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生物医药三十年:从荒村走向药谷

药时代团队子系良 药时代 2024-04-20

何以缔造传奇

30年前,当中关村灯火通明之时,张江还是一片樵村渔浦。药谷的诞生不是理所当然,需要历史的机遇、时代的助推,更重要的是无数人心力的凝结。

1983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欲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为应对局势,中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863”计划。在“863”计划中,生物技术位居首位。

“863”计划的推进需要大批高新技术人才支援,而当时科研机构与大学最富集的中关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急先锋。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众多人才投身于下海浪潮,造就了我国第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因此中关村也汇聚了中国最早一批医药产业人才。

80年代初的中关村

图片来源:新华社

时至今日,中国生物医药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被戏称“草比人高、狗比人多”的荒野中窜出了高楼大厦,铺就了18条以古今中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培育出生物医药年产值超600亿元的“张江药谷”。

短短三十载,上海是如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皆无的荒野中缔造传奇?

张江的“豪赌”

1995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陪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浦东。基辛格在刚刚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东方明珠上俯视上海时,冒出一句:“你们浦东最宝贵的不是摩天大楼,不是高科技工厂。”赵启正赶忙追问道:“那什么最宝贵?”基辛格望向塔吊林立的黄浦江东岸回答道:“是你们的信用!”

基辛格所称的“信用”,是浦东建设的基石。浦东的重要外资企业、张江药谷的奠基者之一——罗氏制药,能够成功入驻张江,与一个承诺密不可分。

赵启正与基辛格会面

图片来源:伴公汀
时间退回到1993年,当时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赵启正始终希望能够在上海浦东打造一个医药产业集群,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愿景,就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羊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正有意向落地上海的罗氏制药,是当时全球第三大药企,它的落地极有可能鼓励其他外资药企和配套周边产业发展。

将罗氏制药引入浦东,乃至落地张江的重担交给了刚刚接任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即张江集团的前身)总经理一职不久的吴承璘肩上。1993年9月,吴承璘正面对的是一个极其棘手的局面:当时的张江仍是一片农田,水、电、通讯一无所有,而且就在2个月前,张江公司由于前期开发铺设面过大导致资金断裂,此前的1亿元启动资金已经消耗殆尽,存量资金最多只能维持公司两个月运转,连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张江旧景

图片来源:伴公汀

情急之下吴承璘向市政府发去急信,在多方协调助力下,张江公司以2平方公里待开发土地作为质押,换取了2亿元资金解决燃眉之急,张江开发工程再次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在刚刚建成的办公室中,吴承璘见到了威廉·凯乐。威廉·凯乐是罗氏制药(香港)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受瑞士总部派遣,前来考察罗氏在上海建厂的可能性。张江远不是彼时罗氏建厂的首选,在浦西的几个可能地址考察一轮后,威廉·凯乐才越过黄浦江底下的老跨江隧道,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浦东张江。当吴承璘带着疲惫的威廉·凯乐在张江的乡路上行走,指向面前那一大片农田时,威廉·凯乐表现得非常困惑不解。

当望向农田时,威廉·凯乐难以想象这里将会成为罗氏制药的新园区。他恐怕也难以想到,自己将成为见证这片乡野“平地起高楼”的第一亲历人,并与脚下这片土地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当然,在场的张江公司员工们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老外将会获得“白玉兰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对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做出的贡献,并成为全世界第二位拥有上海市政府签发的“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在张江的田间地头,吴承璘不但向威廉·凯乐承诺一定会在半年内落实建厂地块的水电等基础设施,还向威廉·凯乐描绘了一张极具诱惑力的张江未来蓝图:“杨浦大桥已经建成,内环线也已开工,浦东机场列上建设日程,区位交通以后不会再是问题;后面我们还要修高尔夫球场、修地铁线、修公寓、修……”

威廉·凯乐在多年之后仍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曾感慨:“吴先生热情地告诉我,这里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规划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在当时要理解并接受它,着实需要一番丰富的想象力”。

