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编者注:在史志和回忆中,往往着重的是开拓和创新,大事记也大多是相关单位成立、周年纪念和立功、获奖,还有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然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在创业的早期,各个地区与行业有相应的重点和部署,并非都在争先恐后,也有持续发展和创造条件过程中的分阶段起步。

地方计算机的起步有三个推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重点工程。早期的开拓地区,除去北京、上海之外,还有江苏、黑龙江、天津、四川、陕西、山东、湖南、贵州、广东、安徽,浙江、吉林,当然还有青海和甘肃。后来才逐步延伸到辽宁、河北、河南、湖北、福建、江西、广西、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地。

对计算机博物馆和计算机史志来说,全面记录是非常必要的,从中可以看出各地的经济发展、教育培训、工业能力、社会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关联。由于寻找档案与原始材料的困难,这项工作将陆续进行,特别欢迎当事人和见证人提供相关的原始材料、回忆与照片等资料。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由于多种原因发展暂缓。1958 年,中科院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河南、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高校与研究所举办了一期计算机训练班,共计30 人。其中,河南不超过8、9人?

随后在发展计算机事业的热潮中,河南计算所河南自动化所立了,但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予以撤销。1961 年11 月,以武汉为中心,周边省市的计算机科研单位统一调整到1956 年建立的中南计算所(后更名为数学计算所,划归六机部),包括河南计算所、河南自动化所、武汉数学计算技术所、广州计算所、湖南计算所、以及广西电子所计算技术研究室,组建为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及自动化研究所。1968 年,国防科委决定该所划归第七研究院,序号709 所。

    1969/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曾选址河南未果,后转去安徽。河南失去了一个发展教育和计算机的好机会。

1974年,河南省开封电子技术研究所在省科委和省机械电子工业厅的帮助下,集中开封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等的技术力量,共同组织了开封电子计算机会战,并于19759月仿制成功美国NOVA-1200小型16位通用电子计算机,填补了河南省电子计算机制造的空白。1974~1976年共生产4DJS-1000小型电子计算机,在科研、教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研制PC DOS2.02汉字系统,推出中西文兼容的IBM-PCXT微机,80年代为开封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封计算机厂,所长谭祥训、副所长专永伟。

郑州工学院(现为郑州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张嘉一与开封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在DJS-130多用户系统上开发教学系统,使几十个学生可同时使用BASIC 语言作程序设计的实践。这项成果很有实用价值,获得极好的评价,引起多所高校仿效。教学系统成为DJS-130 多用户系统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

1983年5月29日,河南省科委主持通过了王永民设计的“五笔字形”汉字编码输入方案,对推动全国的计算机应用发挥了作用。

1984年省电子研究所在河南省棉麻公司的协助下,开始研制HDS-Z型棉花收购专用计算机,该机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郑州市无线电总厂从香港引进LASER-310教学机散件后,共组装了5000台,产品行销许多省、市。

1985年河南省开封无线电二厂,引进了国外8/16位兼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装备生产线。次年正式投产,产品为PCXT/101型、TP-801微机控制装置(疑为北京工业大学最先引进的TP-801单板机),共生产各类微机、单板机1614台套,产值2765万元。

1986-1987年生产车床微机控制装置88套,产值40多万元。该所位于郑州,所长为韩宗道,副所长孙庚辰、王振岳。

在电子计算机配套产业中,1980年洛阳无线电二厂研制成功了计算机外部设备穿复校机(处理凿孔纸带),该产品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郑州市晶体管厂从美国REC公司引进软磁盘后道工序生产线后,年产量可达36万片,该产品是电子计算机外存储件,也是河南省微电子工业的独家产品。19857月正式投产,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是年共生产12.4万片,产值猛增到360万元,实现利润99.6万元。交税53.8万元。

1985年该厂又研制了微机控制柜,为老设备及机床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河南省政府、省机械电子厅的领导下,为了推动河南省计算机事业的发展,1984年成立了河南省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该公司是全省第一家为计算机技术服务的国营专业公司。公司以销售、术服务为中心,以推广电子计算机应用,加速计算机事业发展为目的,积极为用户组织、提供国内外各种优质名牌计算机货源,计算机外部设备及计算机的零部件。1984~1987年,公司共销售各种型号计算机1125套,营业额达2561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257.8万元,留利扩大发展资金298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1985年后,该公司开辟为用户维修、安装、调试,对用户实行了跟踪服务,建立了保修业务。共维修各种型号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计1768台次,各类电器产品410台次,培训维修人员45名,维修总收入31万元;培训1754人,为用户二次开发软件6项。

1987年河南省电子研究所开发了计算机自动绘图功能,并填补了国内在资源环境绘图方面的空白。在DY880绘图仪上研制出通用汉字资源分布图软件包。为了使计算机便于掌握和应用,同年该所又研制出微机图形汉字系统,该系统1987年通过鉴定时被认为是河南省推出的第一个绘图汉字软件系统,并建立了第一个绘图汉字库,对计算机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

河南省生产电子仪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郑州无线电仪器厂生产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测试仪器,其产品种类达20多种。其中JS-7A晶体管测试仪被电子工业部批准升级为JS-7C晶体管测试仪,在1981年全面评比中,以90.2分的成绩名列第二,并获1983年河南省优质产品奖。HO-1A晶体管综合测试仪,在全国18个仪器生产厂家中名列第二;Z7C-弹性测试仪,在测量金属和部分非金属弹性材料中的性能达到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国家填补了空白,1983年获国家颁发的优质产品“金龙”奖。由年产量331()1985年增到970(),产品行销国内,为军工、科研、生产、教学、医疗、照相等行业提供了测试仪器。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走上数字大道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电子计算机的?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外部设备因用户需求才有系统地位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南楼北楼今何在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东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