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计算机情缘与天文

吴连大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公告:为鼓励更多健康、积极的网络内容,微信公众平台开放留言回复功能,所有关注了本公众号的网友,均可对留言回复。 

     附录:京津冀三地“银发达人”评选火热进行,本号主持人徐祖哲进入前十名,敬请继续参与投票!见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作者吴连大先生近照


       2005年春节(作者长篇回忆之一

     1、出生日食天文命

    1941年9月21日,我国从东到西出现了日全食,我和张明昌就出生日全食前后,也许“出生日食天文命”,我们两人长大了均学了天文,而且成了同班同学,做了一辈子天文工作。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当年在甘肃临洮拍摄了日全食照片,在我们62岁生日时,李元研究员将这张珍藏多年的照片,送给了张明昌,张明昌又送给了我。

图1 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在甘肃临洮拍的日全食照片

   由于学了天文,而且我还学了数字繁琐的天体力学,就注定要与计算机打交道,于是,我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2、第一次想用计算机

  在南大毕业时,1964年初我和孙长安做的毕业论文是“月球表面的击中区域”,需要计算许多月球表面的击中点。当时,计算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这种计算设备也叫计算机)。计算一个击中点,需要摇半天计算机,感到很累。

  1961年,南京大学物理系购置了一台(上海736厂生产的)103电子计算机,每秒计算30次定点运算。当然,103计算机的速度是很慢的,但是,总比我们手摇计算机快。于是,我们就想用103计算机在做毕业论文。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朱耀鑫老师,就去和物理学老师联系,将我们的计算公式给他们看,也许是我们的计算太烦,没有学清楚;也许是103计算机功能太小;也许是老师认为我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计算机,结果没有用上计算机。朱耀鑫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公式太烦,103计算机不能计算。听到这个结论,我们很失望,无可奈何,我们只能用手摇计算机摇完了毕业论文。不过,我们的心中仍然存有疑问:难道真的电子计算机,不能计算我们的论文?

     3、与计算机的第一次交道

  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紫金山天文台,劳动锻炼一年后,分在人卫室,到室里报到的第一天,室主任童傅,就叫我到合肥去,参加“合肥工作组”工作,19651119日,我到合肥,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使用合肥自动化所的103电子计算机,每天计算卫星预报。我去时,已有狄晓华等人编好了预报,初轨计算程序。但是,当时的计算机正常工作时间很少,一般一个星期只能使用到12次,不管什么时间计算机正常,就得去上机。

   当时的103计算机,是电子管的,每秒3000次定点运算,1K内存,外存是2个磁鼓,程序和原始数据,每次要用纸带从输入机输入,有时输入机不正常,要输好多次,才输完纸带。输入后,还有求代码和,正确后才能计算。有时刚输入好,计算机又有问题了,还要等机房人员调试,能调试好,计算12个卫星的预报,就很高兴了。即使是上机的时间是半夜,也是如此。

   当时,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也是很麻烦的,由于内存很小,计算机指令、数据和运算结果均需放在1K的内存之中,我们的计算公式又很长,有时为了节省一条内存,要动好多脑筋。计算机是定点运算,即所有计算结果,包括中间运算结果,均不能出现大于1的数,因此,经常需要引进比例因子,即运算中的物理量,不能以自然单位为单位,必须改变单位,这些均需煞费苦心。

   在合肥时,开始看了一些103的指令系统,在别人的程序中,作了一些算法的修改,看到自己要算的结果被打印出来,就很高兴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出的结果。这是我与计算机打的第一次交道。

     4、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

     19669月,我参加了651(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任务的代号)任务,首先是学习电子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先在南京集中,学了一段时间,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后,被告知有新的计算机叫X-2,经讨论请示决定,改用X-2计算机。于是,重新学习指令系统,改用X-2计算机编制轨道改进程序。

     X-2计算机,已是晶体管的,机房小了许多,计算机已是浮点运算,方便了许多。但是,计算机仍是纸带输入,磁鼓外存,使用的仍是计算机机器语言。内容已有4K,计算速度已有每秒40000次浮点运算。与103计算机相比,已经感到非常好了。这种感觉使我与X-2计算机打了12年交道。

     1967年,405组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自己购买了X-2计算机,安装在省科委的3楼。

