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见: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原创】

任见: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原创】

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常见的是否认孩子的灵性经历。无视孩子的灵性体验,阻止孩子的某些有益探索。还有的阻碍孩子发现灵性,对孩子的灵性探索做出消极反应,抹杀孩子幼小的灵性萌芽。压制孩子的提问,这也便是压制孩子成长的驱动力。或者回答“你的问题太离奇,我不知道”,“别人也不可能知道” ,让孩子觉得灵性不值得追求,也不重要。

在孩子的这个成长时期,很多做家长的,困惑于、痛苦于子女的叛逆,说到底,所谓“叛逆”乃是孩子灵性爆发的这个年龄段,你控制不了他。

 


19  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


博物教育助力儿童、少年在“感性——诗性——灵性”的人生大道上,一步步地深化认知,提升智慧。

身体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是博物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同时发现、唤醒、激发人类的灵性也是博物教育学的要务之一。

灵性潜藏于人的个体之中,像人的潜能一样潜藏于人的身体之中。可是,人在儿童、少年时期这个最重要的灵性激发期,往往被忽视、忽略,或者被限制、扼杀。

灵性潜藏在人的生命中,如精灵一般与我们捉迷藏,我们时而看见,时而丢失,但它始终存在.尤其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灵性时隐时现,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习以为常之后,往往失去对它的发现捕捉。

灵性作为儿童、少年生命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常常表现为一种苗头,如果你发现了,去唤醒了,进行着意培养和连续性的引导,它就会渐渐地变成一种能力,一种智慧状态,如果未能进行引导和培养,他的灵性随着兴趣的转移,就或突然或缓慢地消失了。

所有的潜能与天才的发现都有早期征兆,也都和“培养”有关系。虽然儿童、少年的“能力”不像成年人的“能力”那么突出,那么重要,不像成年人那样往往与工作状态有关系,但儿童、少年的潜能预期是无量的。

富有灵性价值的潜能,最大特点是它常常不明显呈现,不以知识的状态存在,而是一种悟性的、默会性的和爆发性的呈现。它是潜藏在人类个体生命中的一种状态,发现它,捕捉它,引导它,才能形成“开发”。

我们不能知道儿童、少年的灵性何在,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捕捉不到,也不会去捕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过多考虑到未来的社会竞争,力求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课堂灌输头脑知识的所谓“学业”上战胜所有其他的孩子,所以不去捕捉,也捕捉不到。

当然有的家长和亲友会注意到孩子的优势,看到孩子关心祖父母和兄弟姐妹,喜欢和动物交流,他们会说孩子非常有灵性。有时,当家庭遇到困难、危机,或者亲友去世,孩子们所展示的智慧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透过孩子们这些让人激动的瞬间,我们可以洞察到人类童年的深层现实。

人的儿童和少年时期灵性非常强烈,有目共睹,可悲的是我们的主流文化视而不见。

那么,如何发现和激发儿童、少年这个先天的灵性或者潜在的能力呢?

有一些研究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灵性研究是科学领域无法忽视的课题。有专业医生对数百名家长及其子女进行访谈、做个案研究,获得了丰富材料,证实:灵性是人类发展、健康诊疗、疾病研究方面亟待开发的资源。

由于社会缺乏对儿童的灵性成长的支持,儿童、少年甚至到青春期,出现情感痛苦和危险行为的概率增加了。抑郁症、物质滥用、成瘾行为、怪癖做法等健康问题也都出现了。

灵性发展是人类自出生开始的生理与心理的天然趋势,幼儿内在灵性的协调早于肢体动作和语言学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成年人与幼儿具备建立“灵性联结”的功能。

在生命的第一个十年里,孩子通过整合“灵性觉知”和其他诸如生理、认知和情感能力来发展进步。这些能力是他们通过与父母、家庭、同龄人和社群的互动而塑造的,如果缺少个体之外的温暖支持,孩子的灵性就会受到压抑,在崇尚物质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分化、消失。

早期的灵性发展,为孩子及其父母做好了战胜可预见的困难、应对青春期迷茫的准备,同时还能保护心理健康。

灵性的唤醒为青少年创造机会去发展个人的内在需求、自我认同、情感弹性、性格塑造、意义感和健康关系等,重要性无可替代。

美国灵性研究专家丽莎·米勒指出:“灵性是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精神世界核心的组织法则,它促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懂得生命目的和意义、健康、觉醒的成年人。”

