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现在是光纤时代,跨越大洋的通讯和网络数据也有海底光缆和卫星传送,但是早年的海底电缆为了今日网络奠定起步基础。有一年, 一条海底光缆出现故障,互联网的通信立即大受影响,仍需海缆维护队伍紧急抢修。
清朝末年,当世界各大国通过海底通信电缆实现便利的跨洋通信时,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从日本长崎到我国上海,不久,又经厦门到香港铺设了海底电报电缆。英商大东电报公司先后从上海到福州和从福州到香港铺设了海底电报电缆,但上述这些我国早期的海缆在太平洋战争中均遭破坏。
厦门鼓浪屿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没有一条远距离海底通信电缆,越洋通信只能通过香港连接海外的海底通信电缆实现一部分海外通信业务。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国家纷纷谋求与我国改善关系,海底通信电缆建设也被迅速提到日程上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与他定下了中日合作建设海底通信电缆的项目。其后,中国派出的海底通信电缆考察团访问了日本。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梁健被任命为技术谈判的负责人之一,并担任考察团团长一职。
周恩来总理视察北京电报大楼
邮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梁健
中国海底通信电缆考察团考察了日方负责中日海底通信电缆建设的日本KDD公司,KDD全称为“日本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是日本除官营的电报电话公司(简称NTT)之外的第二大电讯公司,有丰富的建设海底通信电缆的经验。
与KDD公司的谈判是一场关系到我国国际长途通信业务的开展和海底通信电缆开发的重要谈判。谈判中中方显然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为我国没有海底通信电缆建设的经验,也没有海底通信电缆技术的准备。而海底通信电缆的建设涉及到海洋,有线通信、水下工程等等很多方面的技术、工艺问题。我们必须通过与日本合作得到我们要的技术和设备,以此开展中国的海底通信电缆建设。
参与谈判的中方干部、技术人员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挥及集体的艰苦努力下,在谈判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国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拿到中国想要的东西,比如制造、建设、维护海底通信电缆的技术、经验,海底通信电缆建设中的走向及登陆地点,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后的收益分配等等。在谈判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经过一个多月的几轮谈判,大部分的议题都得到了解决,日方人员认为可以谈判结束了。这天,在谈判桌上,梁健平静地向日方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贵方在增音器的铜皮焊接时焊接温度是怎么控制的?”
邮电一号海缆敷设船
KDD首席谈判代表阪野学先生愣了一下说:“先生,据我所知,您是专修无线通讯的,主持过有线通信电缆的建设,在贵国,海底通信电缆技术几乎是空白,可这些天谈下来,我发觉你好像对海底通信电缆很在行,这个问题您是怎么想到的?”看来他们对我方人员构成也深有研究。
“这无关紧要,请您回答我的问题。”梁健说。
梁健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海缆的构造和铺设工作中的细节。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海底通信电缆深深地埋在几十甚至几百米海水下的海泥中,主要由电缆、海底增音机和海底均衡器组成。电缆采用同轴结构的海底电缆,每条电缆中只有一根同轴管,同轴管的芯线由内导体和同心外导体组成,同轴管内外导体之间填满损耗较小的聚乙烯作为绝缘介质,能承受深海数百个大气压的压力。为了防止被渔捞、船锚等外力损坏,电缆护套外部要加钢丝铠装。而在深海区受外力损坏的可能性较少,可采用以聚乙烯作为外护层的无铠装电缆。无铠装电缆的内导体采用多根钢丝外面纵包铜皮,经挤压而成的复合内导体。
通信电信号在海底高压、高湿的外界环境下传播,每传播一段距离就有信号衰变,需要将信号放大加强继续传输,这就是增音机的作用。衰减经若干处增音机补偿以后积累起来的剩余偏差,用海底均衡器来补偿。
海底通信电缆可以在机器上一次制成,埋设后不被破坏一般就几十年不动了。而增音机,均衡器里的元件寿命有限,隔一段时间就要维修更换一次。构造是在元件外面包一层高压聚酯塑料,再外一层是铜皮,铜皮之外是塑料,最外层是钢网、橡胶。
维修更换过程中先将各层包裹物割开,更换元器件后再将包裹物焊接复原,铜皮下面是塑料,焊接铜皮采用“银焊”技术,温度控制是个问题,温度高了下面的塑料会熔化,焊接温度低了铜皮焊缝达不到抗高压、抗水蚀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般书籍上没有详细说明,如不设身处地地仔细研究也不会想到。但如果谈协议时没想到,海底通信电缆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到维修时再想到就晚了,再搞补充协议的话就会付出很高代价。
梁健从接到谈判任务后的三个多月里,集中了一批技术人员搜集翻译资料,每天白天他忙正常工作,晚上十点就一头扎到收集来的资料里钻研,常常熬通宵,不熬到把每一个细节搞明白不算完。正因为如此,才让他迅速掌握了海缆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他要有两位翻译配合,一人白天一起应对谈判;另一人晚间陪同阅读资料,而他则连轴转。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谈判前仔细研究了铺设、维修时的细节,特别是焊接问题,谈判时才没有造成遗漏和错误。
听到梁健诚恳而坚决的提问,阪野学回答说:“若想控制好铜皮焊接温度,只有靠维修工的感觉和经验,这技术当年我们也不会,与美国人合作时建设日美海底通信电缆时开始也没想到,是在维修时才发现。如果您不提出来,我们就不提了,等碰上这问题时我们再搞补充协议。既然我们的框架协议中我方负责技术培训,那么就加上这一条吧。当年我们的技术工人到美国学了一年才学会,我们也定一年。培训一年结束时贵方派出的工人如通过考试,所有培训及来往费用我方负担,如果届时通不过则以后的费用贵方自负。”
中方表示同意,条款就这样定了。
中方选定的两位焊工师傅出发去日本前,梁健把他们找来,特别说明了这条条款的由来。两位师傅听完后表示:绝对会把技术完全地带回来。
两位师傅赴日后刻苦学习,没到八个月就主动要求考试,日本教师不信他们能行,重申考不过结束时还可以再考。考试的结果是:两名中国工人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
合同准备完毕后,邮电部钟夫翔部长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东京,1973年5月4日,中国、日本共同决定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正式签署了与日本KDD公司合作建设中日海底通信电缆的合同。
1976年10月,中日合作的两国间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铺设成功,投入使用。这条海底通信电缆的铺设及使用,使我国的国际通信及有线通信业务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日本1976年10月25日发行中日海缆开通纪念邮票。
1959年国庆十周年,北京邮电学院的民兵队伍通过天安门,同学们肩背电台、电话单机,冲锋枪是老红军秦华礼院长向总参谋部借来的。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