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道法热点:科技创新综合
热点推荐
“两弹一星精神”由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9月18日的讲话中提出。“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另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
关于中国航天与两弹一星精神,我们在作文中可以有哪些运用呢?
民族复兴 中华崛起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科研工作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产物。这支队伍,承担着重任,也承受着艰苦——背井离乡,风餐露宿;也面临着困难——美国的核讹诈,苏联的临时撕毁协议……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茫茫戈壁留下寂寞而坚定的身影,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胜利。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些名字,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宝藏。
人物素材:程开甲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了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空投 平洞 竖井
朔风 野地 黄沙
戈壁寒暑成大器
于无声处起惊雷
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
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联
黄沙百战穿金甲
甲光向日金鳞开
星空无穷 创新无限
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广播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6个卫星系列,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运行,将为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而嫦娥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等探测登陆月球,推动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深空探测稳步推进。数个卫星系列“各司其职”,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进。
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创新,才是前进之根本,才是站立之自信。
经典素材:“嫦娥四号”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来了首个“地球行者”。
嫦娥四号工程耗时近4年,所有关键技术均为我国自主研发。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一大批老专家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恪尽职守、加班加点、默默奉献,抛开个人名利,但求科技报国。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说,嫦娥四号着陆并探索的这个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通过此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用事实说话,再次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创新能力。
青年力量 精神传承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
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上,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逐梦宇宙,建立了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和系统工程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和文化。
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不断维系与传承的历史。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在航天战线上,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也有自己的故事。但无论年幼年长,无论性别地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航天人”。
时事素材:“疫情中的航天青年”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及院属各单位青年职工迅速行动,投身科学防护疫情和积极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中。90后航天青年挺身而出,请战参战,冲锋在前。
疫情爆发初期,院里便有许多90后青年职工主动请战,组成突击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复工复产。为减少人员出勤频次、降低风险,突击队将倒班方式调整为24小时轮换制,队员们每天在三个厂房试验区进行巡检、记录,确保气候试验设备24小时不停机,试验任务一刻不停歇,生产设备全速正常运转,圆满保障了各项试验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青年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贯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顾方舟:一丸济世德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颁奖词】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孙家栋
孙家栋,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南仁东
天眼之父, 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堪称楷模,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潘建伟
量子技术科学领域开拓者,牵头研制成功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构建了首个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使我国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 聪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载人深潜事业的代表人物,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北斗之光:让中国智慧惠及全球(节选)
来源:新华时评 作者:李国利、张汨汨
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这是面对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卫星导航技术,北斗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2年多,18箭,30颗星,北斗高密度发射组网连战连捷,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中国速度”。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系统,首次实现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差分增强三种服务融为一体,北斗对全球用户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
这是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北斗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同为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与其他系统必然存在竞争,但绝不是“战争”。相比只有一套系统,多种系统的兼容共存提高了导航可靠性和精确度。中国北斗的加入,更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卫星导航数据多了一种选择,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互联互通。
风云激荡的世界,发展鸿沟难弥,经济危机频现,人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然而,人类追求和平、创造幸福的梦想不会改变,各国携手共谋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放的北斗,亦将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与世界携手共赢。
目前,北斗已向上百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更稳定、更精确、更开放的中国北斗,将为企盼共同发展、企盼科技改善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
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以智慧和汗水浇灌,持共赢共享的胸怀,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充满希望。
让中国分享惠及全球,让中国智慧拥抱世界。中国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北斗”将成为“世界北斗”(节选)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周南
“高大上”的北斗卫星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正在赋能各个行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航”。据了解,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预报等领域。比如,搭载了北斗终端的无人驾驶插秧机,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1个人7天才能完成的插秧劳作为,让农业劳作省时省力;在疫情期间,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以达到5000平方米。而从共享单车定位、燃气泄露监测,到“地沟油”的全程监管、智慧养老的救助警报,北斗系统也正在加速走进日常生活,在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据统计,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
“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这是北斗人的自信,更昭示着北斗发展的广阔前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上我们的北斗,今年我们的全球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们的北斗都会向你提供满意的服务。今天,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中国的北斗”也将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为全球用户绘就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北斗之光照亮自主创新征程(节选)