灵性认知使我们从全新的、更有希望的角度看待青春期。过去人们只知道青少年的各种能力都快速发展,身体和情感快速走向成熟。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青春期也是灵性追求和灵性增长的重要人生阶段。

人从出生到青春期,灵性都需要不断增长,家长重视孩子的灵性唤醒、灵性激发,也意味着成年人和孩子在灵性追求中彼此支持,孩子可以给成年人启示,成为促进成年人灵性成长的动力和引路人。

显而易见,拒绝孩子对灵性的好奇与探索是危险的。然而,社会潮流文化、思想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让许多家长不愿或不敢参与孩子的灵性追寻。

尤其是如今的社会,物质的名利文化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性的思想支持,从而激发孩子的灵性,让他们得享以精神为基础的优质人生。

要了解灵性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首先了解什么是“灵性”。许多研究都有定义,例如其中一个定义是:“平和、超脱和意义感。”另一个是:“一种意识:某种伟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可以说,每个定义都有其意义,但都无法涵盖人类灵性的所有方面,也没有科学的研究支持,最终都不了了之。

有人相信灵性和宗教有关。可是对那些不信奉宗教却能发展出强大的灵性的青少年,怎么解释呢?

对在宗教中和不在宗教中都获得灵性发展的人而言,灵性都是他们的内心觉察,或者与宇宙中高层次的神秘力量建立的联系。是的,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至今神秘难解。

即便一个儿童、少年、青年信奉宗教,自宗教的引领中受益,他们仍然需要个人努力,接受灵性的唤醒和必要的指导,只是背诵信条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个人的自主选择赋予了灵性以意义。尽管宗教对灵性发展有用,驱动灵性的主要动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在于人的个体及相关的个体。

首先,灵性是一种生理机能,促使个体的人与“超然”力量建立“呼应”;其次,灵性是一种动力,是它推动人与“超然”力量产生了“呼应” 。

一个个体的“人” ,如何才能变得有灵性呢?何培养灵性呢?什么是灵性的发展路径?是否存在灵性力量汇集、快速进步的关键期?怎样帮助孩子发展强大的灵性,并将它保持至成年?

很多证据表明,比起成年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灵性更容易培养,但关于人的灵性发展,过去确实没有被人注意。

如今的社会,即便是西方,宗教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复当年,这个是无可争议的。现在的至少两代父母都是在没有灵性指引的家庭中长大的,他们的生长过程中没有灵性构建和灵性教导,也没有灵性实践。这就造成了几乎找不到灵性发展痕迹的现实生活。加之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来传统宗教的地位下降,以致几代人对灵性的益处茫然无知。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自行发展灵性,所以他们作为父母,不觉得自己也需要参与相关学习。有些人除了在宗教场所,并不涉及和讨论灵性。有的人认为灵性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他们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

但同时,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致力于培植和提高孩子的灵性,他们希望获得帮助。在这些父母中,有的非常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灵性成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缺乏灵性体验,因此常常一筹莫展。

重视子女的灵性教育却深感自己灵性经历欠缺的父母,担心自己误导了孩子,自己从来没有解决过什么灵性的大问题,不应该拿自己模棱两可的知识给孩子,有的宁愿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更多的,觉得灵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值得追求。

总而言之,父母对灵性的态度,有可能决定了孩子终生对待灵性的态度。关注灵性的父母决定青少年的灵性发展,并影响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

今日社会,物质的竞争日趋激烈,表现在子女教育上,从幼儿园和课外兴趣班到大学录取,家长们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养育幼儿的关注点,几乎全部贯注于未来的“成绩”,那些号称可以养育一个更好的孩子的所谓智力玩具、早教视频、学习辅导机等等物质产品也大行其道,充斥在他们的购买中。

当孩子长大一些,各种补课班、兴趣班、学校社团、体育项目等等日程又接管了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孩子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深层次的喜乐、满足感和成就感等,变质了。

社会经济,家庭财政,严重地干扰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几乎所有的竞争策略、物质条件都无法保证子女在将来的严峻竞争中获胜,收获真正的满足感。于是,“赢在起跑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商家促销、发财的广告语。

