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打投资11

唐朝 唐书房 2022-10-16

上一篇《散打投资10》,是书房里耗时最多的一篇文章,意图搞一次价投思想面对科技成长股的复盘和拷问,自认价值至少不低于《雅戈尔诞生记》。差不多耗费了两天时间,不仅将散落在《腾讯传》各板块重要事件摘录重排成编年体;翻阅了腾讯2004至今的年报,找出每年因股权激励或回购而变化的股本总额及当年现金分红金额;查询了当年的股价波动区间以及当时美元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变化。


很可惜,虽然留言的有约300位,且至少有100多条留言很用心,但总体来说,文章不合大部分读者口味。阅读量偏低,推送五天内,阅读量不足九千(关注人数三万二),打赏率更低,安卓50+苹果20多,合计打赏人数70余人,不足阅读人数的1%。钱包是最诚实的表达,低阅读量和低打赏率,是读者给文章的真实评价


后台的留言和信息,更多的是问,老唐你抄这么多资料,拾人牙慧,完全没有观点,是几个意思?你究竟怎么看腾讯,你给它估值多少,现在能不能买?老唐,你都扯了四五篇了,还没写打算持有腾讯到何时?……诸如此类的问题,搞的老唐灰溜溜的,无趣的很。那股憋着码字的劲头,犹如胀鼓鼓的气球突然遇针尖,噗嗤一声泄掉了,连登录后台看留言都需要鼓鼓劲儿才敢去。作为心理调节,狠狠地看了几天闲书,密集登录雪球吹水扯淡几天,这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昨天,杨天南兄到成都,很荣幸首日仅接见老唐一人。畅聊了五个多小时,很过瘾,也很提神。天南兄管着数目庞大的基金,在研究公司、做投资决策之余,兼着某211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十余年如一日的写着杂志专栏,忙里偷闲的约束自己每天翻译不少于3000字的投资经典,还能安排出时间做空中飞人,搞投资者教育……实在为天南兄的自律精神、事业心以及庞大的未来规划所震动。反省自己,唉,不提也罢。


很有趣,期间老唐提问一个问题:日常为何很少见天南兄提及具体的公司分析呢?天南兄的回答,让老唐醍醐灌顶,顺带也释怀前面提到的低阅读量和低打赏率。


天南兄说(大意):


世间很多人并没有想明白,自己究竟是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人”,还是想做一个“投资成功的人”。


虽然仅仅是文字排列不同,实际却是云泥之别。


前者是一种稀缺资源。股市里公认的情况是”七亏二平一赚”。在赚钱的人里面,再按照是否跑赢大市、是否取得绝对收益和是否解决财务问题三大标准筛下来,一定是万里挑一。


绝大部分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必将不会是成功的投资人,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而投资成功则简单的多,只要遇到并信任经过历史验证的成功投资人,就投资成功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分享具体的企业分析及分析技能,是意图教人成为成功的投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随便一问,你免费一说;他无所谓,你也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换来无所谓的结果,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们时间越来越宝贵,不想浪费在无所谓的人身上,去换取一个无所谓的结果。所以,分享限于理念和实盘。展示理念以吸引三观吻合的投资人,展示实盘让时间作证(备注:天南兄的杂志专栏实盘,在市场过去十年没有上涨的情况下增值七倍)。


这个分法,醍醐灌顶。想着今日泡在书房里的人,少说有90%注定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投资人,注定不可能慎重严肃地学习企业分析——这件劳神费力,且不能马上见成效,甚至不能保证一定有成效的事儿——那么,不到三成的阅读量和不到1%的打赏率,可不就是天然的、必然的结果咩?这么一想,舒服多了。


心头舒展了,也就有了码字的劲儿。今早7点多就起床,码。但敬请原谅老唐要偷懒了,跳过原计划的三到四篇复盘和思考,直接谈谈所谓干货:买入决策依据及对腾讯未来的看法。给本系列匆匆收个尾,算有始有终吧。


老唐是科技小白,基本纯白。电脑和网络虽然接触颇早,但仅限于浏览新闻和码字看股票。QQ号早有注册,却也仅限于邻居群里聊天用。甚至在那场闻名于世的3Q大战中,老唐支持周鸿祎,抵制小马哥,于2010年11月4日,老唐发过一篇博文,题目叫《抵制日》,旗帜鲜明地宣布停用了QQ


对科技股投资,一直恐惧于未来不可知,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因对其抱有高市盈率偏见,将其简单的归入概念股行列,视而不见。


再接触腾讯,只能从去年9月开通唐书房这个公众号算起。原本,因老唐不仅擅长扯淡,而且时间充裕,所以有好些个平台开出各种条件邀请老唐前去坐台鬼扯,但老唐这种懒人,扯淡纯属有感而发,发了便发了,但若是要拷贝重发一次,那是完全做不到的,给钱也做不到。所以,一一谢绝了,过去五年间,始终只保有雪球一个扯淡基地。 但是,可是,但可是,由于……

