃,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桥段·····后来才听说男孩偷钱上网玩游戏,父亲又出去打工,娃又不听母亲话,没多少文化的母亲好话说尽,眼泪流干,只好动粗。一打就惯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中国的父母都相信,棍棒出孝子。人前教子,人后教妻。自以为小孩没有尊严,不像老婆不给面子就翻脸,岂不知仇恨的种子要发芽,孩子是你生的,却也是独立的个体,他在长个子,也在长尊严。
我的小舅子一家在美国,领孩子回来探亲。有天儿子犯了错,他命令道,到卫生间去。儿子刚一进去,他就呯关上了门。过一会儿,儿子红着脸出来了,他也板着脸。我偷偷问咋了,他说,打了屁股,不教育不行。不敢在人前打,美国娃能报警,一报就没监护权了。娃也有脸面,得给他教训又不伤他脸。
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只是洋人的长处咱得学学。国人简单粗暴的对孩子,把娃的脸不当脸,是要付出代价的。
南方一个省大半年发生了三起十三岁孩子杀母案,让我想起前些年故乡那个杀母的孩子,埋母亲在路坎下,自己照常过来过去上学。起因竞然是爱打篮球的他让母亲当着同学面骂他,拉他回家,伤了他的面子。而他的父亲跑长途车,常年在外。
坏孩子不是都能变好,杀母的坏孩子更得严惩。可谁该为坏孩子的恶行买单,谁也没标准答案。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结尾高呼,救救孩子,如何救孩子,这是家里的事,更是社会的事。 给孩子爱,给孩子尊严,恐怕也是方法之一种。
( 三 )
母亲是世界上最美的词汇,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没生过娃不知道啥叫肚子疼。且不说生娃之痛,单是让娃吃好穿好,没病没灾地长大就够说三天三夜的。
母亲受到伤害,还是自己爱的孩子,这一下击穿了人伦的底线情感的底线,让人不忍直视,不敢直视又不能不深思。
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让爱变成了一把刀子。
我早年为写儿童文学,自学过儿童心理学。知道孩子到了十三岁左右,就到了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本能有反抗大人的情绪,你说东我偏西,就跟你对着干。尤其是男孩子。网上那几起事儿几乎都发生在十三岁这一年。刘心武写过一篇《我可不怕十三岁》的小说,笔下的这个十三岁的“我”是个“新的自我开始觉醒”的少年。“我”不再完全通过家长的爱抚或责备,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小伙伴们的喜欢或讨厌,以及周围环境的认可、肯定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估量自己的对错,指导自己的行动了。渴望独立,即要求摆脱对他人,主要是父母的依赖,完成所谓的“心理性断乳”。
今年三月发生这起案件,做小本生意的小邵母亲的教育方式或许有些强势,男孩喜欢宠物,有点贪玩。他母亲觉得他一天到晚都在玩,就一气之下当他的面把宠物狗摔死了。
显然,母亲低估了这个年龄孩子叛逆期的危害性,太不把孩子的脸当脸,太不把孩子的爱当爱了。
母亲对孩子的付出,那真是无法用文字表达。溺爱如杀子,没有底线的爱,不顾及孩子尊严地惩戒,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作为母亲,自己先有知识,适当学点心理学,读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好处大大的有。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的人,万万不可与叛逆期的孩子针尖对麦芒地硬来。
(四)
在现今的大多家庭里,父亲像隐身人,基本是缺位的。男人都想着当大官挣大钱浪大名,当然房子金钱都是重要的。人生就是这样,年青时需要钱却没钱,老了没处花时却钱多了。
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多都是女老师,男人嫌累又挣不来钱,面子上又不好看,都不愿去当孩子王。结果是男孩子性格像女孩子,长大就是小鲜肉,又叫娘炮。勇敢、果断和征服世界野心的缺失,成了时代的通病。女孩子倒像男孩子,校园欺凌事件,女生的身影越来越多。
男人太忙大累,家里也是母亲挑大梁。上学接送,回来陪做作业,还得开家长会。工作不省心,孩子不省心,脾气就暴躁了。妈妈像老虎,动不动发飚;父亲像猫,连软绵绵的叫声都不常听到。
男人为当官忙,动不动加班。为挣钱忙,忙着应酬。孩子看到爸爸的时间太少,见到的不是喝醉了,便是自己快睡了才听到门响,更别说陪伴了。 男人其实在家庭的缺位便是缺责。就像电视剧里的苏大强,连配角都不当,由着老婆既当娘又当爹,有他没他一个样。
冲动是魔鬼,犯了滔天大罪,即便不到法定年龄,自己苟活一生,一生也得在悔恨中煎熬。杜娥冤死,老天同情六月下雪,案翻过来了,人死却不能复生,只能给后来的人们一点希望,几点念想。
缺位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就像电影里的警察总是迟到一步,收拾残局还显示正义再迟,也会来的。批评别人有风险,软处好起土,只好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解剖,只是想治理治理亲情伤害的土壌。一个犯大罪的儿子,一个不该死去的妻子。父亲的后半生,也肯定没了快乐,悔恨的泪水总在无人处悄悄滑落。他比苏大强更惨,还太年青,不一定能得上海尔默茨综合症。
湖南台引进的韩国《爸爸去哪儿》推出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已经到了第六季,节目通过五位明星爸爸在72小时的户外体验中,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歌词也写得好玩: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这是第一次,当你的老爸,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尽管星二代跟着老子风光出演,让人生出利益阶层抢占星位的担忧,却是个能引发人重建新型亲子关系的好节目。
(五)
人生都会走过叛逆期,结局却如电影电视剧一样各有各的不同。我常想十多年前街头挨打的孩子,他如今早长大成人了。有三种故事走向,一是遇到个好老师,突然懂事,上了名牌大学。二是当兵去了,在部队的锤炼中成了个好战士。三是没好好上学,像父亲一样出门打工去了。多年以后,他的老婆还在街头打他的不听话的儿子。当然也可能成为黑社会打手,胳膊上纹着龙虎,在街上横着晃悠。受过暴力伤害的,往往崇尚暴力。这些都有可能,只是善良的人们不愿意朝这方面想。
鲁迅当年要救救孩子,控诉的是旧时代的可恨。我要说的救救孩子是学会爱,爱自己可能有错的长辈。救救母亲就是学会爱,爱里要有尊重,要学点教育学。更主要是提醒父亲们,不要找任何借口,缺习孩子成长的现场。子不教,父之过,父亲的缺位失职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不管多大官多有钱,先从在家里当好父亲开始,从日常的陪伴孩子成长开始。如同《爸爸去哪儿》所唱: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
往期推荐:
孙丹平/从虎跳峡到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