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展輝,為兒童而設計和其他建築之外的未完成使命
In Memory of Sunny Chen, Design for Children and other unfinished missions of Beyond Architecture
▲陈展辉 Sunny, 1969-2020
最近這段時間,引起全球關注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發展中,各種令人揪心的消息和新聞持續不斷,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這特殊的春節正要結束,大家在焦慮中準備雲復工之際,就在昨天(2月9日)一個不太冷的週日下午,同時在幾個群裡跳出來關於著名建築師陳展輝先生由於心肌梗塞而離世的留言,消息也在朋友圈裡開炸了。此刻的我正準備帶一家大小出門去附近的九龍仔公園放放風,恍然想起認識展輝正好二十年,往事歷歷在目,再想到展輝熱愛的事業和家庭,感到悲從中來,久久不能自已。
當從與馬清運院長在1999年共同成立馬達思班建築事務所開始,做為創始合夥人的陳展輝 Sunny 便註定要為中國當代建築成就一代不凡的因緣。我大約也是在那一年的冬季,通過馬老師在紐約初次結識了展輝。但當時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已經很模糊了。
都說展輝人脈廣、朋友多。他從協助馬老師帶領馬達思班打響中國獨立建築事務所的第一炮並打下了一片建築江山開始,就是圈內著名的組織者、活動家。2000年我離開紐約並開始了在香港的獨立實踐與任教。記得有一回我請展輝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我的課堂上分享馬達思班的建築創作,沒想到他上了講台卻變得極為靦腆,全程以蚊子聲量的粵語講述,而且還有點結巴。不過還好我對馬達的論述和作品都比較熟悉,算是借現場英文直譯的機會替展輝圓了場,完整地講完了這堂課。這一次我倒是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除了是廣結善緣的馬達大總管,也是害羞內向的廣州大男孩。
2006年底我在香港清水灣結婚,小規模的草坪婚宴,展輝代表馬老師前來,與他同桌還有我的哈佛同窗建築師徐千禾先生、KPF合夥人鄭逸雅先生、Gensler合夥人高浩先生、新加坡建築師James Luhur先生、香港好友Carl Li先生等。那次婚禮之後,他們都成了展輝的好友。2007年春我與夫人移居上海。從與馬老師和展輝聯合策展那一年年底的深圳雙年展開始,我倆便建立起了特別的革命情感。
”一起折騰!“ 是展輝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論從馬達開始延伸的思班奧,或是後來成立的建築之外、凹凸設計獎、小小美術館、為兒童而設計... 以及這些年來早已數不清的各種事件、活動、展覽,展輝的跨界能量總能把所有的人、事、物都攪和在一起,同時又讓人感覺是如此地自然與協調。
此時此地夜深人靜,真的很想為他做點什麼。想起了在去年的秋天,我接受展輝邀請參加上海設計週“為兒童而設計”論壇及後續的上海財經大學課程。為了這個活動,他自己跑過來我的五原路工作室跟我做了一個上午的訪談,我雖然已經跟他那麼熟了,但那一次還真讓我感到有點意外和受寵若驚。有意思的是,這是一次採訪者說的比受訪者還多的訪談。我從他所闡述的結合教育和運營的想法、他對兒童空間的理念和理想、我倆同為69年生和同為建築師奶爸的交集、他對孩子的關愛,對城市的關懷... 再一次刷新了我對他的認識。這也是我與他最後一次的當面互動。遺憾而唏嘘不已的是在這之後他邀請我參加的家庭烤肉派對,我卻因故無法赴會,再回首,已永別。
“建築之外,為美好而設計!” 是展輝未能完成的人生使命,”為兒童而設計“是他永遠的摯愛,借轉載他與我的這篇對談文章和紀錄片,希望能讓所有認識與尚未認識展輝的好友們,更多的了解他所熱愛的建築事業與美好世界,也讓我們能共同延續如此簡單、善良而崇高的使命,一起繼續折騰吧!