尽管在上海市政府的热情推荐,以及曾与罗氏有过合作关系的中国药企伙伴的撮合之下,威廉·凯乐对张江的未来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信心,但罗氏制药的副董事长来到张江后,依然对如此荒凉的场景深感担忧。他严肃地问威廉·凯乐:“你真认为这里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谨慎的罗氏最终选定在张江建厂,但也仅签署了意向书,只有在六个月内看到张江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三通一平”完成后,才会进行后续合同签署并打款。

留给张江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曾经鸡鸣狗吠的荒野,变成了挖掘机与压路机轰鸣的战场。

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通一平”,上海市的力量向张江汇集,攻坚克难。市公用事业局长、上海电力局长亲自来到张江开现场办公会,解决供水和供电问题;张江公司的领导班子在一线带领全体员工与时间赛跑。

在上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张江公司上下戮力同心,仅半年时间,龙东大道就已经全线贯通,罗氏项目建设地块完全实现“三通一平”,某种程度上说,张江也是从此时开始,拥有了承载中国乃至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骨架。

罗氏制药落户张江,楔下了”张江药谷“建设的第一枚钉子。1994年1月7日,赵启正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提出了“在浦东张江建设‘药谷’”的目标,“张江药谷”初出茅庐。1994年5月,罗氏项目正式签约奠基,“张江药谷”从理想走向现实。

罗氏签约仪式现场

图片来源:张江发布

创新沃土,厚积薄发

罗氏制药也确实没有辜负张江乃至上海的期待。

罗氏的入驻很快产生了示范集聚效应,吸引了奈科明、史克必成、麒麟鲲鹏等大批跨国药企进驻张江。张江成为我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药谷”真的变成了药谷。

医药产业是一个有完整上下游产业链的复杂行业,跨国药企的入驻催生张江药谷周边乃至整个上海诞生产业集群。进入新世纪,药企开始倾向于将原料药生产、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等基础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CRO,创新药研发中的企业分工合作模式愈发明显。CRO产业模式的诞生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的时间完美重合,因此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中国自主的创新药研发产业中第一块被推动的多米诺骨牌。

2000年,四位青年科学家来到上海,团队的领头人当时年仅33岁。他们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租借了650平米空间,用于建设实验室。原先,这批青年科学家也想要继续创新药研发的传统路线,但此时中国的创新药产业尚不明朗,国内甚至连合适的实验设备都没有,并且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显然不是他们能够承担的。于是这家公司敏锐地决定转型,利用自己原先的技术优势承接其他药企的研发任务,开启了本土CRO的先河。

在这个650平的实验室中,诞生了现在全球CRO领军企业药明康德,当时的团队领导者,正是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

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依然记得他第一次与药明康德直接接触时的经历,“2001年,我作为美中药物协会(SAPA)主席,带领药协代表团来张江高科技园区参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参观药明康德,公司在外高桥的一间厂房里,外面很不起眼,可进去后发现,清一色的美式现代装备,快赶上我在罗氏美国研发中心的药物化学实验室了。除硬件外,李革还建立了计算机药物设计平台……”

药明康德的故事只是当时上海生物医药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先后睿智化学、美迪西、桑迪亚等一大批CRO涌现,这些CRO至今仍然在业界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产业地位,是中国创新药诞生的背后功臣。

李革归国创立药明康德也是上世纪末海外游子归国史诗中的一个音符,张江药谷顺应时代潮流,承载了众多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光荣与梦想。他们往往具有跨国企业的工作背景,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坚实的学术能力。原中国罗氏研发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现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原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总裁、现和铂医药CEO王劲松;原GSK高级副总裁和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现天境生物创始人臧敬五等人,都是千禧年前后归国。目前依然有无数至今仍在生物医药行业工作奋斗的人才共同选择在那个热血年代与张江药谷结缘,为中国在新世纪上海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出了磅礴力量。

CRO与跨国药企的落地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水平,并收纳了海量的人才储备,为近十年中国创新药的井喷式增长积蓄力量。

张江药谷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跃步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6年,上海市、科技部、中科院三方合作合作确立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确立了张江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推动张江发展,随着“一所六中心”等相关平台的建设,张江形成了初步的生态,完善了生物医药产业对“技术、人才、资金”条件的配套。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浦东。