图2  X-2计算机的外形图

     1968年,到湖南湘西站,使用717计算机,容量8192,主频1MC,运算速度定点52000/秒,浮点46000/秒,外存已有磁带

   最有趣的是:计算机有半固定存储器,相当于现在的ROM,但形式完全不同。该存储器是用导线绕的,一条指令36位,有36个金属竿子,导线在左为0,在右为1,一块扳子32条指令,相当于一页程序纸。一个战士一天绕不到10页,而且还会出错。由于,我们编程序的地址在前面内存中,半固定存储器的地址在后,在提交战士绕线之前,必须将地址搬家。由于当时计算机已有变址存储器,搬家已经可能,我们的程序已可在内存任何地方运行。现在看了简直不值一提的事,当时能实践,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搬家程序的实现,毕竟大大提高了当时半固定存储区程序的编制速度。

      717计算机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上天时,大站使用的计算机,当时的计算中心使用的是108-乙机,比717略为先进一些,但也相差不大。我国当时就是采用这样的计算机,将卫星送上了天。为了保证计算机的稳定,当时的半固定存储器,应该作出了它的历史贡献。

      5、卫星动力测地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停了5年的卫星动力测地任务正式启动。1980年,紫金山天文台购置了当时我国最好的、号称运算速度达到100万次的TQ-6计算机。

      TQ-6计算机,字长48位,内存4个体,每个体4K。有磁带,磁盘。但是,磁盘经常不能正常工作,内存也经常只有2个体好用,因此,当时的虽然有ALGOL-60语言,常因内外存不够而无法使用,因此,计算机仍多数使用手编指令进行计算。

图3 TQ-6计算机的外形图

     TQ-6计算机仍然是以手编程序为主,为了完成卫星动力测地任务,我们在磁带上建立了数据库,每计算一个循环,必须记一次中间结果,我们不能指望一次上机能将结果出来。

     1987年我们完成了卫星动力测地任务,TQ-6计算机也就淘汰了。这是我们用到的最好的国产计算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随后我们用上了国外引进的VAX计算机。我们可以使用FORTRAN语言编程序了。从此,我们结束了“购买计算机-编制程序-购买新计算机-再编程序┄┄”的循环。

   6、我的电脑买卖

      1984年,国内开始引进IBM微机,从此电子计算机开始称为“电脑”。开始的IBM-XT电脑,主频只有4.77M,计算很慢,计算一次摄动,需要50多分钟,在通程序时,还认为是出现了死循环。简化了算法之后,计算工作从VAX机,搬到了微机上运行,于是,我们的计算工作,开始不再依靠机房,我们有了自己的计算机;有了CCDOS,中文操作系统,许多文档也开始用电脑打印;有了数据库软件,我们的观测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 ┄

   电脑与过去的电子计算机相比,显然有许多优点。社会上也开始了使用电脑热。由于,我们这时已使用了近20年的计算机,我们自然成为我国最熟悉电脑的使用者。有了电脑的资料,我们很快熟悉了,甚至比当时买电脑的公司还熟悉。因此,电脑公司开始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帮他们的忙,当然主要是培训用户。在当时社会上“下海”风的推动下,我们紫金山天文台有7个人,开始做起了电脑代销买卖(我们没有本钱自己做生意)。

   电脑代销一共做了3个月,卖了10多台IBM-XT电脑,办了2次培训班,赚了2万元钱。但是,由于当时我们的单位,大家在吃大锅饭,我们7人每人只分到了250元。显然,大家没有什么积极性了。于是,电脑买卖很快收场。当然,收场的主要原因,不是赚的钱少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感到自己是科学院的知识分子,不应该做生意─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如果我们放下架子,继续做下去,也许,现在我们已是“老板”,或许还是有钱的大款了─我们培训班上的学员,很快成了“老板”,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我们到他们公司买电脑时,还特别优惠。

   电脑买卖也有一定乐趣,我学会了电脑的安装和简单维修。还学会了教人用电脑,在培训班上,我讲的是DBASE-Ⅱ数据库,可以用来管理单位的工资等。记得有个通信兵部队,要我们编一个器材管理软件,给了500元经费,我们化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当兵的回去后就在工作中应用了,还得了一个奖,非常高兴,有个他的休息日,还高兴地买了糖果,送给我们吃,说他已经提干了,我们研制的软件起了很大的作用。