願展輝兄, 一路走好!
劉宇揚
初稿於 2020年2月10日清晨5時
香港九龍塘
为儿童设计:
主办:
上海财大中装研儿童空间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
上海建筑之外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五原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外景
“ 我和宇扬同龄,也是同行和老友,在一起可以讲粤语。2007年我们一同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总策展人是马清运,我们认识也是因为马院长,我和宇扬有过几个月密集的协同工作,从论坛、策展到编辑出版,那一年也是宇扬在上海创业的第一年。近年我们也一同成为奶爸,平时的会面基本就是带着孩子看展览和派对,这次是十几年来第一次聊严肃的话题,既亲切又陌生,大家这几年各自干的事情基本是网络消息,所以这次对话也是一次重新认识对方的机会。”
——陈展辉
2019年9月19日于上海
▲ 陈展辉与刘宇扬访谈合影
访谈时间:
2019年8月21日10:00-12:00
访谈地点:
上海五原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访谈(上)
访谈(下)
陈展辉
“为儿童而设计”是2015年开始在“建筑之外”平台延伸的一个板块,“建筑之外”一个板块就是“乡村振兴”,接下来也会开发这个方向的课程,还有就是“城市更新”,同时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市更新,儿童产业在其中的核心价值也会是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去年8月财大中国装饰新经济研究中心,我受聘第一批导师,讲了几堂课,其中一个主题讲了儿童空间。儿童产业是一个很大也很难整合的领域,我希望通过空间设计、和策展逻辑去聚焦儿童产业,同时反思传统的工作模式。第二个线索我觉得空间和设计本身也是儿童教育课程缺的一门课,空间本身应该是个教具,其实空间和设计教育不是美术和音乐能代替的,也不是运动能代替的。大家可能对于小孩教育比较基本的认知就是阅读、美术、音乐、运动、游戏、陪伴这些角度,但其实恰恰是缺少空间设计这个部分。宇扬做建筑师这么久,你知道空间设计对儿童的根本价值。
刘宇扬
我们当然一直相信空间带来潜移默化的价值,因为它毕竟需要人在里面活动才能产生真正使用上的意义。我也是因为有了小孩,才对儿童空间设计开始有点感觉。但比如我在国外建筑学教育里面,并没有接触到幼儿园设计,更多从人的行为跟空间的尺度感,包括光线、氛围、材料、可变性等更根本维度来考虑。前几年我们才开始介入到学校的设计。最开始我们做小学,因为小学的规模毕竟比较大,比如一两万平米的用地,首先解决的还是城市的问题——它在新城里所占的空间跟后面社区发展的关系,解决好城市问题,才进而解决我们的学习空间、玩耍空间等等。毕竟小学规范性各方面国家是有一套教育建筑规范来控制的。做了小学之后才做幼儿园,我对幼儿园空间的感觉是送小朋友的时候,看到他们在教室里的行为模式,比如说幼儿园不管公办、民营或国际幼儿园,其实园长跟老师对空间是很有感觉的,比如说书架的高度,厕所隔断的高度。有些幼儿园会刻意说,小孩上厕所既要照顾个人隐私的初步概念,不能够都是开放型的厕所,但同时又必须兼顾到安全性,老师又能够看到他,所以他们把厕所隔断会降到小朋友的高度;比如说洗手,以前是一排过去,现在都是尽量空间上能建成围合型洗手的空间;前两天跟一个幼儿园长在聊,他说幼儿园水龙头都尽量设计围一圈六七个,每一个小孩都能选不同的,有的用压,有的用拧,有的用摁,让小孩在洗手过程感知到手指的动作跟水龙头出水的关系,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启发。所以我觉得这些细节往往建筑师不大容易一下子想到,或者说设计师还是较多从成年人的角度、或他认为小孩想象的层面去设计。但真正跟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接触,他们怎么应用这些空间,我觉得这个很有趣。反过来这些是给设计师很好的启发。我是第一次了解到国内有这样相应的专为幼儿空间开设的、职业性的一种课程认证,所以说确实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跟想法。我也在思考怎么样来架构课程的体系,我之前给过一些关于学校教育建筑的讲座,但是跟教一堂课不一样,更多地把我们思考设计的方法论,来呈现给其他设计师。
