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之土壤环境分会场

AG期刊 AG应用地球化学 2022-06-18



AG期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之分会场二:

土壤环境

上海崇明,2020.10.31-11.01

 

召集人:陈威、林道辉、杨坤

共同主持人与特邀嘉宾:陈宝梁、季荣、谷成、曹心德

秘书:王梓萌

 

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崇明岛隆重召开。本次盛会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承办,共设“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环境分析”、“毒理与健康”及“环境纳米技术”六大分会场。其中,第二分会场“土壤环境”由南开大学陈威教授、浙江大学林道辉教授、杨坤教授共同召集。会议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现场23位青年学者与166位线上参与者共聚一堂。分会讨论激烈,气氛融洽。

10月31日下午,陈威教授和陈宝梁教授主持了分会第一阶段报告,并介绍了分会的组织情况和总体日程安排。“土壤环境”分会场结合“微观机制”、“环境过程”和“土壤修复”三个议题,共安排了13个学术报告,借此从“新认识”、“新方法”和“新技术”三个角度开展学术交流和探讨。

浙江大学杨坤教授详细描述了基于横切面透射电镜技术解析纳米零价铁(nZVI)的微观空间分布,揭示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还原能力强的主要机制。浙江大学褚驰恒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组在基于超快脉冲激光技术揭示土壤环境自由基超高分辨率时空分布方面的研究结果,为研究土壤环境自由基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复旦大学王梓萌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溶解态三价锰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南开大学姜传佳副教授以铁氧化物为例,描述介绍了纳米矿物环境应用效应中的“晶面效应”。
茶歇过后,浙江大学林道辉教授和南京大学季荣教授主持了报告。山东大学姜威教授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基于微模型方法研究胶体孔隙沉淀过程的研究结果,从ICP硅板模型逐步发展到PDMS和光敏树脂3D打印微模型,为土壤中迁移扩散过程的原位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深圳大学李菊英副教授介绍了利用14C同位素技术研究药物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为可视化阐明新型污染物的土壤-植物迁移转化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浙江理工大学李灵香玉副教授从纳米材料的土壤环境归趋及效应出发,介绍了课题组建立的连续提取法明确土壤等复杂基质中纳米银形态分布与含量的分析新方法,探讨了对纳米材料土壤环境风险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南京大学瞿晓磊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基于双水相体系的污染物分配行为预测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有机污染物土-水分配行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杰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污染场地VOCs的自然衰减和蒸气入侵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解析了VOCs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VOCs进入建筑过程的复杂行为。

休息过后,浙江大学杨坤教授和南京大学谷成教授主持了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轶斐教授介绍了双金属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土壤中PAH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方法对土壤中以PAHs为代表的POPs类污染物具有较好的降解效率,为POPs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武军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生物质固废污染控制与清洁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解析了热解过程中污染物转化机制,开发了热解产物性质调控的方法,实现了功能化生物炭的大规模制备。北京师范大学孙可教授从生物质炭的土壤修复应用效应方面,介绍了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阐明了生物质炭对土壤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ThermoFisher车金水博士介绍了该公司在快速、准确筛查环境中污染物方面的相关仪器信息,为土壤污染的高效分析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11月1日上午,前日参会的全体青年学者济济一堂,三位召集人共同主持了自由交流环节。南京大学瞿晓磊教授汇总制作了土壤环境分会青年学者代表工作的PPT。参会学者围绕前一天的相关报告,紧扣土壤环境的“微观机制”、“环境过程”和“土壤修复”三个议题,逐个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交流过程气氛融洽,碰撞出了新的合作火花。


在中午的大会闭幕式上,浙江大学林道辉教授代表土壤环境分会的青年学者们,向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做了分会总结汇报。林道辉教授逐一展示了参会青年学者们的代表工作,积极向参会专家介绍土壤环境化学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参会青年学者一致认为发展土壤污染与修复化学是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需求。


本期撰稿人:

李灵香玉

浙江理工大学

化学系副教授

李灵香玉,2013年7月博士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分别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12至今为浙江理工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分析、过程和风险研究。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批中国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项。任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期刊副主编。


本期排版志愿者:

朱晓婧

复旦大学博士后

朱晓婧,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王梓萌教授课题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结合态残留组分(NER)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

推荐阅读




 • End • 

AG期刊公众号投稿方式

稿件(word文档)以邮件形式发送给邮箱

(applgeochem@outlook.com)

终稿会向投稿人确认信息无误后再发布


投稿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论文推送,学术活动,社群动态,招聘信息


推荐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主办的国际环境水文地质论坛

Open Call: Emerging Investigator Series

【AG期刊】编辑部招募志愿者啦!

AG精选|澳大利亚东南部河流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径流量(C-Q)的关系:无机离子和营养物的来源与通量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的前世今生

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AG精选     ▏中法合作团队利用锡(Sn)同位素揭示其在岩浆侵入煤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隆重介绍Applied Geochemistry期刊的华人编辑

SSCI期刊Sustainability专刊征稿:发展与转型中的人地关系

复旦环境系王梓萌与高分子系潘翔城课题组联合招聘博士后

应用地球化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多孔介质科学与工程新进展:第12届InterPore年会

复旦大学环境系王梓萌教授出任Applied Geochemistry期刊共同主编

/关注AG期刊

/获取更多信息

记得点击右下方的“在看”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