      7、刘项原来不读书

      1985年,我们很快就不卖电脑了,开始做电脑应用。我们自己研制了TELEX穿孔机,在我们的发预报中应用了,从此,我们实现了预报不穿孔了,节省了许多劳动,也减少了发报的错误。

   由于当时的微机应用热,1985年中科院要我们研制成果管理软件,1986年又研制了人事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均用DABSE数据库软件为基础研制,在中科院系统内进行了应用推广。后来,还得到了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当然,这也是一种成功。但是,研制这种应用软件和搞科研工作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搞科研工作要的是精益求精,软件愈先进愈好;而应用软件要求的是愈简单愈好。

   为了用户使用简单,在软件中,不断(不厌其烦地)提问:“YESORNO”,尽管如此,用户还提意见说,我们软件中仍然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填查询条件,不方便,要求我们使用更多的“YESORNO”。当然我们改是改了,但心中总感到编这样的软件没有乐趣。

   更有甚者,在与一个单位研制管理软件时,要求我们在成本核算时,要给一个可以做假帐的口子。企业的微机管理软件,只是单位达标的要求,不是正式用于提高企业的效率。我们感到很无奈,后来这个软件我们没有做,因为,良心不允许我们去研制做假帐的软件。

   我们心中的不平,促使我们很快不再研制这样的管理软件了。后来,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了“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叹息:电脑市场是有用户主宰的,而用户由于水平或应用目的等问题,并不要求软件的水平高,大多数只是要作个样子,你如果想改变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犯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错误,因为,主宰电脑市场的不是读书人,而是那些不读书的用户。

       8、车轮滚滚

   自从使用电脑后,电脑发展得很快,从机型讲,有 IBM-XT286386486586,奔腾2,奔腾3,奔腾4,奔腾5┄,而且,主频不断提高,从IBM-XT4.77M,到现在得主流电脑得3G,还出现了多种笔记本电脑,图4为现在用的一个笔记本电脑,以带有一个小摄像头了;从操作系统来讲,有DOS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NT,从电脑的使用范围来讲,从单纯的科学计算,到数据库应用,到现在的INTERNET网和IT产业,计算机发展速度出乎人们的意料。

图4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

   我们是搞科学计算的,计算机是我们的工具,我们不可能熟悉现在电脑应用的各个领域。当然,除了科学计算外,我们还需要编辑文件,形成文档,需要写PPT讲稿,书写科学论文;为了通俗和宣传,需要编写图文音响资料;我们需要进行图像(照片,摄像,绘图等)处理和编辑;需要将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进行统计分析┄┄但这种需求,只是使用的需要,过去我们有应用需要,就要我们自己研制软件,而现在,不必要了,有人研制了大量的应用软件,可供我们使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用计算机的角色最终发生了变化:除了我们自己的专业计算,需要研制很小一部分软件外,其他软件均由计算机软件产业来帮我们完成了。

   随着我们应用计算机的角色的变化,也随着年龄不断增大,我在科研工作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我具体工作做少了,我们身边有了计算机比我们熟悉的年轻人,有些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如软件选择,安装等用不着我去关心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只是在年轻人安装好软件后,甚至教会你如何使用该软件后,再做一些专业软件的工作,成为计算机的一个普通的用户了。再也没有人认为我是搞计算机的了,我恢复了天文工作者的原来的面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社会是进步了;但是,从熟悉计算机的程度上来看,我毕竟落伍了,对计算机生疏了。如果说,在84年我还是国内计算机的第一流的用户的话,现在,只是一个二流或不如流的用户了。这使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车轮滚滚”,支前民工将解放军送过长江后,大多数都回家了,百万雄师过了长江,也没有多少敌人可打了,我们过去熟悉的事情,过去了。“俱往矣”,回想我的计算机应用的一身,从一个计算机的外行,由于需要,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的内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角色的改变,又从一个计算机的内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的外行,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9、电脑高唱东方红