陈展辉
现在我们这个课程也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的参考,也是想象的。但是想象可能跨度大一些,这不光是教育和建筑师的合作的问题。因为过去比如做医院、做广电中心、做这种特殊的建筑,肯定也需要一个所谓的专业的咨询方、顾问方来去配合,那么这是一方面;当然过去儿童空间有一些教育空间,顶多就是园长、校长、教育机构、老师来梳理一下,但是还没有像给这些医院、广电中心这种这么专业的、给建筑师的很系统的流程和规范,所以这个需要补。第二个是,除了使用方,也需要参与到另外的各行各业更多专家来构建儿童空间,所以这次导师也好、研究员也好,其实是有不同领域的,不只是使用方、甲方和建筑师,也包括了艺术家或者新媒体、教育的、亲子关系、行为的、家具设计的等等不同行业的专家,甚至科技的,将来可能都会一起打造这个空间,最后汇总。
刘宇扬
儿童接触的是成人社会的迷你版,它是一个初始版,所以说所有成人面对的一切问题,不管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学的,所有情绪的、学习的,儿童都得面对。
陈展辉
另外一个方面,这里面还有一个开口,适当时候也可以加进来,就是说通过儿童空间设计这件事情,反过来也会让教育家、家长要思考以前这样对小孩对不对、这样设定他对不对,小孩其实很快就会有自己的主见。国外很多空间都是小孩自己来参与意见,甚至有些意见是他们决定的、他们自己摆出来,所以这个会创造一些跟空间有关系的课程。
我们最近也做过一些教育建筑,小学中学都有,他们已经不完全按照规范了,现在很多设计就看校长的理念,他会拿出一部分空间打造一个所谓的创新空间,这个创新空间基本上是在过去规范以外的独立的部分,只不过可能每家学校比例多少、配置多少的问题,观念肯定都在改变。
刘宇扬
规范说到底是原来教育部门所给的,我们正规报建项目,都有审图过程,审图是从建筑角度满足班级数、朝向、日照等刚需,教育局是全国性的指标,你必须要多少间教室、服务配套。但老师校长们很清楚,在里面哪些会用哪些不用。那么土建出图,到内装的时候,很多情况是学校已经想好怎么改。所以这样看来,规范比实际市场面临的改变跟人使用方向上是滞后的。
陈展辉
所以我们定这个课程题目叫儿童空间设计,没有定在建筑设计,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我觉得建筑设计是做壳,空间是做内容的,空间还包括怎么使用空间,可能包括以后怎么策展、怎么去布置场景,这些可能过去建筑师都不太参与了,或者想参与也没有这个机制参与。我希望这个课程实际上是一方面是横向的、不同领域的整合,另外是从纵向的整合,从策划、投资开始,所以这次的这些专家有专门投资儿童产业的投资人,从投资、策划、选址、最后规划、设计下来还有空间的灵活使用比如策展跟活动的这种关系等等。这个框架可能现在是建立一个研究员体系,希望有一个机制和大家的实践;还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属于公益,这里面需要去花时间。那么需要重新打造一个工作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每家公司的,也不是某个学校的,可能是开放性的。反过来说对我们建筑师的行业或者我们设计师,也是一个思考,怎么样去突破过去作为甲方乙方的关系。第二个就是市场的聚焦,这次我请了一家单位就是专门做幼儿园的,它只做幼儿园什么都不做,而且不光是做幼儿园的室内、建筑和景观,它还做幼儿园的凳子、logo、标识等等。像这种公司日本、欧洲、美国都有,但中国好像很少。在西安有家叫迪卡幼儿园设计中心的机构这几年做的很不错,建筑圈鲜为人知,但在幼儿园圈是明星,它每年做几十个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幼儿园,负责人叫王俊宝,我这次请他来讲一堂课。这个模块是9月份六个模块里面的一个。所以你先讲,你是建筑师,专攻建筑领域规划和建筑学的层面,从设计各方面,比较正路,比较资深,本身你对小孩各方面研究比较多。然后下来会讲到从城市、社区、建筑、地标性、风格这方面入手,会从工作流程上入手,做个幼儿园所有需要的设计,从这个维度来讲。下面还有一个中央美院的做儿童行为研究的一个老师,他是设计师,他不是讲设计,讲的是行为的动机,比如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的设计,他是这个方面的学者。还有一个广州的专家讲儿童空间的尺度,他们做儿童家具研究也做了20年。所以说各行各业,我希望最后都用空间的线索来拎起来。
刘宇扬
课程全程都会录像?
