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文献汇总

科学私享 科学私享 2022-10-07

scienceshare | 科学私享

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团队文献汇总

部分展示

导  读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叶创新团队以刘仲华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建有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新技术、茶树种质资源创新等领域研究。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农业部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1项和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审定国家级茶树良种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制订茶叶国家标准5项;相关技术成果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中国茶叶加工与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中国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更好地了解刘仲华院士团队近年研究(部分展示),我们汇总了公众号分享的历次推文,点击标题便可查阅推文详情。


(一)

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


1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茯砖茶初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演替及核心功能微生物


2018年7月10日,湖南农业大学:李勤(第一作者)、肖力争*(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等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5.640)发表了题为“Biochemical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During the Pile-Fermentation of Primary Dark Tea”的研究论文。

作者系统研究了黑毛茶初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黑毛茶初制中“渥堆”工序前期真菌群落菌属以Cyberlindnera、Aspergillus、Uwebraunia、Unclassified Pleosporales为优势菌属,后期以Cyberlindnera为优势菌属;而细菌群落菌属“渥堆”工序前期以Klebsiella、Lactobacillus细菌群落为优势菌属,后期以Klebsiella为优势菌属。常规生化分析研究表明,黑毛茶初制中茶叶常规生化成分,包括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随着“渥堆”进程而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力,随着渥堆进行而逐渐升高。常规生化成分中氨基酸含量是黑毛茶“渥堆”工序中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关键生化因子。“渥堆”过程中真菌群落菌属Cyberlindnera、Aspergillus、Eurotium、Uwebraunia、Debaryomyces、Lophiostoma、Peltaster和细菌群落菌属Klebsiella、Aurantimonas、Methylobacterium是影响黑毛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微生物菌属。真菌群落是“渥堆”工序中的主要生化动力来源。


DOI:10.3389/fmicb.2018.01509


2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茯砖茶精制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演替变化


2019年6月15日,湖南农业大学:李勤(第一作者)、黄建安*(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等在Food Microbiology (IF:5.516) 发表了题为“Shifts in diversity and func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Fu brick tea”的研究论文。

作者系统研究了茯砖茶压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压制发酵前期细菌群落菌属加工前期以Klebsiella为优势菌属,加工后期以Pseudomonas、Lactococcus、Stenotrophomonas、Enterococcus和Bacillus为优势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 Ruegeria, Vibrio, Colwellia, Parasutterella, Pseudofulvibacter, Marmoricola, Synechococcus, norank_order_Solirubrobacterales和Aquitalea菌属被认为是维持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Keystone speices”。


DOI: 10.1016/j.fm.2019.01.001


3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茯砖茶特征香气关键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2020年4月2日,湖南农业大学:李勤(第一作者)、黄建安*(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等在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952)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ey aroma compounds and microorganisms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Fu brick tea”的研究文章。

该文阐明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和感官特征;确定了关键的香气化合物和微生物;还研究挥发物,感官描述符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DOI: 10.1016/j.lwt.2020.109355


4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感官评价阐明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代谢物谱和滋味特征变化规律


2020年11月7日,湖南农业大学:李勤(第一作者),黄建安*(通讯作者)、王坤波*(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许勇泉;浙江大学罗煜等联合在Food Chemistry(IF:7.514)在线发表了题为“Dynamic changes in the metabolite profile and taste characteristics of Fu brick tea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的研究文章。

该研究旨在阐明制造过程中代谢物特征和滋味特征的动态变化,确定代谢物特征和滋味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并确定导致茯砖茶工艺制造过程中代谢物特征变化的关键微生物。这项研究将提供对代谢物谱变化的全面了解,并更好地理解茯砖茶制造过程中感官特征的形成。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576


5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基于茯砖茶发酵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混合茶-辣木茯砖茶


2020年12月28日,湖南农业大学:张晨禹(第一作者)、郭嘉凤,刘仲华*(通讯作者)、沈程文*(通讯作者)等在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952)发表了题为“Biochemical components and fungal community dynamics during the flowering process of Moringa-Fu brick tea, a novel microbially fermented blended tea”的研究文章。在这项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基于茯砖茶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混合茶,即辣木-茯砖茶(MFBT)。作者动态监测了MFBT “发花”期间的生化成分和真菌微生物,并确定最佳适口率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

该研究旨在(a)阐明“发花”过程中生化成分和真菌演替的变化规律;(b)鉴定核心真菌并阐明其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c)确定最佳混合比例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该研究首次以传统黑茶进行微生物发酵以改变食用植物的生化成分并改善其风味品质。该研究基于茯砖茶的微生物发酵,也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黑茶与其他植物资源协同利用的典范。