唐书房就诞生了——想想书房诞生所催生的腾讯海康等股票的投资收益,现在还有点儿小感激雪球这个收费问答政策,若非它的推动,可能账户上要少一大块


书房诞生后,老唐有意识地减少去雪球零碎扯淡,转而在书房码大块文章。期间就有六七位读者,经常性的给出大额打赏。正好,年初老唐的新书《手2》发售,就想分别送这几位朋友一套手1+手2的签名套装,聊表谢意。结果一个小细节触发了我对腾讯的好奇心。


到书房后台找出多次大额打赏的朋友@黄济强,给他发信息,不行,公众号号主无权主动给读者发信息;找到黄济强以前给我发的信息做回复,不行,信息超过48(还是72?记不清楚了)小时没回复的,就无权再回复……!!!咦,我居然还没有办法联系上他,只能坐等他下次发信息给我


最后,我还真等到了黄济强及其他几位朋友的再次发言,讨要到收货地址。当然,后来发现还是自己笨,是有另一条路的:去留言区翻出他们的留言,无论多久以前的留言,都可以回复。不上墙,也可以当做私密通知。这是后话不表。


发现这家搞即时通讯的企业,居然这么在乎普通用户的私密和不被打扰,这让我产生了解它的想法。翻看财报的同时,正巧知道吴晓波有本《腾讯传》出版,赶紧买本来看看。一看之下就喜欢上了腾讯,然后就在197.3港币的位置买入了约2%的仓位——见《1月小结》——好超值的一本书,把这辈子花的买书钱都捡回来了,哈哈,感谢吴晓波,更感谢黄济强


当时喜欢腾讯的主要原因是看着微信一统江湖,霸占或即将霸占所有智能手机的屏幕。而且这东西使用超级简单,连最out的老头老太也是一学就会,眼见着就要替代电话号码成为人们的主通讯录了。


智能手机这东西,和电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几乎整天伴随我们左右。电脑是需要才“去”使用的工具,而智能手机则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如同近视眼镜)。仅从日使用时间的角度考虑,智能手机带来的市场空间,应该远大于pc。如果考虑到手机随时在手,除了替代pc常见功能之外,还可能成为识别、交易、支付、记录等工具,智能手机带来的市场很可能是pc数十倍乃至更多。


而2017年初的腾讯,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了手机第一入口,人们在微信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同时,微信还推出了线上和线下的连接器:小程序。仔细思考了所有能替代屏幕的人机交流模式,不认为手机屏幕短期内有完全消失的可能。因此,可以认定腾讯未来几年的业绩仍然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简单看了财报:2016年三季度306亿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2%,环比二季度增加净利润106亿,意味着基本可以推断,全年净利润会在400亿以上(年报实际数据411亿)。以历史和近期趋势看,2017年几乎确定会有增长,只是高低不知。假设按照20%考虑,2017年净利润有约500亿。当时股价197港币,市值约1.87万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6万亿。以静态市盈率计算不高于40倍,以2017年预估业绩考虑,也就30倍左右(2017年实际净利润预计会超过650亿)。


按照老唐的市盈率估值三大前提:①利润含金量十足;②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③未来盈利一定比现在好。再加上《散打投资8》里谈过的“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理念,此处就是合理价格区间。最坏情况就是丧失大半年时间,待市场主流开始按照2017年业绩估值时,基本可确保不亏损——说破了,是不是一点儿也高大上?简单的令人鄙视!老唐长期伪装的光辉形象,瞬间就崩塌了,呜呜……


很可惜,一者由于研究的还很简单,二者因股价基本上处于历史高位,三者也因为没什么现金在手,手中持股全部处于较低估值范围。所以,当时只买了2%仓位,计划一边继续学习,一边等待下跌加仓的机会。


后来,伴随对财报阅读的理解,伴随着全年经营形势的逐步明朗,又分别在6月中旬和7月初加仓两次(都实时在唐书房推送过),加仓位置在260~270港币之间,约总市值2.1万亿人民币的位置,折合2017年市盈率30倍左右。连加带涨,目前腾讯占约9%仓位。


当然,做出决定不仅仅是考虑合理的市盈率范围,更重要的是考虑确定性。长期以来,在我眼中,腾讯都是科技股。科技股一贯令人担心的问题是未来不确定性强,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从哪里杀出来,被颠覆的可能性较大。一旦被颠覆,价值可能归零


这个问题,当时我的思考是:首先,QQ占领PC,微信占领手机,这两个东西目前暂时看不见对手。智能手机普及后的深化挖掘刚刚开始,手机能够帮人们做的事情,不是已经太多,而是还有很多,因此,仅现有的手机用户,足以支撑腾讯快速发展一段时间;