陈展辉
对,到时候也会上到网课上,有点像公开课这种,再重新编辑。聚焦来上课的人,人少,费用也比较高,不可能说每个都有网课,但是最终还是应该扩展到网课、付费支持。这样讲课导师就有个机制,有知识产权那里分离的这一部分课程的收益,这就会直接变成一个体系。
刘宇扬
主要是因为你的号召力。我们认识十几年的交情。
陈展辉
最初我们因为建筑认识,然后因为儿童、因为孩子重新在这个领域上有所交集。我记得你是07年在上海创业,我们07年就合作深圳香港双年展。那时候你也是策展人,当时还提出了20个课题,有高尔夫的,有乡村的,有城中村…
刘宇扬
我做的是关于城乡、移民的研究。那时候大家都还没孩子,没有意识到儿童其实很重要。
陈展辉
但回过头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从城市规划这个角度,刚才宇扬也说了城市更新里面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用儿童空间或者儿童优先去促进这种转型,这个课题是非常大的。
刘宇扬
我们正在进行一个烟台的项目,是当下烟台城市更新片区最重要的区域,它像当年深圳第一个工厂的感觉。像这种二三线城市做真正的文创或者艺术其实很难,因为北上广深基本把这些高端创意的设计类吃掉了。但是怎么办?其实儿童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因为所有地方都有家庭,有小孩,也希望小孩能够除了制式的、官方的教育,能够多吸收艺术性的培训。这是属于儿童主题空间策划的内容。
陈展辉
因为儿童产业是对应城市更新的,不像其它的产业,儿童产业不需要固定落在哪个地方,我可以落在东莞某个山清水秀的山头,也可以落在华为社区,基本上哪里有人就可以直接服务当地的产品设计。
刘宇扬
对当地是有直接业态的反馈,又带来一些运营的儿童机构,可能又会结合一些较先进的理念。
陈展辉
有些部分我希望将来打造有些是流动的,比如说儿童双年展,这次我也请了中国第一个儿童双年展的发起人,她来自西安美院,搞了儿童双年展,通过双年展串联儿童教育和美术领域,可以在各个地方巡、展、出书、颁奖,所以艺术是可以分享的。每个地方都搞个儿童美术馆,是不可能的。我最近两年做一个公益的小项目,“小小美术馆”,非常迷你版的,落在不同的地方,成为插入式的。我在老钢厂做了一个50平米的,在天物空间楼梯间做了一个,还有夏木塘的,我策划变成儿童小小美术馆,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流动的。
刘宇扬
家长在等候时就有其他延伸的餐饮、书店之类的业态。
陈展辉
这次李主任把海底捞的老板请来了。我现在吃火锅只吃海底捞,因为小孩不用管,但是我在别的地方吃火锅很困难,因为我两个小孩比较小,只有海底捞比较放心,因为它有幼儿园,还有人帮你管,还有可以做指甲的,还有小礼物。海底捞有个小小的托管区,把小孩放在那里,你可以一边吃一边看服务员拿给你的IPAD,可以看到小孩怎么活动。其实儿童这边先聚焦的业绩比较多的是教育空间,但是另外一个板块就是商业空间里面的儿童内容。这次我请来也是美国回来的徐霆威,来讲儿童商业空间的策划和运营。所谓商业空间实际上不只是儿童了,任何空间里都有儿童的可能。小孩培训教育机构可能是只能小孩培训、家长在外面,但很多空间是小孩家长一起的。
刘宇扬
现在商场都会策划一些活动吸引儿童,使家长愿意去。因为如果小孩对那个东西感兴趣,小孩没闹着要走,家长就会留下来,它就产生消费。