DOI: 10.1016/j.lwt.2020.110822


6

JAFC:L-茶氨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为茶树L-茶氨酸的生产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1年9月1日,湖南农业大学:陈艳妮(第一作者)、刘硕谦、刘仲华*(通讯作者)、黄建安*(通讯作者)等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区,IF:5.279)发表题为“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fast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offer new insights on L-theanine production regulation in Camellia sinensis L."的研究论文。

本文作者为了了解茶氨酸在茶树中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文章提出了一种快速且简便的气相色谱测定茶氨酸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在茶氨酸水溶液中进行衍生反应,整个过程,包括茶氨酸提取、衍生和色谱分离,可以在40分钟内完成,并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借助此方法分析茶树中茶氨酸水平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茶树茶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提供了辅助手段。通过此方法测量不同氮素及茶氨酸前体物质包括尿素,谷氨酸,乙胺,谷氨酰胺处理的茶苗的根,发现乙胺能显著提高茶苗根中茶氨酸的含量,说明乙胺可能是茶氨酸合成的关键因素,另外,在未添加任何茶氨酸前体物质的茶树体胚中也能检测出较高含量的茶氨酸,这也为茶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DOI: 10.1021/acs.jafc.1c04093


(二)

茶叶深加工与保健功能

7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儿茶素增强骨骼肌性能


2019年1月11日,湖南农业大学:李鹏辉(第一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张盛*(通讯作者)等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区,IF:11.167)发表了题为“Catechins enhance skeletal muscle performance”的综述文章。

作者综述了儿茶素在肌源性干细胞的分化、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葡萄糖水平的调节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儿茶素对与骨骼肌密切相关的血管、骨骼和神经的作用。儿茶素可以预防、缓解、延缓、甚至治疗由衰老和疾病引起的肌肉相关疾病。为儿茶素在肌肉健康研究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DOI: 10.1080/10408398.2018.1549534


8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儿茶素在骨骼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9年8月9日,湖南农业大学:李鹏辉(第一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张盛*(通讯作者)等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IF:6.048)发表了题为“Role and mechanism of catechin in skeletal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

作者主要进行EC、ECG、EGC和EGCG的促成肌分化活性筛选工作,并进一步探索和阐明其发挥促分化活性的量效关系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采用不同浓度儿茶素单体干预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细胞)分化等。结果表明ECG较其他儿茶素单体表现出更强的增强骨骼肌干细胞分化能力。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索发现ECG显著增加肌管细胞的高度(增幅约为178.5%),降低肌管细胞的粘附力、刚度和杨氏模量(分别降至对照组的27.9%,25.1%和56.4%)。3. 利用LC-MS/MS蛋白质组学联合IPA分析探讨发现ECG通过mTOR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促分化活性。


DOI: 10.1016/j.jnutbio.2019.108225


9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表儿茶素的生理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


2020年2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屈志豪(第一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张盛*(通讯作者)等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区,IF:11.167)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epicatechin”的综述文章。

作者系统综述了儿茶素单体表儿茶素(EC)保护人类健康健康活性的研究。EC主要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提高肌肉性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预防糖尿病,保护神经系统。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EC对各种慢性病的作用机制日益明显,其药理开发利用也日益清晰。目前,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E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综述了EC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防治各种慢性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健康的保护作用,为今后EC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23057


10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顶刊发表“红茶茶红素的研究进展”综述


2020年5月29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朱坤(第一作者)、欧阳婕、黄建安、刘仲华*(通讯作者)等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Q1,IF:11.176)在线发表了题为“Research progress of black tea thearubigins: a review”的综述文章。

该文综述了茶红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分离方法,结构分析,形成机理和潜在的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未来茶红素的研究的实际方向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条件优化和标准化,以直接从儿茶素的氧化中生产茶红素;(2)结合不同的分离方法来制备更多分类的TRs派系,例如通过分子量或溶解度;(3)进行更多的体内和临床研究,以确认人类可能的生物功能;(4)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茶红素的相互作用,以阐明其功能机制。研究者相信,茶红素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要充分理解和利用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62161


11

JAFC: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团队发现饮茶与衰老之间新的科学依据


2020年8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屈志豪(第1作者)、刘昌伟、黄建安、刘仲华*(通讯作者)、张盛*(通讯作者);中南大学熊炜、曾朝阳;复旦大学李鹏辉;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刘爱玲等联合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5.279)在线发表了题为“Theaflavin promotes 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by regulating the cell cycle and surfa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2C12 cells”的研究文章。

