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旨在传承 ——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史的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9年第9期
1953年在华罗庚指导下,由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组成的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三人小组成立,开启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序幕。
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将计算机列入实施项目和“紧急措施”,周恩来提出“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此后,在老一辈先驱们的努力开拓下,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03机、104机、109乙机、441B、DJS-100系列机、757机、银河1号……这些成果及其缔造者们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史上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最宝贵的历史财富。
时光荏苒,如今的中国计算机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已是举足轻重:高性能计算机多次荣冠世界第一,PC/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傲居全球,互联网产业与美国旗鼓相当,人工智能应用位居世界前列……今天的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计算机事业先驱们的励精图治、呕心沥血。
过去十多年,CCF向16位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先驱们颁发了终身成就奖。2016年在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之际,CCF向31位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颁发了特别贡献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前辈们正在一个个地离我们远去,16位获得终身成就奖和31位获得特别贡献奖的前辈们已经有7位离世。另一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阶段,许多单位的科研、办公大楼因拆迁翻新而焕然一新,但是很多珍贵的老机器和资料却被丢弃,造成了大量珍贵物件的遗失,甚为可惜。
抢救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好珍贵的历史物件,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近年来,在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的指导下,CCF启动了一系列行动计划,旨在保存和记录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物品。以下将分别介绍CCF正在推进的三个具体计划: “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计算机博物馆、记录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
2016年6月,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简称“历史记忆”认定)的动议,并责成CCF普及工委建立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对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物件及历史资料进行认定并颁发证书,认定物件由物件所有者永久保存。2017年6月首届认定委员会成立,李国杰担任主席,委员为戴国忠、刘韵洁、王珊、吴文虎、郑纬民。认定委员会制定了认定标准,并根据珍贵程度与历史意义将认定物件分为两档。具体标准为:(1)CCF历史记忆认定物件应为中国研制或生产,物件可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原型系统、部件、装置、书籍、软件等;(2)CCF历史记忆认定物件应为推动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物件,其研制或生产时间应距离申请认定日期至少20年。
在认定委员会与工作组的努力下,2018年认定了首批5件“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珍贵计算机与物件:
一类历史记忆: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保存的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验室(北京航空天大学)计算机博物馆保存的DJS-131小型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院史馆保存的“银河-1”亿次计算机(依次见图1(a)~(c))。
二类历史记忆:中科院计算所历史展厅保存的757大型向量计算机组件(图1(d))与中科院软件所软件技术博物馆保存的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图1(e))。
2019年认定的第二批5件珍贵计算机与物件为:
一类历史记忆: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保存的156计算机(图2(a))。
二类历史记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保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
创办历史图片和107机文档”、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保存的早期БЭСМ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教材和国产441B晶体管计算机文档(讲义)、清华大学设计的64K×64K单板ISDN并行交换器(依次见图2(b)~(e))。
计算机博物馆
2017年10月,CCF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建立计算机博物馆的提议。2018年1月,CCF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成立计算机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高文为计算机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席,孙凝晖、史元春、漆锋滨、潘柱廷、杨士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经过全面考察,CCF与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8月22日举行签约仪式(图3),确定了计算机博物馆的建设区域——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和2022年亚运会主场馆所在地萧山区钱江世纪城。这将是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图4前右)。建成后,计算机博物馆将是一个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永久展示中心,它不仅会记录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也将会记录世界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一个对外窗口。计算机博物馆将会通过实物、图片和可运转的装置,展现有重大意义的发明装置、重要事件和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人物。
记录计算机历史
由于最近两年有多位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前辈溘然长逝,2019年1月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启动“记录计算机历史”项目的动议,加紧通过口述访谈、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方式记录前辈们的辉煌历程、卓越贡献乃至音容笑貌。“记录计算机历史”项目计划访谈80岁以上、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把反映老专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资料保存下来。这些宝贵资料将会保存于计算机博物馆,这既是对社会公众进行计算机科普与发展史教育的宣传资料,也是记录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历程、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
随后CCF成立了“记录计算机历史”指导委员会,郑纬民担任主席,委员为陈左宁、高文、金士尧、李伯虎、李国杰、林惠民、卢锡城、梅宏、倪光南、徐祖哲、赵沁平,指导采访工作组(吴树民、徐祖哲、王颖、韩玉琦等)开展工作。
2019年2月22日,工作组采访了第一位老科学家——现年90岁的中国计算机第一个三人小组成员王传英,并将采访实录整理成一篇CCCF专栏文章《所有事情都会有新的开始……》(见CCCF 2019年第4期)。目前采访工作组已经采访了列入今年安排的30位老专家中的16位。
展望
美国、日本等国家较早便以各种形式保存和记录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人、事、物。比如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宝贵物件,并保存了上千份采访资料;日本信息处理学会(IPSJ)则采用认定方式鼓励各单位保护好珍贵历史物件。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中国过去保护历史的意识不强,但CCF已经开始全面启动相关工作,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抢救历史的伟大任务,意义深远。在此呼吁更多人能投入到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中,不管是为计算机博物馆建设出谋划策,还是以志愿者身份协助采访老专家,或是推荐“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物件,都是为保护历史作出的一份重要贡献。
致谢:
感谢CCF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云岗撰写本文,感谢CCF秘书长杜子德、CCF秘书处“记录计算机历史”工作组吴树民、“记录计算机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徐祖哲对本文的指导与修改。
CCF通讯 09-27 19:39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9年第9期论坛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