而立之年的张江已抵达收获期,在这片生物制药的热土上,已经实现了国内首个PD-1、首个细胞治疗药物、首个冠脉药物支架、首个新冠病毒蛋白晶体结构解析等等中国第一……截止至2023年5月,张江的药物管线总数超过1300个,其中在研药物管线超过1200款,1类新药总数占一半,国际临床双报占比近1/3,凸显国际化、高质量创新特征。

从“0”到“1”的中国创新药,与张江药谷的脉搏同步,中国创新药在曾经的旷野中,萌发、破土、茁壮成长。

区域协同,上海责任

在“张江药谷”的示范引领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向长三角地区辐射,以上海张江药谷为启动点,“上海-苏州”为轴心,其他长三角城市紧密联合,形成了全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集群地域。

这种极具地理选择性的分布,背后反映的逻辑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聚集型与高端人才密集型特点。根据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历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最强,常年位居榜单前三,属于第一梯队。

其中,北京中关村作为建国之后甚至是中国本土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校聚集与研发机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活力与成果转化能力;而上海张江从荒村建起新城,是唯一真正从零开始的生物医药集群。张江药谷不止为追随者留下完整的创新药企孵化模式,也在输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随着产业集群的拓展,张江药谷的溢出效应愈发明显,生物医药产业的细分赛道逐渐扎实,产业环节更加复杂,医药企业“分工化”要求愈发强烈,张江药谷已经难以满足生物医药产业的需求变迁。同时张江药谷土地承载能力有限,高度密集的大型药企也对人才、市场产生了虹吸效应。

2007年,张江管理委会副主任、张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小龙曾就张江的情况做过一个比喻:“(张江)这片森林里,狮子和老虎多了起来,小白兔和绵羊很容易被吃掉。”

张江药谷时刻需要求变。张江药谷为了缓解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压力,推出了VIC模式、并建立张江孵化平台,为园区内的初创公司提供全方位帮助。

同时也是为适应产业演变,解决用地紧缺”和“产业化”需求的矛盾,上海构建了以张江为引领的“1+5+X”产业空间格局。“1”即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则为五大产业制造区,不同的区域定位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能回拢高端制造业,防止产业空心化。“X”包括G60生物医药基地、青浦生命科技园、普陀环同济医学院生命健康产业总部基地等,形成“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联动发展格局。

上海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傅大煦认为,“X”代表特色的生物园区,像嘉定医疗器械产业园,周边可以配套形成很多产业,只要能做出特色,都可以在上海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在张江之外的上海生物园区中,也在不断发生着罗氏与张江式的故事。

在莘庄工业区,一辆辆工程机械车正紧张忙碌着。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在中国首个药厂“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已进入桩基施工阶段。这一占地270亩,总投资36亿元的标杆性外资项目,创下了目前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额的最高纪录。

从2023年7月5日莫德纳与上海市经信委、闵行区政府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到10月8日土地摘牌并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3个多月,再一次刷新了重点项目落地的上海速度。

全球竞合——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高地

2023年,来自上海的中国药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三笔“自主出海”——如今的中国药企已能在全球产业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医药市场中大展拳脚。

10月29日,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获FDA批准上市的中国抗PD-1单抗;11月8日,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获得FDA批准上市,呋喹替尼是上海通过MAH试点上市的第一个一类创新药,也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抗结直肠癌新药;11月21日,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获得FDA批准上市,是中国境内首款同时在中国、美国获批的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产品。

上海药企的腾飞离不开中国生物医药人的共同奋斗,也与上海为优化生物医药产业作出的持续努力强相关。

2018年,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时,和记黄埔医药执行副总裁吴振平曾表示,“现在新药开发的门槛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一支笔、一个想法、一笔资金,就能成立医药公司。”

他描绘的是上海中小创新药企落地的新局面,为了中小型初创创新药药企,上海一直致力于以企业为出发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自2018年起,上海已连续优化了6轮营商环境,承诺”五好五不缺”,即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

2023年中国制药界的产业接连发生多个“大事件”,创新药成规模出海,取得了傲人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共达成59笔授权交易,出海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百舸争流,不乏中国的中小型创新药企,或者说Biotech的身影。他们正在成为撬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的支点。

2023年9月28日午间,细雨蒙蒙,张江药谷园区内人头攒动,身披雨衣的人们正在见证历史性一刻——罗氏在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加速器正式投入使用。罗氏中国加速器是其在全球部署的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将贴身为中国本土的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转化加速。