该文是首次比较四种茶黄素(TF)对骨骼肌(SkM)分化能力的影响,并评估促进SkM最强分化的单体TF1的研究。随后,借助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和其他实验技术,阐明了TF单体介导的SkM分化促进以及骨骼成肌细胞和成熟肌管力学特性改变的潜在机制。


DOI: 10.1021/acs.jafc.0c03744


12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L-茶氨酸可通过调节膳食纤维喂养下的短链脂肪酸代谢来影响肠道粘膜免疫


2020年9月7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许伟(第一作者)、张盛、李银花、陈金华、龚志华、刘仲华*(通讯作者)、肖文军*(通讯作者)在Food & Function (IF:5.396)在线发表了题为“L-Theanine affects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short-chain fatty acid metabolism under dietary fiber feeding”的研究文章。

作为一种新的食品成分,L-茶氨酸(LTA)是一种特征性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已显示出改善肠粘膜免疫力的良好作用。实际上,LTA已被证明可以通过提高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率来改善鸭子的肠道结构,并改善肠道粘膜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同时,LTA可以代谢为谷氨酸。在体内,它可以作为谷氨酸供体,从而增加谷胱甘肽的合成并提高IgG水平。此外,乙胺(LTA的另一种代谢产物)显著降低了面筋蛋白刺激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能力。另外,LTA对于调节糖脂代谢至关重要,这与SCFA代谢有关。然而,尚未研究LTA调节SCFA代谢和LTA通过SCFA代谢调节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机制。因此,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试图通过调节大鼠膳食纤维喂养下的SCFA代谢来研究LTA对肠粘膜免疫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为改善肠粘膜免疫功能,促进使用多种食品营养干预措施的使用以及支持LTA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利用提供了基础。


DOI: 10.1039/d0fo01069c


13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经常饮用黄茶可有效地缓解便秘


2021年5月21日,湖南农业大学:曹佩琴(第一作者),李秀平,黄建安*(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等在Food & Function (IF:5.396)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yellow tea extract against loperamide-induced constipation in mice”的研究文章。

在中国,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茶叶被分为六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黄茶是一种仅在中国生产的轻度发酵茶,在某些方面与绿茶相似,如加工技术和风味。与绿茶的制备过程相比,黄茶的制备增加了一个独特的步骤,即 "密封黄化",从而消除了绿茶特有的青草味。然而,与其他茶叶相比,黄茶的作用鲜为人知和研究。目前,还没有关于黄茶提取物是否能缓解便秘的报道。

因此,该研究团队试图评价黄茶提取物对缓解洛哌丁胺诱导昆明小鼠便秘的影响,(1)测量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包括粪便含水量、排便重量和胃肠道转运率;(2)血清指标包括GAS、ET-1、SS和VIP;(3)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此外,还(4)检查了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3和5-HT4)和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4)的基因表达变化;(5)测量了粪便中菌群的组成变化,以阐明黄茶提取物作用于胃肠功能的机制。


DOI: 10.1039/d0fo02969f


14

顶刊综述: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阐述“L-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


2021年6月11日,湖南农业大学:刘思慧(第一作者),李娟,黄建安*(通讯作者),刘仲华*(通讯作者),熊立瑰*(通讯作者)等在农林科学TOP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IF:12.563)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advance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for l-theanine biosynthesis”的综述文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用微生物或酶转化技术生产L-茶氨酸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W. Mu, Zhang, & Jiang, 2015)。此外,研究已经确定了参与茶叶植物中茶氨酸代谢的几个基因。这些基因使我们能够确定微生物中参与茶氨酸生产的复杂代谢途径。生产L-茶氨酸的微生物平台对茶叶研究者来说是有益的,因为这些系统可以用来鉴定新的酶。在本综述中,作者总结了最近关于微生物生产L-茶氨酸的研究信息,强调了L-茶氨酸生物合成的最新进展和最相关的工艺参数。此外,还着重介绍了最近发表的报告的信息,以评估这些现有出版物的相对优势。


DOI: 10.1016/j.tifs.2021.06.006


15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喝茶原来还可以这样调节身体的葡萄糖代谢


2021年7月14日,湖南农业大学:屈志豪(第一作者)、刘爱玲、刘昌伟、刘仲华*(通讯作者)、张盛*(通讯作者)  等在国际农业食品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区,IF:5.279)上发表题为“Theaflavin promotes mitochondrial abundance and glucose absorption in myotubes by activating the CaMKK2-AMPK signaling axis via Ca2+ influx”的研究文章。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通讯单位,刘仲华院士,张盛副教授为共同通讯。