其次,腾讯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做产品的思路,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连接一切的平台,给创新者提供平台,提供接口也提供流量,这意味着默认的创新越来越依赖腾讯的平台。它的重心不再是科技,而是平台,是社交关系网络平台,是开放的,足以连接一切的平台,是用的越多就被越多人用的平台。


再次,腾讯的内部赛马机制;年投入超过百亿的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118亿人民币,2017年上半年研发投入78.4亿),有钱就很容易把潜在的创新者收于麾下,有钱才能给潜在创新者以创新环境和创新机遇;加上腾讯一贯擅长的关注热点,擅长于跟随微创(chao)新(xi)的风格,决定了腾讯或可能是行业内最快创新者,或可能依赖跟随创新及强大资本和流量优势后发先至。


另外,腾讯目前有变身pe平台的趋势,不仅自己做,也大量投资互联网科技行业有潜力的人和公司。借助自己的资金和流量优势,更大范围让潜在颠覆者跳入自己的碗中。总体来看,这个方向走的很不错(例如2017年上半年提供投资收益50多亿元),可以期待未来继续不错下去。


最后,以马化腾为首的团队,心思不侧重于资本运作(这一点和另一匹马完全不同),是一个高度关注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的团队。一个千亿级别的富家翁,能够仅就旗下那么多产品中的某一个具体产品,“在一年半时间里,和他的团队来往邮件1300多封”(《腾讯传》218页),足以证明企业创始人本人是真正的对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小马哥一贯坚持的“小步快跑、试错迭代”风格,可以预计,腾讯的企业文化很难犯大错误


目前,上述观点没有变。依然看好腾讯的高增长以及高增长推动下的市值增长。具体增长能有多高,没有能力判定,但基本可以确定未来“一定”比今天更好,所以,会继续持有,且还会找机会继续买入。


最后,增加一点篇幅,简单交代一下上篇所提问题的老唐答。


如果老唐有机会跟着MIH大神在2001年入股,最大的可能是在中移动撕破脸的时候,被甩下马,不确定性太强。如果那次好运没有被甩下来,2008年50~80倍市盈率之间,几乎铁定下马。答案是,也赚不到几个钱。


如果仅谈二级市场买入的话,2008年之前,老唐不会买入。原因很简单,《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里分享过:不买上市未满五年的企业。


2008年20倍市盈率以内,很可能会买入,且在3Q大战时会遭遇一次不知结果的考验。因为那次战争实际上危险无比,小马哥的“艰难决定”再慢一两天,腾讯赖以存在的社交关系基石很可能崩塌。从2008至今,除3Q大战之外的其他波动,似乎对现在的我不会造成啥巨大影响。


这里,要说到MIH大神的两大优势了:其一是和企业经营者的深度接触,能够在某些时候因为信任人而度过某些危机,例如中移动撕破脸的那次;其二是流动性劣势优势。这句组合很别扭,对的,是因为“流动性劣势”而带来的优势。


简单点说,MIH是腾讯第一大股东,持股量巨大,他很难依据短时的高估或短期不利因素来操作。例如,2008年腾讯市盈率高达七八十倍的时候,你我若是有个几百万在里面,念头一动,撒丫子就跑光了。而第一大股东若要抛出,考虑到接盘资金量和大股东抛售带来的信心打击,可能实际成交均价可能连40倍市盈率也不到,所以,短时高估反而不易形成诱惑。这就是流动性劣势优势。


由此,想到巴神的一段话:


如果有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拥有一个农场并恰好与我的农场相邻,每一天他都提出一个报价,或是想买入我们的农场,或是想卖出他自己的农场,价格则随着他的心情好坏而忽上忽下。那么我除了利用他的疯狂还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他的报价低得可笑,而我又有些闲钱,我就会买入他的农场。如果他的报价高得离谱,我要么把自己的农场卖给他,要么不予理会继续去种自己的地就是了。


然而,股票投资者经常会被周边那些因为冲动而导致不理性行为的投资者所影响,最终让自己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缺乏理性。由于我们周边有太多预测市场、经济、利率和股价走势的噪音,一些投资者就认为应该听听这些专家的建议。更加糟糕的是——某些投资者认为应该根据他们的建议而采取行动。


那些拥有一片农场或者一座房产的业主本可以安静地持有它们数十年,但一旦他们让自己置身于源源不断的报价声流中以及当耳边不时传来评论员们含蓄的声音:“别光坐着,你得做点什么”时,他们就会变得头脑发热。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证券的流动性已从一项优势转变成了一个诅咒。


归根到底,价值投资的秘籍只有一句话:仔细想,如果这不是家上市公司,这个价格你会不会买。Over。


祝书房的朋友们都能够投资成功,或者成为成功的投资人。本系列结束。

苹果用户专用

腾讯系列相关文章

散打投资5

散打投资6

散打投资7

散打投资8

散打投资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