作者:解放军报评论员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中国北斗系统的成功实践表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自主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时不我待,我们要有志气、锐气和豪气,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是北斗系统始终秉持和践行的发展理念。北斗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减灾救灾等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今年在疫情防控斗争、珠峰高程测量中,北斗系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北斗系统正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2035年,我们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让世界分享中国北斗的发展成果。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追天揽月、牧星苍穹,一直是中国航天人不懈的追求。今年是北斗系统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航天事业发展极其重要的一年。汇聚创新创造的中国力量,我们必定能标注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高度,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
中国科技发展要走“北斗式”自主创新之路(节选)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于紫月
国之重器,唯有核心在握,方能把国之命脉紧紧掌控在自己手里。自主创新在“北斗精神”中居于首位,北斗系统全面实施自主可控原则,卫星单机产品及元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堪称我国自主创新的典范。
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科技发展只有走“北斗式”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北斗系统的背后不仅有卫星研制单位,还有运载火箭、科学仪器、地基服务、功能开发等数百家机构、企业,数万科技工作者,为北斗升空、应用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在高铁、5G、超级计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无不阐述着跨学科、跨领域组织协同,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统筹联动的重要性。
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发扬攻坚克难精神。自主创新必定困难重重。北斗一号历经多年筹划钻研,开创双星有源定位体制,打破我国对国外导航定位技术的被动依赖局面;北斗二号攻克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北斗三号在星间链路、卫星寿命等技术创新上大放异彩,历经11年完成星座部署,实现全球组网覆盖。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北斗人”用行动诠释了不断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涵。
走自主创新之路,更需要勇攀高峰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永攀科技高峰。北斗系统是全球首个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系统,突破了混合导航星座设计、高稳定性信号播发通道、有源和无源定位一体化、星载原子钟高精度高稳定热控等众多关键技术,首次实现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差分增强三种服务融为一体。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离不开“北斗人”勇攀高峰的信心和矢志创新的勇气。
平均31岁,奋斗26年!
北斗: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在你心中
谁是中国最璀璨的巨星?
谁是中国最顶级的天团?
6月23日9时43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喷薄着烈焰拔地而起!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北斗第55颗
也是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
发射成功!
55颗北斗卫星环绕琼宇
正式宣告中国第一“ 巨星天团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太阳能翼成功打开的瞬间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颗北斗“出道”的背后,还有一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他们的队伍庞大,人数竟有30万人之多。在过去26年的时间里,他们把一颗颗北斗卫星打上天。
“北斗”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才只有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
整整奋斗了26年,今天,当我们骄傲地指向天际,大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北斗星辰!”时;当我们享受着北斗导航系统,为我们打网约车、点外卖、开车导航、借还共享单车提供众多便利时;当我们在享受和平,享受着北斗为我们的国防带来的安全时,我们必须向他们说一声:谢 谢!
从几十人的项目小组,到如今30万人的团队;从最初北斗一号的两颗、三颗、四颗卫星,到北斗三号覆盖全球计划;从当年被欧美技术封锁,到今天100%实现国产化!“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26年过去,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经渐生华发,今天,80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
这些年轻的北斗人说:“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但是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我们把青春献给北斗,这一生都做北斗人!”
今天,5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已经超越31颗卫星的美国GPS,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当我们每个人在手机里看到北斗、听到北斗、用到北斗的时候,请大家记住这支年轻的“北斗天团”。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习近平不仅在2014年、2016年、2018年三届两院院士大会上“点赞”北斗导航,还先后两次在新年贺词中介绍北斗导航的进展。从2019年贺词中“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到2020年贺词中“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再到今年7月31日建成开通,北斗系统“瓜熟蒂落”。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国之大器,利国惠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修建,是北斗为复杂地形地貌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今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再登珠穆朗玛峰峰顶,同样以北斗数据为主。北斗的创新应用还体现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2035年前,北斗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航天人的“造梦”接力
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夕,孙家栋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信心。他们很快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工作负责人,后来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建设任务,以及北斗三号立项和论证。孙家栋院士还是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7月31日,91岁的孙家栋院士坐着轮椅来到人民大会堂。这是一年之后他和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的再次见面。去年9月,孙家栋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2015年,杨长风接替孙家栋院士担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继续为航天梦奋斗。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
为何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什么是新时代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就是新时代北斗精神。
为什么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一精神的每一层面都饱含时代意义。
自主创新
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研制团队首创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总书记多次谆谆告诫:“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开放融合
北斗系统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就在三天前,习近平在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时说,十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开放交流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
万众一心
习近平指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2014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追求卓越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是北斗系统的发展理念。北斗三号卫星采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使卫星的设计寿命达到12年,达到国际导航卫星的先进水平。2018年5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灿烂星空,北斗闪耀。中国“星网”,导航全球。
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铸就闪亮的精神坐标。
往期资料分享
暑假预习:七上道法知识提纲
暑假预习:八上道法知识提纲暑假预习:九年级道德与法治高频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精选 中考道法:《抗击疫情专题》新题练习 2020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2020全国“两会”
来源网络 侵权删除 微信:18205613175
我要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