既然物质上的成功越来越难实现,父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的价值观呢?有的家长在社会纷乱中重新思考和选择,人生的意义是人与灵性的联系紧密与否,而不是汽车、住宅和更多的钱。

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好的想法付诸实施,至少是传达给他们的孩子。这些明白灵性的重要性的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灵性是如何萌芽,如何生长的,也往往不知道怎样唤醒孩子的灵性,让孩子的人生与灵性密切连结起来。

即使确信灵性存在而自己也具有某些灵性的父母,一般也在某种程度上不确定怎样才能把灵性传递给孩子,如何做才是传递的最佳方式。“知道”和“做好”成了两码事,一致不起来。

博物教育学推崇生命中灵性的力量,以最好的愿望为出发点,致力于儿童、少年在“感性——诗性——灵性”的生命成长中的理论研究和体验辅助,且有许多课程设计与教法经验,在付诸行动。


选自任见著《学以成人》


学以成人

博物教育学诠讲录

 

任见


 

 

前言

 

 

目录

 

前言

 

序论  人生问题和学术方向

“个性成长”的有效路径

2  博物学和博物教育学

 

第一章  人的知识结构的层级

3  默会性、认知性和逻辑性知识

4  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

5  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险偏好

 

第二章 道家哲学和自然哲学

6  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

7  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

8  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

 

第三章 存在、现象、过程、体验

9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

10  怀特海:教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  人的“身体”的认知使命

11  “具身有形”和“博物无限”

12  自然、认知和优质教育

13  身体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

14  实验证明“认知”的具身性

 

第五章 艺术、审美与“诗性”人格

15  体验、有机、艺术和审美

16  语言、文字和思维的关系

17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a)

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19  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

20  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灵性爆发

21  孩子是成年人的灵性向导

 

第七章  博物教育的物质依托

22  博物馆在博物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23  责无旁贷的“博物教育”重任

24  博物教育中心馆与分馆建设

 

第八章 “具身为重”的体验原则

25  约翰·杜威的美好期望

26  层次性、同构性与博物教育方式

27  国家十一部委的优质教育意见

 

第九章  博物教育的愉悦本质

28  芬兰改革,博物教育:不谋而合

29  博物教育的形式特色

30  表述中的隐喻和文化元素

 

第十章 优质教育中的智慧造就

31  人生方向与个体未来

32  人格魅力潜滋暗长于无形

 

附章  约翰·杜威:教育信条 

 

33  教育、机构、教材、方法……


  

请点击阅读:


任见: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原创】

任见: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a)【原创】


任见:体验、有机、艺术和审美【原创】

任见:实验证明“认知”的具身性【原创】

任见:身体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原创】

任见:自然、认知和优质教育【原创】

任见:“具身有形”和“博物无限”【原创】


任见:怀特海:教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原创】

任见: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原创】

任见: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原创】

任见: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原创】

任见: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原创】


任见: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险偏好【原创】

任见: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原创】

任见:默会性、认知性和逻辑性知识【原创】

任见:博物学和博物教育学【原创】

任见:“个性成长”的有效路径【原创】


任见:龙门奉先寺佛像跟武则天的脸有关系吗?

万千风色,一部唐朝——读十五卷巨著《大唐上阳宫》

面首中的汉堡:任见著《薛怀义传》简介+目录+节选

最坏的翻译: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书是读不尽的,即便读尽也是无用


五大逻辑错误,许多人在常犯常新

喝过了洋墨水,回国却啃得一嘴泥

人是如何一步步变坏的?魔鬼的成果

中药企业进军欧盟为何全军覆没?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传教士的功劳


统治者的愚蠢,远超老百姓的想象

土地可以割,贱民随意杀,此事不可行

腐败滋生,一万个海瑞也无济于事

摆脱愚昧,是消除专制的唯一途径

该着受辱的命,戴上皇冠也逃不掉


任见: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学以成人》节选

任见: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学以成人》节选

中国人待我不薄,我不想揭他们的短,但是……

细看550万在美华人数据  出乎你的想象

任见:存在的情侣,荒诞的歌女——萨特与波伏娃【原创】


任见的部分著作

任见的部分著作

台北张教授手持任见著台湾版《曹操传》

陕西电视记者苏战冰摄于西安鼓楼书店

任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