陈展辉
一个就是人聚集来了,比如书店有儿童区,餐厅有儿童区。现在我们酒庄开始有儿童的项目,像儿童的音乐会、儿童采摘。城乡到一定程度了现在也都变成是山区了,具有户外的体验,所以户外其实也是空间的。
刘宇扬
户外儿童空间比如景观跟游乐场、亲子乐园等。你说到这一点,我确实就从我们做的几个项目来想,确实都有儿童主题。前面聊的时候我没往那个方向想,就想我们做了两个学校,像我们在做莫干山的酒店项目,三分之一的功能,除了酒店跟住宿就是儿童乐园为主题。当然它有别于以前传统的华侨城要有设备的,而是完全按自然教育、探索农业的,比如说煮餐饭,有餐厅,做农厂厨房概念,是厨房兼餐厅,煮菜不是说妈妈的事儿,像我自己二儿子现在八岁,他对煮菜很有兴趣,我太太煮菜他都会在旁边看、甚至帮忙。在照顾到安全性的前提下让小孩提早介入,比如说火有危险,但是你都不让他碰更危险,当他知道这个事情要注意的时候,能够培养他的兴趣又能够把安全意识提上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亲子互动。
陈展辉
为什么地中海俱乐部可以做这么火,其实我现在经常带小孩去酒吧,以前说酒吧不应该有小孩,我想很多露天酒吧里一样小孩也可以玩,大家也可以喝酒,小孩也可以喝东西。
刘宇扬
你把它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场景、社交场景没有问题,反正孩子到一定年龄可以接触这些,在国外也不是太区分。
陈展辉
我今年春节的时候去趟洛杉矶,好多餐厅都装修过了,装修的逻辑就是多了一个小区域,就是让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小孩在玩。你会发现星巴克旗舰店里边有一个区域,是迷你版的星巴克,宝宝椅、桌椅板凳都做得很漂亮,但是就是缩小版,是一个场景化的一个空间。所以儿童空间我大概分为六个板块,初始分得非常清晰也不太可能,我就分为最简单的,第一是教育,你在教育空间这项里是大头;第二是家庭空间,儿童房有别墅的,儿童空间性质的party这类教育亲子;第三个是商业空间,所有的儿童商业空间;第四个是儿童的文化空间,要跟文化、跟艺术有关,比如小小美术馆、儿童博物馆或者儿童探索馆,要跟文化有关系;第五个就是儿童的运动空间;最后一个是游戏空间,现在大部分的游乐空间是比较多的,因为游戏比较快,快呈现、快赚钱,家长也省心,一扔过去小孩玩几个小时,但慢慢老做这个也有问题,小孩不能老玩,玩多了也变成是另外一种上瘾的,所以这个也得控制的。为什么说亲子餐厅,我看美国、日本的亲子餐厅就是很干巴巴,不会像中国这种亲子餐厅这么花哨,它也是这个逻辑,就是小孩不应该太多物质化、太早给他太多物质化的引诱,每个场景下也不是像现在几个网红设计师做的青年餐厅那么花花绿绿的,妈妈喜欢小孩喜欢,潜移默化物质也有点过度,这个也要反思。所以说为什么清水混凝土的也是另外一个维度,不是建筑风格的问题,是要从教育给它一个多的一个选择和一个思考。我现在大概就分了六个空间,用儿童空间设计为核心来的课程,所以空间方面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谈空间的事情比较学术或者大家更加容易理解。
刘宇扬