这对罗氏集团的全球布局而言意义重大,董事会主席施万带领领导团队出席了罗氏中国加速器大楼落成典礼。由于疫情原因,罗氏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已阔别中国多年,本次观礼是罗氏集团董事团队访华行程中的核心一站。

典礼的最终环节,罗氏中国的领导团队邀请罗氏董事长一行用朱笔为舞狮点睛,被点睛的“狮子”们眨巴着眼睛,跳下台去。

罗氏中国加速器大楼落成典礼

三十年,来自瑞士的罗氏与张江诞生的药谷碰撞交融,当年随罗氏来到中国的“老外”们,已经成为了中国通。负责罗氏入驻项目的威廉·凯乐在2003年从罗氏中国总经理的任上退休后,也加入张江药谷,担任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大型跨国药企以身入局,主动在中国寻找生物技术合作伙伴,探寻潜在合作机会的已经不止罗氏一家。

在罗氏之前,张江药谷及周边园区中,强生、礼来、勃林格殷格翰或自建或与中国本土加速器共建,已经成立并投入联合创新实验室多年,在中国建设创新加速器已经成为跨国药企孵化有潜力的中国药企,与中国药企展开合作,扩充研发实力的标准方案。 

此外,海外先进成熟的挖掘扶持创新药企的方案也在张江园区内外得以践行,近年来各大药企纷纷举办创新大赛,意在寻求具有优秀产品价值与技术理念的中国初创药企。据不完全统计,勃林格殷格翰、武田制药、德国默克、诺和诺德等跨国药企巨头均在中国开办系列创新大赛,聚焦不同细分领域,挖掘出青煜医药、达歌生物、艾洛森生物、科动生物、篆码生物等潜能巨大的中国医药初创企业。

当聚光灯移向上海,上海也在顺应时代起舞。《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定下了“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的目标。”

结语

罗氏进驻张江后的20年,已经举家迁至上海定居的威廉·凯乐再次到访罗氏瑞士总部,他遇见了负责中国工厂扩建项目的工程师。工程师向威廉·凯乐提出了一个长期困惑他的问题:“当时,你们为什么在中国只买了那么一小块地呢?”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工程师而言,恐怕难以想象出一个没有道路、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输电线的张江药谷,也难以想象曾经还种植着红菱、雪里蕻、荸荠的沃野中,还能长出生物医药年产值超600亿元的“药谷”。

所以他们自然也很难领会,30年前的罗氏曾作出一个怎样的“豪赌”。

威廉·凯乐回想起这件事时依然会会心一笑。时间验证了当时罗氏的决定。

他说,“我相信上海,相信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这是所有见证了上海医药产业三十年变迁的医药人的共同信念。

参考资料:

  1. 高质量发展捷报频传,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 (qq.com)

  2. 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有哪些重点活动和亮点?如何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场发布会详解 (qq.com)

  3.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集群——三十而立,农田上建立起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qq.com)

  4. 【图解】一图读懂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qq.com)

  5.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qq.com)

  6. 《上财商学评论》商学访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一“江”春水向全球 (qq.com)

  7. 上海张江 V.S. 苏州工业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 (qq.com)

  8. 中国“药谷”往事 (qq.com)

  9. 再忆张江 | 三十而立,开放创新何以赋能? (qq.com)

  10. 大势所趋?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qq.com)

  11. 一图读懂《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 (qq.com)

  12. 中国四大医疗产业集群已形成,新园区如何规划合适的发展路径? (qq.com)

  13. 张江蝶变:从阡陌乡野到科创之城 (qq.com)

  14. 【研发】忆张江:机会在中国 (qq.com)

  15. 浦东史志 (pudong.gov.cn)

  16. 中关村简史 (qq.com)

  17. 【伴公汀】“为收回张江两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为何横下一条心 (qq.com)
  18. 其他互联网公开资料

十年间风云变幻!2014~2024全球制药企业TOP10排行榜


49亿美元的失败,CD47单抗之殇仍未消解


礼来2023财报:除了替尔泊肽,收购支出大增是另一看点!

点击这里,发现药时代的秘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