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算机创业与少为人知的安全保密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五十年代,计算机创业时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公开的,也要大力宣传、展示、普及、推广但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却要严格保密,制定的规划、设置的单位和工作进度却不轻易示人。如今,虽然信息技术与绝大多数项目本身不再保密,然而一些重要的技术和工程,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不便外传,而且也要严格保守工程秘密和商业秘密。有些单位疏于防范,不时发生泄密事件,真的应当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的“紧急措施”属于重要的国家机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措施”也是轻易不得公开谈论的。为此,科学院的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科学家,还为“紧急措施”的制定,编制了一个故事,把数字技术的攻关说成是为科学规划挑选“重点”,以混淆视听。当然,这也是保密与情报对抗的一种招数。

“中科院、总参、二机部合作发展中国计算技术的协议书”,左上角有“机密”徽记字样。(二机部是电子工业部前身)

“紧急措施”的这份三方合作协议的签署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如今静悄悄地放置在中科院计算机的展厅里。

可能是由于保守机密的原因,计算机训练班一开始就是静悄悄的进行,训练班教学和学员分配都在低调进行,第一期、第二期训练班都少有工作照片、教学照片。

第十五研究所的创立与多家国防工厂相关,当时准备建立的931(计算机)厂的计划任务书也是绝密文件,如今在《十五所三十周年》纪念册中刊载。

931(计算机)厂等十六家国防工厂的计划任务书,拟稿人:朱协品、校核人:刘正栋、签发人:郑汉涛。

 

    计算机的人员调拨属于国家的秘密,要从其他专业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中调整一批转到计算机专业工作,这项工作也是由高层决定的。当然,现在已经解密了,不然也不能在今后的博物馆里陈列。

三期计算机训练班学员、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温廷瑚说,单位通知他参加计算机学习,去西苑报到,在驻地才见到本单位还有一位参训学员。这种安排真与当年地下党派遗人员类似了,通知你的事,就是你去执行,不要乱打听!

1959 年1 月,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设立第五研究室,司徒镇国、凌毓佩先后任室主任。五室开展计算技术在铁路的应用研究,研究情况对外保密,计算机房也是受到控制,外人不光不得进入,连配置也不得所知。当然,几十年后,发现这些当年的开拓工作、参与人员和成就,却没有一张照片保留下来。

保密的安排,要追溯到苏联。当年试图索取列宁格勒加里宁多科性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资料,而工学院的“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是保密专业,索取资料是通过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获得的。

还有另一种人为的保密。早年的机器指令还是用手工编制成二进位数。苏联专家潘诺夫说,程序设计还像中世纪时原始状态的代数学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单独解决个别算术问题的方法,甚至相互保密,老师只传给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编程理论,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种原始手工作业方式当然是不可取的,也只是安全管理之外的擅自延伸。

早期参与计算机的科技人员,大都有一个“保密本”,所有业务内容要依次记录,下班交回保密室、资料室,不能携带外出。就是听讲专业课的内容,也同样如此保管,保密本有页码,不能撕毁。在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的校史陈列馆里,一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保密包,代表着那个一时代。


从保密本的规定看来,保密工作是一种制度,保密是一个体系。


当计算机应用展开以后,各单位之间往来和协作的科技人员也面临人事评审。如参与150百万次计算机项目的人员,就要凭人事介绍信到接收单位参加工作。国防科委的唐遇鹤是主管计算机项目的参谋,承担了人员评审工作,738厂的人员进入高校、科研单位,就要到唐先生那儿去审批一位老同志孙先生说,唐遇鹤OK了,我们就都去了北大。

1959年,北京电子管厂的组织机构中就有由厂长主管的保卫科和由副厂长、副总工程师主管的保密科,其他单位编制应当都是同一模式。不过许多单位的计算机创业过程总结与回忆里,都忽略了保密管理,还有保卫干部的辛勤工作。将来在计算机博物馆中,应当也有他们的贡献和身影。

计算机开始提交计算运行之后,机房成为重点警卫地区,门口有人值班,即使是机房维护人员,也不观看算题单位的工作,更别说,询问是何单位?讨论一下计算方法。所以,只有在邓稼先、于敏完成算题任务,立功之后公布了他们的经历,华东计算所才知道他们那段时间在机房干啥了?

20 世纪70 年代,计算机越做越先进,和电信设备一样也要“接地”,把一块大铜板埋到楼外地里充当“地线”,还要撒些工业盐保证接地良好。忙碌多日,计算机终于调试到最佳工作状态。某日计算机灯排一片混乱,值班员请来各路权威,办法想尽,还是不得其解。有人怀着郁闷的心情下楼散心,抬头望去,吃惊地发现,从机房窗口延伸下去的粗壮的优质铜缆已经失去“根基”,临近地面的高度被外人粗暴截断,随风轻荡,暴露的铜缆末端似在咧嘴苦笑,地下松动的土坑里,大块铜板已不见踪影。这是我当年就听到的故事,今天在计算机所的老员工里,倒只有于桂芝大姐还记得。

因为科研大楼和欧洲的皇宫类似,外人可以直达窗下,大院并不封闭,任人进出,久而久之也就出过问题。地线丢失,保卫处就要采取措施防范。

计算机的甘鸿先生回忆说,当年磁存储是重要环节,所以计算机所的磁元件加工车间是保密单位,外人不得进入。安全检查时,要用磁铁在地面上吸附,看有没有磁芯掉落在地上?小的磁芯其直径仅仅以毫米计,这些成品,一个也不能丢失。因为磁性材料的配方来自苏联正在研制中的计算机存储器,而我们很快就完成了仿制。之后,又采取了添加稀土材料的措施,使磁芯的性能更加完善。

磁芯自然有其重要性,在研究室完成攻关任务之后,中科院和计算机领导专门邀请苏联专家和全体研究人员到北京饭店去总结、庆功,似乎其他研究室和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那可是1958年5月1日,北京饭店经常是作为“国宴”场所出现的。

电信 档案室里仅存的701工程文件,是数据通信起步的间接证明。


    即使是与项目相关的仪表设置、经费划拨,都是当年的机密。701工程是东方红卫星的上天项目,在邮电部构成全国第一个大型的数据传输项目。所有相关部分都是国家秘密。可惜,由于文革期间的特殊情况,最后为了“保守秘密”,而将相关的文件、图纸、总结等全部销毁。仅存的文件都是边缘内容,即使是航天部、科学院的人员,也不见得知道电信领域完成了将卫星数据通过明线传送了几千公里的重大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为东方红卫星上天护线,保障,数据传输的六十万民兵。


还有一种说法,一些创立了重大功绩的计算机及装置,在退役之时,是用锤一点点的砸碎,当年的创造者忍痛动手。现在,这些设备和器材早已完成使命,但是博物馆中却难有收藏。

马历男出差北京,随身携带绝密文件,单位证明请铁路沿线免予检查。

          

   后记:本文仅仅述说一些计算机安全保密工作的片断,多年来许多同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将来的计算机博物馆应当有这项工作的记录。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走上数字大道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电子计算机的?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外部设备因用户需求才有系统地位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南楼北楼今何在

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东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成就辉煌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和中国首台微机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江汉油田会战计算机初显身手


武汉的计算机起步与生产应用

思想机器,从美国到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