我觉得最后还是可以回过头来去影响政府影响领导。因为从几个层面,刚才说了规范方面其实是滞后好几步了。现在市场跟大家的、市民的认知已经很前进了,但规范太落后了,所以必须要两手政策。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说回过头来影响城市,让城市更友好,城乡空间,不管是在政策、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像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公园,比如说武康路淮海路街角,星巴克在一边,然后有个小街角公园,这就是典型的问题,它设计感没问题,但是没有使用性,把人能踩的地方都是用路隔出来,然后绿的地方就围篱里种点花;第二没有小孩在街角自己玩耍的空间。我举一个例子,是建筑领域里面很有名的案例,在荷兰二战后50年代开始,有个建筑师也是荷兰很著名的现代主义派大师型的。他当时给政府推荐,做像口袋公园这种,但它是儿童主题游戏场。其实当时他看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因为战后百废待兴,到处都经过战争的洗礼,空间是破败的,而战后婴儿潮开始他看到这个趋势。从城市复兴的角度,他说可能花一点钱,把几百平米甚至几十平米原来破败的空间,放儿童设施,简单地把景观弄好,小孩可以来。小孩有生命,就有活力。人就愿意进来,在那周边开始做建设,陆续商店、咖啡馆、住宅开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从50年代到70年代,盖了700个这样的儿童乐园和小游戏场地,让荷兰整体复兴得特别好,到现在这些场地都在用。因为城市一些废弃的闲置的用地,比如说两块地之间本来也就边角料,也没有商业价值,也没法盖房子,就弄成是最早的城市填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这个填充很有意义。中国刚才讲到城市更新,或者很多成熟的城市,也存在大量没有被很好利用的角落空间。儿童空间延伸能够细到家具尺度,大到城市尺度,特别有纵深的维度。
【上海财大中装研主任李亦军专访刘宇扬】
▲ 陈展辉、刘宇扬和李亦军在刘宇扬五原路工作室留影
李亦军
上海财大中装研主任
请刘老师总结一下今天的观点。
刘宇杨
我的总结基本还是本着从儿童真正的成长需求,不是我们认为他的需求来做出发点,因为我自己四个小孩,然后我发现他们的个性不同,但对于事物的探索性、好奇心,他们有共性。小孩需要的都很简单,让他开心很简单,难的是我们大人如何成长,给他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而不过多地去干预,用我们成人的思维管控他或改变他;让他能够真正地自我成长、自我学习是最难的。那么空间如何让这个事情更容易是作为教育空间、教育建筑的最根本的目的,其他都是附加的。在我们的事务所的介绍里面,我用了一句话,“善意的建筑、善念的设计”,我们希望用带有善念的设计来创造善意的建筑,最后是对应城市的姿态跟责任。在细节上,我觉得不管从城市尺度来说,或者在空间的细节,比如说我们办公室的改造,用了弧线墙的转角、台阶的高度、扶手的高度,不仅仅是满足规范的问题,而是真正考虑到人在这个空间里使用的愉悦性跟舒适度;也会在很多的设计里面运用到一盏天窗,有一束光,自然的、上帝提供的光,来给每一个空间,这里有种根本的精神性。从这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传达我们对设计的一种美好想象。
李亦军
从最初设计行业到现在,您是如何形成如今成熟的设计风格的?
