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和历史的记录
计算机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类的想象力,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计算机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也是从幼芽萌生而缓慢生长的。当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达到急迫程度,计算技术、计算数学、电子器件和组装工艺等一批理论方才露面,并在设备研制和应用中大显身手。
介绍计算机的图书和教材中,大多没有提及中国计算机的创业年代。中国计算机的源头何在,探寻的意念在《溯源中国计算机》的作者心中越来越强烈。几经犹豫,犹豫了又犹豫,终于下了决心,开始搜集资料和图片,一点一点拼接中国计算机史料的片断。
该书选择了两个重点进行展开,一是决策思维,二是创新环境。关键在于,其中透过设备和技术看到创造它的人,看到前赴后继的队伍,重现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
第一台计算机究竟属于哪个国家?一个个解密的信息从美国、英国、德国传来;领先的位置顺序怎样排列?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信息史学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长期以来,计算机教材很少包括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内容,2006年5月16日,作者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批评。
中国人被半个世纪前的那次技术革命排除在外,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期才追赶上来。1955年,《人民日报》刊载了闵乃大教授的文章,指出“要用机器来减轻人们的脑力劳动”。新中国发展计算机只能有赖于高层的果断决策,毕竟是农业社会向着“数字时代”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1955 年11 月14 日,闵乃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个新的科学部门——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篇报纸刊登的计算机科普文章。
1946 年,美国完成的ENIAC 计算机所用器材大多在十年前就已具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数字计算机的催化剂,由指挥自动化引领的电子技术对抗,让整个社会加速进入了电子时代。“二战”的大规模轰炸、防空、火炮、潜艇、坦克等的大战,是智力的角逐,也是科技和工业的比拼。几十年来,在这条数字大道上,从知识产权的归属到国家对抗,科学家、工程师、将军、间谍、企业家和金融家,你追我赶,同时还奔走着怀抱人生梦想的一代代的年轻人。
“二战”之后,发达国家开始向外层空间、向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进军,新中国从传统农业基础上开始进行经济建设,从上到下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一五”计划中急于建立的现代工业体系,不外乎是矿山、钢铁、石油、机床、汽车、拖拉机、发电、造船等等,当然还有飞机、坦克、大炮、舰艇等军事产品。刚刚经历过的“二战”时期,钢铁就是国力,钢铁就是军队,钢铁就是战斗力。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点是《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后者是指在1956 年上半年,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遴选出重中之重、有待优先发展的项目,即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和自动化。那个时期,新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要从农业社会一跃而发展至现代化国家。启动“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促成了一系列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当时数量很少的科学家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尽可能地集聚力量,几年时间形成了上万人规模的计算技术队伍,参与者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历经三个阶段,从华罗庚先生创建的数学所计算机小组到“科学规划”的计算所,再到“紧急措施”的三单位协议。
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只需要研制计算机本身,而中国的计算机发展要从人才、元件、设备,甚至材料开始布局。
中国电子管计算机的诞生是“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的重大成果。是国家的意志、西方的知识、苏联的技术和新兴的中国电子工业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决定要做计算机的时候,绝大多数组装器材还属于“空缺”,但当目标成为紧急任务之时,最急需的器材几乎与计算机同时完成,这就是奋进的中国精神。
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进程和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电子计算机已成历史传说,那一排排高过身体的机柜,此起彼伏地闪烁着亮光,吱吱作响着输进一排排神秘孔洞的纸带,在咔咔击打声和低沉的电源轰鸣中运行着。几十年过去,物换星移,早年的计算机好似天神脚踩的“风火轮”,下凡人间,造就一场英雄传奇之后,瞬间无影无踪。
计算技术和应用不断盘旋和跃升,芯片、集成、网络让人目不暇接。直到如今,随处可见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通话、拍照、音乐、阅读、定位、视频、微信、支付、就医。随身信息终端、电子书和大街小巷抬头可见的各种数字屏幕,这是使用信函、电报和公用电话的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网络与四处流淌着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应当成为公民有序生活与平等往来的基本平台,成为数字社会的有机成分。我们指点过往,为的是准确把握未来,只有熟知从过去到未来的路径,铺就一条崭新的科学大道,我们建成信息强国或数字强国的愿景,才是有望实现的。
1952年,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组驻地,现为清华大学幼儿园。
1953年1月,计算机组迁至物理所,这是中关村第一楼,也称之为“原子能楼”,2016年被拆,享年63岁。
1
中科院计算机北楼,1958年落成,现已拆除。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