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十年才理解的艺术教育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前段时间看关于High Tech High那部教育纪录片时(参阅文章《明明知道是摧残生命,为什么我们却欲罢不能》),其中有一个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这不是什么正确方法,这只是我的方法。”
High Tech High的教学非常成功,而这个老师这句话的穿透力在于,即使我的教学非常成功,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正确”方法。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做事的“独特性”!他告诉你,成功其实是不可复制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正确解决方案,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来解决问题,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每个人都需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句话开始讲艺术教育的话题,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就是在鼓励这种创造力,而我花了十年才慢慢领悟到。
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允许自由表达的艺术教育才能实现这个作用。真正的艺术教育可以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自由、自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艺术教育不是去强调技法、不是去追求结果,而是注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收获。源自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融入了大量的艺术教育内容,幼儿园课程设计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参与。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观察每个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表达方式,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随着孩子们的反应,老师需要随时调整课程内容,随着孩子们的问题和兴趣,这个课程可能早都超越了老师的计划。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老师不轻易否定任何一种表达,不把自己局限在一种思维模式和既定计划中,会鼓励和欣赏各种创作,在这种环境下的艺术教育是能够滋养各种各样的创造力的。
几乎在每一个儿童博物馆中都有一个艺术创作的空间,通常在这个空间里,场馆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摆放不同的创作材料,当孩子来到这个空间之后,艺术老师通常只会简单讲讲当天的主题是什么,这些材料可以怎么使用,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发挥了。没有规定动作、没有特定结果,只想让每个孩子独特的思想和表达呈现出来。而习惯了规定动作的家长很多时候面对开放式的艺术活动会感觉无所适从,而当老师给一些示范或指导时,很多家长就会要求孩子和老师做的一模一样,或者要求孩子做的很漂亮,成人眼中的那种漂亮。如果家长没有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不能够给孩子机会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孩子的创造力被磨灭几乎是必然的。
家长需要学会看到孩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收获,而不只是试图去理解最终创作的结果是什么,学会去关注孩子在这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究竟在想什么,企图表达什么。
艺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拥有自信。
当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时候,那种自信就是发自内心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排名,对很多孩子的自信心是有很大冲击的,当只采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很难拥有自信,因为在一种标准下,优秀的就几个,其他都成了陪衬或垫底,在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下,很多孩子是没有自信的,不光是孩子没有自信,家长也会对孩子没信心,所以才会焦虑。当学校能够用很多标准来衡量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波士顿有一所学校,在暑假期间开放艺术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里,提供了近百种艺术教育项目,戏剧、绘画、写作、陶艺、回收材料创作、食品艺术创作、动画、喜剧表演、漫画、新闻速写等等等等,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夏令营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而夏令营结束时,每个孩子的艺术作品都能够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供所有人欣赏。当我看到每个孩子脸上特别自信的表情时,我能感受到真正的艺术教育赋予每个孩子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很难用任何考试分数去衡量,但是这种力量会让孩子有自信和勇气去做很多事情。
现在的学校和我们以前的应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作为家长,当孩子在学校里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呢?在我看来,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去滋养他的特长,让他拥有那股自信和力量,让他能够有勇气面对一切,这一点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在艺术教育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还只是在强压下获得一种技能,艺术教育真正的作用其实没有发挥出来。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从几十年前起就不断研究和实践艺术思维的各种项目。他们想从教育的源头上去解决问题,加大力度去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训练的思维方式重点是知识记忆与反馈,这是一种最基础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机器已经远超过人类,那么更高阶的,超越机器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应该是更复杂、更多元、更开放、更深入的思维,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但是这种思维究竟怎么获得?零点项目提出艺术思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人们在创作艺术或者欣赏艺术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应用这种更高阶的思维方式。
没有经过艺术思维培养的人思维方式是在左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生活的人,因为思维受限,又其实很难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另外,因为思维很肤浅,无法深入思考,也找不到事物和自己的相关性,所以这样的人会需要很多的新鲜和刺激,无论是感官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只有强刺激才能产生反应,否则就是麻木的和无聊的状态。
究竟怎么从左边的思维方式转化成右边的思维方式?零点项目设计了很多教学实践项目,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融入教育活动中来实现。在这些教学实践项目中,艺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科目,而是成为了跨学科学习的媒介,通过艺术来深入思考科学、社会学、历史、文化等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容,通过这种思考,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不再是记忆相关知识,而是构建自己个人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理解艺术在人类发展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理解艺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通过艺术来思考,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提出深刻的问题,构建合理的解释,探索新的观点,学会观察问题的复杂性,建立与自己的联系,同时也能够找到值得不断去探究的问题。刚才提到的这几点都是人类超越机器的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把人类的思维优势培养和发挥出来,被机器取代就是迟早的事。
通过艺术作品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
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还有什么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
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人需要调动的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因为你在通过一张图片构建故事,而这个故事需要合理性,光是通过这幅作品肯定有很多问题理解的不够透彻,想要理解更深入还需要做什么?
