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救计算机历史的“银发达人”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公告:为鼓励更多健康、积极的网络内容,微信公众平台开放留言回复功能,所有关注了本公众号的网友,均可对留言回复。

     这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家广播电视台和相关机构联合的活动,徐祖哲被推荐为,〝抢救历史达人(7号)”,为了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中国计算机历史过往的辉煌,今日的抢救与研究,希望大家辛苦一下给7号徐祖哲投票。活动从9月27日开始,至10月26日结束,每人每天可投5票。[握手][胜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这个投票页面右下角有一个“提供完整服务”,及以后就能看到你自己的微信名字,然后你按“确认”就行了。

     计算机历史的工作一直难于立项,2010年在北京建立博物馆的政协提案也未落实。媒体对做计算机历史的电视节目也是担心,怕收视率上不去,所以一直少有安排。有的单位一开口做几集片子就要300万元,计算机构当然不愿意掏。这次评选是多年来计算机历史研究第一次进入公众媒体的视线。

      主流的科学家对媒体多讲计算机理论、讲技术,和公众媒体经席搭不上话。大家唯一知道的指标就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讲了这么多年,越来越快,观众也难知其速。

      我一直主张要讲科学家的贡献,也要讲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比如一台计算机的磁芯板就要使用上百万只比绿豆还小的小磁环,穿这个磁芯板的女工非常费眼睛,前几天我刚知道70年代北京市为这几百名工人每月每人补助半斤羊肝,准备国庆节之后就到档案馆去找文件,如果找得到就是一件重要的史实。就说微小的磁芯也实现了自动检测,甚至半自动的穿板,奇迹比比皆是。历史就是像这样,几十件、几百件、上千件,由政府、企业和职工的故事构成。

 


    徐祖哲参加“银发达人”评选的500字介绍:

     大家好,我是研究中国计算机历史的徐祖哲,1966年,我有幸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发计算机,3年后在北京电报大楼装机运行,列入新中国的150个第一。

1969年9月,在北京电报大楼装机的计算机,是新中国150个第一!

1978年,徐祖哲操作DJS-130计算机。


     退休后,我到中央档案馆、科学院、部委档案馆查询,访问了500多位创业前辈及家人,找到4千张老照片,知道了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定规划、育人才、建机构、造机器、促应用”,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计算机成为国之重器。从1958年到80年代初期,10多万计算机人,造出了将近3000台计算机,完成了国家急需的高难度课题:两弹一星、电信、大庆、鞍钢、丰台驼峰、石景山发电厂、肿瘤医院、深圳海关等计算机应用遍及城乡。我找到1955年核物理科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的全家福照片。

中国第一张操作计算机的照片,操作者秦鸿龄,张梓昌摄。

     在上海找到了中国第一张操作计算机的照片上的秦鸿龄,她是北京女一中的学生,1956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1958年8月1日,在调试计算机时,工程组长张梓昌摄下了这张照片。我在《溯源中国计算机》书中,描写了国家的决策过程和那个波澜壮阔的火红年代,在照片中列出了1140位创业者。疫情以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历史文章。中国计算机学会正在横店建设6万平米的计算机博物馆,将展示创业历史,大力科普,推动未来发展,我也将为此继续努力搜寻和研究。

2022年5月,在北京大兴姚广孝墓塔,是他规划了北京城的建设。

“银发达人”评选页面的二维码。


《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达人:高炮援越作战和计算机历史

我从事过的计算机装联工艺技术

七三八磁芯穿板攻克机械化

孙宗英磁芯自动测试堪称神奇

王涛:《中国计算数学的初创》

徐利治:计算数学专业铺路人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