该文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结合生物信息学挖掘、分子生物学技术、海马XF代谢检测系统等先进仪器,阐明了茶黄素(TF1)调控骨骼肌糖代谢的具体机制。从肌肉代谢的新角度,解释喝红茶促进体内糖代谢的潜在机制。揭示了TF1作为一种天然膳食补充剂调节T2D和肥胖的科学潜力。


DOI: 10.1021/acs.jafc.1c02892


16

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 EGCG抗病原微生物及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2021年8月28日,湖南农业大学:赵紫娟(第一作者),冯美艳,刘仲华*(通讯),蔡淑娴*(通讯)  等在Food & Function (IF:5.396)在线发表题为“Research Progress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on Anti-pathogenic Microbes and Immune Regulation”的综述文章。

茶作为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已经被人类利用了近5000年而经久不衰。在中国最早是因为茶叶的解瘴气和清热解毒功效被祖先发现和利用。《本草拾遗》中记载道"止咳除疫,贵哉茶也"。大量研究表明,茶多酚,特别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抗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广谱抗感染的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EGCG主要通过干扰宿主细胞的吸附作用来抑制早期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HSV)、寨卡病毒(ZIK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丙型肝炎病毒(HCV);(2)EGCG抑制病毒复制,包括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3)EGCG减少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毒素释放;(4)EGCG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间接抑制感染。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EGCG作为植物来源成分的抗感染活性和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天然抗生素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DOI:10.1039/D1FO01352A



刘仲华

刘仲华,男,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园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研究。创新黑茶加工理论技术体系,揭示了黑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创立了黑茶优质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强力推进了我国黑茶产业提质增效和快速发展;创新茶叶深加工核心技术体系,创建了茶叶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绿色高效提制新技术,有效促进了我国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与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以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十大创新奖。获发明专利授权50多件,制订国家标准5项;发表中文学术论文260多篇,SCI论文80多篇。

黄建安

黄建安,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和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1515”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与品质化学、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2016),湖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2020),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3,2012,2013),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主编《茶叶审评与检验》(第五版)、参编《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等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项。

肖文军

肖文军,男,湖南城步人,1969年10月生,博士,教授二级,湖南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茶学系主任,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湖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茶叶科学》编委,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四届“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研究。近十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项目、APEC基金、国际合作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省科技重大专项子项、重点计划等项目30余项,主持或主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2项,制订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3部。

王坤波

王坤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和茶树次生代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湖南省科技创新奖1项;发表论文共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2004年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7年获得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

刘硕谦

刘硕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树及药用植物资源改良与利用研究。2009年9月-2010.9月在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植物分子生理系做访问学者,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美国Purdue University园艺系做访问学者。担任Plant biology和Plant Science杂志审稿专家,入选湖南省湘西地区特聘人才专家、永州市科技创新引进人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1515人才培养计划学术骨干、2016-2018年度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际合作专项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等。参与国家自科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省重大专项等多项。在J. of Chromat. A,Physiol Plant.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1篇;撰写著作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培育黄花蒿新品种2份;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创新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奖1项、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奖1项。

龚雨顺

龚雨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茶叶功能成分化学与生物氧化还原研究。获得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8)、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申请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REDOX BIOLOGY”与“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10余篇。

张 盛

张 盛,博士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教授,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茶叶功能成分化学与深加工,主要从事茶与特色植物资源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活性筛选与功能应用研究。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省自科基金及其他多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参编教材专著2部。

林 勇

林勇,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并入选湖南农业大学“1515人才培养计划”和参与“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计划”。主要从事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与健康、茶叶及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揭示了茶叶主要功能成分化学、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茶叶科技创新及健康属性驱动茶叶消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8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了2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编专著2部;获得湖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全国茶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

李 勤

李勤,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叶品质化学与茶资源高效利用方向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9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创新奖1项和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25篇(SCI收录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熊立瑰

熊立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叶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向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20),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

蔡淑娴

蔡淑娴,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茶与健康、茶叶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教学与研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系、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为期5年的研究工作。目前是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研究工程技术中心和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项目1项目和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省级获奖1项。

朱洺志

朱洺志,男,35岁,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神农学者青年英才一层次人才。主要从事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研究(尤其是黑茶加工过程中特有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技术),以及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茶叶保健功效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参与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点击标题    查阅专辑

食品风味

作用机制

水产加工

乳液胶体

肉品加工

营养健康

米面粮油

酒类研究

果蔬加

茶叶研究

食品发酵

3D打印

食品保鲜

食品智造

代谢组学

封面文章

风味书籍

乳品研究

Peter教授

综述大全

感官组学

加工新技术

蛋白质组学

脂质组学

肠道菌群

非热加工

纳米技术

分子模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