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可视图文是一种双向图像、文字检索的通信方式,通过公用电话网和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实现用户终端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式会话,索取所需的各类信息。也称交互型可视图文。可视图文系统根据用户终端输入的检索要求,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通过电信网路传向用户终端,经解码后显示在屏幕上。信息以字符、图形或图像的形式显现,也有加声音作辅助的。某些系统还允许特殊用户按照规定的步骤,通过其终端增加或修改数据库中的内容,以便向用户提供电子查号、天气预报、火车时刻和飞机班次咨询、商品信息、电子购物、文化娱乐、影视消息等公众信息服务,以及新闻、旅游服务、情报检索、广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教育等服务。
70年代中期英国以“可视数据”(viewdata)的名称开始开发可视图文,商业名称是“Prestel”。法国、西德、加拿大、日本等国也相继开发这类系统,商业名称分别是“Teletel”、“Bildschirmtext”、“Telidon”和“Captain”。这些系统的主要差别是采用了不同的表示层句法,即用数据表达字符、图形和显示属性的方法不同。CCITT推荐的三种制式是欧洲的CEPT(字母-镶嵌显示方式)、北美的NAPLPS(字母-几何显示方式)和日本的CAPTAIN(字母-相片显示方式)。不同制式的可视图文系统不能互连。
法国电子查号系统示意图
可视图文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在英国电信部门出现的业务,当时称作“可视数据”。以后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也陆续开发这种系统。到90年代,世界上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开办了这种业务。
在中国,除去广电的“图文电视”;邮电科研部门方面也推出了电话网络上的另一个称为“可视图文”的类似系统,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还尽心尽力地添加了汉字显示功能。
国外开发应用的条件是在大型主机的支持下,用户通过电话网利用“笨终端”调取数据库信息,首先启动的是电话号码服务。原来,许多欧洲国家的电信公司,每月赠送当地的“电话号薄”,随着用户增多到数以百万计,“号薄”负担沉重,只好改为向用户赠送电话联线终端,改变为电子信息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期,法国的这种信息系统从查阅号码开始发展多种业务,轰轰烈烈地起飞,直到具有600万用户。
1990年,在北京的电脑大厦,曾举办了一次“信息服务展示会”,其中有一台利用数据专线接入法国的Teletel,直接展示了在巴黎举办的14届世界杯预赛的场地和时间,使观众大为惊讶。
引进“可视图文”项目花费上千万元,做了大量试验和改造,但是缺乏对终端功能和服务资源的调研,更未对微机功能和互联网的同期发展进行比较,研发人员基本上是在室内“自主开发”。
2010年1月19日,电信专家解晓安正在观看德国电信专家鲍华德向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捐赠的早期电信设备,左侧两部终端就是"Bildschirmtext"的电话网终端。
国家信息办公室一度准备在全国推广“可视图文”,在广州、大连试办业务,还将郑州列为试点城市,张某主任还亲临开发部门研讨,使项目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以为会抱住一个大金娃娃,有着一种莫名的傲气。但是“可视图文”不像“图文电视”那样一度找到一个适合它的股市业务,它也只能很不情愿地无疾而终。在举行鉴定会时,北京本地的电信部门拒绝出席,很明显他们对该项目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
要寻找终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已经适应了微机功能,而且期待着微机一日千里前进的用户们,已经看不上缓慢翻页的“可视图文”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在中国电话大发展的时候。 在电话普及度不高之时,“可视图文”自然缺乏市场;等到电话全面普及之时,电脑的性能价格比又超过了“图文”终端。可谓生不逢时,两头不占好。按照中国传统说,就是创新也要占据天时地利,时过境迁只能空喜欢。
一开始,曾经有人建议为两个“图文”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这样用户的一台设备就可能分别接收两种信号。商议这样一种标准的难度,从行政与专业分工来说,当然要比开发任何一个“图文”更难,几经努力未得响应,可是随着市场的变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推动了。
两个“图文”都有过短暂的辉煌梦想,不知是用“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还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更为贴切。反正是天有不测风云,黄梁美梦一场空。
中国的“可视图文”系统与它的“电视图文”伙伴同样命运。随着电脑的功能快速增加、应用普及和价格下降,用户对终端的智能、操作方式、传输速率和使用价格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业时代,你可以埋头苦干,不必顾及他人,不必考虑其他领域的冲击;
信息时代,你不能独自创业,定要左顾右盼,迟缓即失败,固守则待毙。
2010年1月,鲍华德先生使用过的BB机、手机,他展示自己收藏汉字国家标准。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