刘宇扬
我觉得这是渐进的过程,从来不觉得现在自己已经成熟了。从不管是早年学生时代,或者刚毕业那会儿,都是在探索。我从美国到香港再到上海,职业年龄已经也有22年了。从我研究生毕业开始,已经在这个行业二十几年经历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专业状态。我曾经在香港是专任地教授学术工作,来到上海自己成立事务所,做设计和事务所的运营管理。我们接触的项目类型也比较多元,都是比较有趣的项目。所以从各个项目中,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我能够认识各种业主,然后从业主身上我学到很多对设计的一些根本理念,然后不断地反思我们设计的成熟度和完成度。所以透过不断的、像工匠、不断打磨的过程,最后让我们整体设计状态更趋于完善。
李亦军
您是怎样看待为儿童而设计这个课程的?
刘宇扬
这个课程是非常好,回应或者引领了我们现在中国社会现在发展到这个地步最需要的层面,也恰恰是我认为过去二三十年最被忽略的层面。因为过往可能更多按规范、按传统的教育理念所形成的空间。以现在整个社会,从不管创意性也好,从儿童的自主成长、情绪管理,或者探索性的发展也好,这个课程其实走出了一步。它从源头开始,先影响我们行业里面为儿童创造空间的设计师,以及接下来是教育领域的,甚至最后政府方面的政策制定者,从整个产业链再到更细分的市场,家具设计、儿童空间设计等等;那么反过来空间的探索又能影响对儿童教育的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结合对空间上新的研究跟探索方式,最终的目标是各个领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真正对儿童友好的空间跟城市。
李亦军
不少设计师认为为儿童设计是众多设计项目中比较难的一个,您是如何看待的?我们的学员中有不少是学校的儿童空间的设计师,刘老师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刘宇扬
首先设计师面对的是离他至少在年龄上是有很大距离的群体。现在很多人在设计养老即适老设计、康养设计一样的道理,设计师还是属于比较年轻的人,那么对于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可能大部分设计师至少家里都有老人、自己都有父母,这一方面还比较容易;但是不一定每个设计师都有小孩,所以在理解的距离上必须要能先跨越这个层面。再其次,毕竟这个领域在国内设计行业还是比较新兴的行业,这方面专业知识的积累跟专业技能的培养都还是在逐步成型的过程中,所以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李亦军
来学习儿童空间设计这个课程会有什么收获?您对学员有什么期许?
刘宇扬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改变。现在我们信息都很发达,那么每天都可以在网上看各种各样的好的设计案,但是首先要我们对儿童空间的认知的价值观要建立起来,一旦观念能够建立起来,回过头来看这些案例的时候,可以更有自己的理解,解析能够形成方法论。如果在座大家都是设计工作者的话,最后让我们所学的能够贡献到我们所做的、我们从事的行业、我们所接的案子、我们所做的设计提案。那么如何跳出简单的从图片上的copy,而到了解到好的项目、好的案子背后的核心理念,直到形成自己的原创性。大家可能来自全国各地,面对市场、面对客户或面对需要、为儿童空间的类型都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用复制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是更加自主判断跟专业性。所以我希望这个课程,当然一节课远远不可能达到所有目的,但可以开一个头;如果开得好,它是可持续的自我学习跟终身学习的过程。我是建筑师刘宇扬,9月20日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儿童空间设计课堂等你来。
陈展辉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建筑之外”和“为儿童而设计”发起人、总策划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装饰新经济研究中心儿童空间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创作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设计导师
访谈原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以勇气和专业,共抗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2019,我们收获了什么?又“遗憾放手”了什么?
过往发布 | 作品:
上海万科实验幼儿园
上海同济附属实验小学:空间与教育的双重实验
浦东洋泾港桥 | Pudong Yangjing Canal Bridge
过往发布 | 展览:
未知城市三部曲| Trilogy of Un-knowing the City
建构文化基础设施|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过往发布 | 招聘:
充满直觉和灵性的工作空间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媒体联系:media@alya.cn
商务联系:business@alya.cn
招聘联系:hr@alya.cn
ALYA官网:http://www.alya.cn/
长按二维码,关注ALYA微信公众号,欢迎后台留言互动。
坚持善念的设计,力求善意的建筑
Architecture of Craft and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