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度为王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注:为了汇集各地的计算机科研与工业的发展历史资料,为正在筹备的“计算机博物馆”提供原始材料,特地从不同的视角搜寻历史材料,欢迎大家提供、补充和讨论。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记录只有参与单位而没有相关人员,这些材料将和相关人物的口述历史一并研究。

 

  60/80年代的南京电子工业是支撑国家的装备制造和军工附带民品的重要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际,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电子技术更新换代,南京的电子工业也紧跟潮流,在元器件、通信、雷达、计算机方面有所进步,使中国处于科技前沿。七十年代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方面只比西方落后四到七年,与重化工一样都领先韩国。如果八十年代后在微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保护国内市场,那么九十年代后在消费电子产品和电脑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必有一席之地。

  中国电子工业,应该处于产业链中高端,而不是给美国和韩国打工。加工贸易的确来钱快,以损害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代价,成就了一部分人的发财梦。

  文革时期在南京的与电子工业有关的厂、所、校——

     1956年,毛泽东同志视察南京无线电厂

企业:

南京有线电厂;南京无线电厂;江苏无线电厂;前进无线电厂;东方无线电厂;华东电子管厂;南京电子管厂;长江机器制造厂;新联机械厂;大桥机器厂;南京电子设备厂;金宁无线电器材厂;南京电表厂;南京显像管厂;南京晶体管厂;南京第二晶体管厂;南京半导体器件总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南京无线电元件一厂、南京无线电元件二厂……南京无线电元件二十一厂。

研究所: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微波半导体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雷达研究所、船舶雷达研究所、电子器件研究所。

高校:

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南京航空学院。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78级系统结构专业


  电子计算机主机:

晶体管计算机:

1966年,江苏无线电厂与南京大学合作研制DJS-C 1晶体管数据处理机,1969年定型生产并在郑州铁路局投入使用。

1970年,江苏无线电厂与南京大学合作研制DJS-C3晶体管数据处理机。用于气象预报。

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

1972年,江苏无线电厂和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合作研制DJS-4 数据处理机。用于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

1973年,南京有线电厂和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合作研制国家立项的DJS-200系列计算机。江苏无线电厂参加了DJS-130通用小型计算机的联合研制,1974年通过电子工业部的鉴定,后来在苏州无线电厂生产(作者参观过该厂的计算机车间)。

集成电路专用计算机:

1971年,南京有线电厂与南京大学、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合作,研制成功高空气象雷达车载计算机。

1972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功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CTJ 1型可编程台式计算机。该机两次参加广交会,并到菲律宾国际博览会、拉美博览会参展。1974年获全国台式计算机测评一等奖。

1972年,江苏无线电厂研制可编程台式计算机,供地质勘探等部门使用。前进无线电厂和江苏无线电厂联合研制了大桥牌741型台式计算机。

1975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了DJS-24/25型计算机,具有汉字处理能力,在国家、省、市计划委员会使用。

  外部设备:

  纸带和卡片输入输出设备

  1966年,南京有线电厂按111型数据处理机的要求,研制纸带卡片输入输出设备,1970年通过国家鉴定,作为111机、320机的输入输出设备,用于国家统计局、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央气象台等单位。

  与此同时,南京电子设备厂研制了KR1-300卡片读入机,作为DJS-100系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1968年,该厂开始研制一种电容式输入机,后来为DJS-100、DJS-200、DJS-050、DJS-060计算机配套使用。

  1970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功与80 RK-7型卡片输入机配套的卡片穿孔输出机。1979年南京电子设备厂参照国外样机研制成功BKF-1型可校对可脱机使用的卡片穿孔机。

  打印机:

  宽行(字轮式)打印机

  1969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功宽行字轮式打印机,为320机、1082机、DJS-C 3机配套。1970年,研制成功KD 8-6宽行打印机,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使用。1972年,南京前进无线电厂研制24位打印机,随后又研制字轮式打印机,1974年通过设计定型。1975年研制CYD-2型宽行打印机。

1973年,研制成功JY-80型、CYD-801型打印机,打印速度每分钟750行,并有色带自动纠偏装置,卷筒/页式两种走纸方式及国际通用的并行接口。

1974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打印机,字符128种,通过国家电子工业部鉴定。

  1976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为“神州”巨型机配套的CYD-1203型120位低噪声字轮式打印机,达到7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针式(点阵式)打印机:

  1975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功为DJS-24/25型汉字处理系统配套的针式打印机。1980年,研制成功微机(PC微机还未进入中国)使用的多功能针式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

1974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光纤汉字印字系统,包括光纤快速汉字印字机。

1983年,该厂和华中工学院联合研制了激光打印机。

  (后来打印机大量进口,中国打印机市场被日本等国占领)。

  单色监视器:

  60年代到 1984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功CZX-1型和CZX-2型30厘米单色监视器,为紫金Ⅱ、中华学习机配套使用,1985年获科技进步奖。随后又生产了23厘米、30厘米、35厘米、48厘米等多种型号单色监视器。

  彩色监视器:

  60年代到 1986年,南京有线电厂生产35厘米彩色监视器。

字符/汉字显示终端:

  为“主机-终端”模式的多用户计算机系统配套。1979年,南京有线电厂研制成30厘米显示终端。江苏无线电厂研制成48厘米显示终端。

  光笔图形显示器:

  1973年,南京有线电厂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光笔图形显示器。

  系统软件:

  1969年,南京有线电厂在数据处理机上编制管理程序。

  1974年,以南京大学为主,该厂参加研制DJS-200系列机操作系统,是当时国内自主研制的最高水平的操作系统。在220机和210机上运行成功。

  计算机语言:

  1967年,南京有线电厂参加研制用于108乙晶体管计算机的FORTRAN语言。1969年,该厂在南京大学协助下,在数据处理机上编制COBOL编译程序,供国家计委统计局使用。

  1973年,南京有线电厂在DJS-130机上配置BASIC语言。江苏无线电厂在与南京大学合作研制汇编语言后,又在DJS-130计算机上移植基本汇编、扩充汇编及反汇编等程序,并在DJS-24/25、052、033、M-65、TP801等机器上编制汇编程序。1978年,南京有线电厂在DJS-24/25机上研制汉字BASIC语言。

1974年,南京大学与南京有线电厂合作研制了DJS-200系列机使用的COBOL语言,达到国内最高水平。1976年,江苏无线电厂为COBOL2.2版本扩充汉字功能。1977年,在DJS-C 4数据处理机上编制SCY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作者:度为王:2015-04-16 原载:民族复兴网(本文有少量文字订正)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走上数字大道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电子计算机的?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外部设备因用户需求才有系统地位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南楼北楼今何在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东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