你可以寻找很多艺术作品来锻炼自己的逻辑分析,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用一些艺术作品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让孩子调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活动几乎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你只需要去搜索出一些很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就可以。
可以通过一些有很多人物的艺术作品来分析不同人物的观点,思考不同的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什么,相信什么,关心什么。让自己站在某一个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什么想法,认为应该怎样,有什么样的问题。
进行这种观点分析,让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能够跳出自己的角度,思维才能够更加开放和多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鼓励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那么,通过很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让孩子的思考不再局限在周围的人和事,而是从社会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毕竟孩子未来的生活空间会很开阔,很多孩子都会和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合作和交流。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去做这样的锻炼。
第三个方法是通过艺术作品提问和探究。
很多艺术作品很难理解,其实很难理解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拓展自己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有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启发自己的思考。你了解关于这个作品的什么事情?你有什么问题或困惑?这个作品让你想探究什么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12个关于这个作品的问题,之后再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来探讨。最后再想想看你对这个作品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每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你的理解和标准答案写的不一样都是错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其实不用思考。而真正的艺术,魅力在于每个人对一个东西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这个理解是基于每个人的个人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文化背景等等,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维不断拓展去理解一些事物。
做为已经被统一了中心思想的一代父母,一个很难的功课就是自己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去整理自己的想法,不依赖外界所谓权威的评判去做思考,从逻辑上去分析自己想法的合理性,而不是和所谓的正确答案去比照,只有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的思考能力才有可能能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会深刻,而我们的判断力才会更强。当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之后,才有可能去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和探究事物。
用一副艺术作品来讲故事,如果这个作品是故事的开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这是一个故事的中间,那么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这个作品是一个故事的结尾,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在做这样的思考时需要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讲故事来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以及意义。
你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和孩子一起讲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去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作品一起去编故事,这个过程让孩子看展览不再是肤浅地浏览,而是针对一些感兴趣的作品能够深入思考和表达。
艺术思维的核心是通过艺术来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将艺术融入各个学科领域的认知和学习,这个能够打通的功夫其实不容易,因为我们本身的学习过程不是跨学科的,是割裂的,我们自己想要掌握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就需要重新学习。
总结起来,关于艺术教育,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艺术不是一门学科、不是一项技能、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或是一种格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让每一个人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因此,艺术能够让人拥有自信和力量,让人有勇气去面对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艺术鼓励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很复杂、很深入、很多元、很开放,是人类思维的高阶形式,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过程中,利用艺术来培养孩子高阶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是这种思维让孩子不同于机器,能够在未来世界生存。
未来人才父母必修课 —《文化自信的养成方法》11月23日晚上9:30开讲,带给你世界各地儿童博物馆文化教育项目案例,通过和孩子一起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反思中国文化,进而了解家庭在文化传承中需要发挥的作用,让孩子拥有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去理解、欣赏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报名此系列讲座。
相关阅读
长期征稿活动
父母训公众号现面向广大粉丝开展长期征稿活动,来到这里,分享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与感悟,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cmrc@cmrcchina.org (获取更多投稿信息 ,可点击此处)
【声明】文章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父母训 ╖是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先行者为父母搭建的学习平台,帮助您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学会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成长,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重构自我思维框架重置孩子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