  计算机会唱歌,我们在70年代,使用X-2计算机时,就知道了,当时,我们使用计算机的移位指令,不断改变计算机的频率,就可让计算机唱出歌来,不过要有收音机才能听到。

   这里,不是讲的这种唱歌,也不是现在电脑接上MP3,放电脑音乐。而是,计算机病毒。

     199199日,下午3时,我们机房的两台386电脑,同时唱起了东方红,开始时,我们还觉得奇怪,好玩,不多久一台计算机主板冒起了青烟,赶快关机,东方红是停了,计算机再也开不起来了,我们损失了一台计算机和计算机中的大量软件和数据。这是我们碰到的第一次计算机的严重病毒。这当然引起了我们的严重关注,过去,计算机也出现过病毒,如88年出现了小球病毒,它没有对计算机产生多大的破坏,只是在屏幕上出现上下跳动的小球,将屏幕上的文字抹去,重新开机就好了。

   从电脑高唱东方红之后,我们才知道病毒的厉害,才知道公安部已经介入,有专门的杀毒软件,而且不断更新。现在,还有计算机病毒发作预报,有杀毒软件的网上更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病毒和杀毒软件在比高下。

   当然,为了计算机和数据的安全,我们使用电脑要小心了。

      10、也许还要与电脑打交道

   快要退休了,用了一辈子计算机,也该休息了,可是,电脑也许还要用。对于退休人来说,计算机大致有如下用处:     

  ①、也许还要写本书,搞了一辈子天文,也该学些什么,没有退休时,没有时间学书,退休了,该学本书了,问题是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时间;   

  ②、在家里安装一个宽带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从1994年开始使用INTERNAT,也可算是上网较早的了,由于工作的原因,实际上,我没有上过多少时间的网,甚至连网上聊天,网上学帖子均没有做过,也许有些遗憾吧;     

  ③、对于退休者来说,也许电脑的最主要的用途是玩。例如,玩照相,现在有数码相机了,照片可以送到电脑之中,选好的去印出来,不好的,不时看看,也是一种乐趣,玩照片现在我基本会了,修改照片还不熟悉,尤其是专业的照相还不会,需要化时间来熟悉和练习;还有一种是玩摄像,老同学聚会,家庭聚会,拍个录像,在电脑中进行编辑,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刻一个光盘,随时看看,很有乐趣。

   也许是我的计算机情缘未了,电脑还会用下去,只是用法不同了:计算的成分少了,玩的成分多了,问题是,现在我的电脑水平还不够是电脑玩家,许多玩法都不会,需要不断学习,也算是“活到老,学到老”吧。也许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了,不能自己在电脑上摸索了,要学学拿破仑:学一门技术,不如交一个懂这门技术的朋友,懂技术的朋友,主要是年轻人了,向年轻人学学,交个忘年之交的朋友。对于,退休生活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吧。

   了而未了,我的计算机情缘。

2019


2009

1999

吴连大简历

吴连大,江苏常州人,1941年9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长期从事卫星动力学和空间目标探测研究。曾任中科院人造卫星观测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天文委员会委员,兼天测天力组组长。

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著作有:

2011年《人造卫星与空间碎片的轨道和探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 Inclinatioan Function in Satellite Dynamics 》,科学出版社。

2017年《空间目标的天基探测》,科学出版社。

2022年《卫星动力学中的 Hansen 系数》,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近地目标探测的天基篱笆》,科学出版社。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的张钰哲奖。

2009年,何梁何利奖。

2017年,科学院最美科学家的提名。

2019年,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

京津冀三地“银发达人”评选火热进行

    银发达人评选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家广播电视台和相关机构联合的活动,中国计算机研究学者徐祖哲被推荐为,〝抢救历史达人(7号)”,为了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中国计算机历史过往的辉煌,今日的抢救与研究,希望大家辛苦一下给7号本号徐祖哲投票。活动从9月27日开始,至10月26日结束  每人每天可投5票。  [握手][胜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请点击本页面最左下角“阅读原文”,就可以看到“达人投票页面”,参加投票,每人每天可投5票,到10月26日结束。

   投票页面最右下角有一个“提供完整服务”,点击以后就能看到你自己的微信名字,然后你按“确认”就可以参加评选活动了。

《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汉代提花机与现代计算机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计算所阎沛霖所长的出入证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家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创业与少为人知的安全保密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抢救计算机历史的“银发达人”

汤蓉文:从738厂到核九所

程序语言汉字化的国际进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