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加2020中国NASH大会!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肥胖率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在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3亿人,减肥瘦身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似乎永远都不会胖。当你精心计算每日摄入热量时,他们在吃炸鸡;当你努力运动燃烧卡路里时,他们在睡懒觉;当你在犹豫要不要喝奶茶吃蛋糕时,他们却全然不在意这些。但到了称体重的时候,随心所欲的他们体重毫无增长,而努力减肥的你,肚子上的肉似乎又多了一些。人比人气死人,瘦子永远无法与胖子感同身受。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瘦子”们能够如此为所欲为?近日,澳大利亚科学院(AAS)以及瑞士Nestle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瘦子(低BMI指数)和正常体重的人群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并发现一系列与“瘦子”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突变最为普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LK可以通过交感神经影响脂肪组织脂解来控制能量消耗,其突变会抵抗体重增加,保持苗条状态。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m2)在当今社会,诸多诱惑使得我们在肥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既是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疾病,肥胖患者不仅仅表现为生活的不便和运动能力的下降,还更容易患上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有研究表明肥胖者更容易患上癌症。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大型研究都致力于找寻使人发胖的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去研究那些“使人不容易发胖”的奥秘。对此,本研究的主要领导者Josef M. Penninger教授说道:“所有人都在研究肥胖及其遗传学特征。我们打算反其道而行之,研究怎么使人变瘦。”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爱沙尼亚生物库(EGCUT)的基因组数据,对BMI最低的6%的人群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同时以BMI排名在30%-50%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GWAS结果发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是候选“瘦子”基因,即让人不发胖的基因。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ALK基因具有的两个SNP——s568057364和rs202021741,且两个SNP位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之前的研究表明,ALK基因在各种癌症中经常发生突变,因此,它也被认为是致癌基因。但ALK在癌症之外的作用还不清楚。这一新发现表明,该基因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瘦基因”参与了体重增加的抵抗。对此,研究小组通过遗传学实验和功能研究证实:在果蝇模型中,基因沉默(RNAi)介导ALK的表达下调导致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在小鼠模型中,ALK基因的敲除导致小鼠对由饮食和瘦素突变引起的肥胖具有明显的抵抗力。这些现象表明,AKL突变可以增强机体的分解代谢能力,从而有效抵抗体重增加。除此之外,考虑到ALK在下丘脑中高表达,并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因此,研究小组重点分析了ALK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ALK在下丘脑神经元中的表达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脂肪组织脂解来控制能量消耗。总而言之,此项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是使人不发胖的候选“瘦子”基因,其突变可以提高机体对肥胖的抵抗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人员表示针对该基因的疗法可能成为人类对抗肥胖的有力武器。该研究领导者Josef M. Penninger教授表示: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可以关闭ALK并减少ALK功能,看看我们是否真的保持苗条,这是很现实的,ALK抑制剂已经用于癌症治疗,我们将来也会尝试将类似的方法用于治疗肥胖上。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34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