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均斌:关注被人忽视的角落丨记者在汛区

许愿 孙娜 深度训练营 2022-06-13


7月20日,河南发生特大暴雨,很多记者前往一线跟进报道,产出一篇篇真实而具有记录意义的深度报道。在跟踪河南汛区的过程中,记者们记录汛区实况,呈现灾难面貌,为历史撰写底稿。


深度训练营作为新闻学子的大本营,将对话参与此次洪灾报道的记者们,复盘报道诞生的过程、追寻新闻的深度。


/记者在汛区/

作者 | 许愿、孙娜
编辑 | 胡世鑫、唐卓雅、侯润蕾

河南水灾期间,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多篇灾难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均斌前往河南暴雨现场,将目光聚焦于新乡市第二中学安置点和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撰写稿件《郑州暴雨中,打给120的一万多通电话》《等待水退的日子》《我要来这个世界,大雨也不可阻挡——十几个孩子出生在郑大三附院产房停电后》等。深度营采访了记者张均斌,听他讲述在郑州水灾的报道经历和突发事件稿件的撰写技巧。 以下整理自张均斌口述。
01

到达现场



7月20日,郑州暴雨的新闻在我的朋友圈刷屏。当时我正在湖南衡阳出差,采访新时代最美军人,原计划21日飞回北京。看到暴雨的事,就主动申请,想前往郑州参与报道。 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摄
20日晚上11点左右,报社确定我和一名摄影记者一起前往郑州。由于当时前往郑州的高铁已经停运,报社建议我们选一个离郑州近的地点,再想办法去郑州。同事当时在北京,我在衡阳,我俩打算在郑州汇合。但经过多方比较,我们都没找到合适的站点,于是就和各个救援队、军队联络,看看是否有合适的车辆可以把我们带过去。我后来得知中国安能集团的一支队伍准备从武汉出发前往郑州,我就联系了他们,希望带我过去,但最终还是因为时间问题没能赶上。 从20日深夜到21日凌晨,我在四处寻找能前往郑州的方式,但最后都未能成功。无奈下,我就想先去长沙,大城市的方式会多些。凑巧的是,我在长沙站下车时,对面的列车正好是经停郑州前往北京西的,虽然是否能停靠郑州当时还未可知,但我还是抱着“赌一把”的想法,踏上那辆火车。幸运的是,火车最终在郑州东站停了。
02

抢占第二落点



去到一线的记者永远不会空手而归。越靠近前线,你得到的信息就会越多。但实际上,洪灾这种报道是没有办法太过于靠前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会有信息的滞后性。


去年我参加过安徽的洪灾报道,当时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跟着救援队或者当地宣传部参加报道,因为很多地方都被淹了,路也断了,当地还在很多路上设置了路卡,靠自己没办法接近现场,所以报道的落脚点大多数只能在抢险救灾与撤离故事上。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教训,这次我就想多依靠自身,关注一些灾情中容易被大家忽视但可能又很重要或动人的线索上。


这时,和后方编辑沟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记者在前方的视角会有些局限,一方面是精神高度紧张,一方面受限于一些固定思维,这有可能导致记者忽视很多重要的线索。有经验的编辑比记者有意识,关注到的线索也会更全面,事实上,他们常常能给前方提供不错的选题或是思路。


图:急救人员在接送患者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供图
我写《我要来这个世界,大雨也不可阻挡——十几个孩子出生在郑大三附院产房停电后》的时候,就是后方编辑提供的选题。当时,编辑给我发来一张图片,记录的是郑州暴雨中婴儿降生的故事,很动人。在这样的天灾中,人们的生活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但很多事必须要克服这些影响继续下去,比如婴儿的降生、急救病人的抢救等,这中间就可能有不错的线索。
03

坦然面对拒绝



采访被拒绝是很常见的,对方并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当采访对象接受你采访,你需要为此感到庆幸和感恩。
具体到这次洪灾,尤需如此。当地人刚经受一场大灾,他们需要情绪的安抚、重建家园等,正是最忙碌的时候,这种时候,记者要在尽可能不打扰到他们的情况下去完成工作。
这很需要耐心,也需要共情,要让他们知道你是真的关心他们。在提问时,要尽量柔和一些,让他们觉得你是在听他们倾诉,而不是在采访。突逢大灾,他们也很需要倾诉。另外,若他们遇到困难,你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在采访相关部门时,我也遇到被拒绝的情况,很正常,因为双方的立场不同,但记者还是要尽可能去争取理解,寻求采访机会。比如我写《郑州暴雨中,打给120的一万多通电话》,我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偏正向的报道,大家都很关注他们,他们的工作有多不容易等,打消他们的疑虑。
前方记者在做洪灾等突发报道时,当地有关部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取得他们的谅解和帮助,能为你的采访扫清很多障碍。
04

新闻是遗憾的艺术



新闻是遗憾的艺术。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接近事实,但受限于多种因素,你永远达不到最真实的地方。
我在河南的采访也有很多遗憾。比如采访《郑州暴雨中,打给120的一万多通电话》中相关内容的时候,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还在忙于救灾转运工作,他们对于采访并不热情,我的采访也遇到很多难以深入的时刻,所以这篇文章的采访量远远不够,细节是有缺失的。其它几篇报道也多少有遗憾的地方。
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摄
05

快问快答



Q:您这次在前线采访,有没有在后方采访的经历,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A:我这两年跑前线比较多。在突发事件的前期,我感觉后方更有优势,因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到采访对象。对于前线记者来说,想进入第一现场,实际上要花很多功夫。在这段时间,后方可以做很多工作。


但是前方记者更接近一线,越接近一线,新闻在鲜活度、信息量等各方面一定越好,等他们准备好,前线就会开始发力。


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 摄
Q:关于这次郑州暴雨的报道,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稿子?
A:在前线时间比较紧张,很难沉下心去好好看一篇文章,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一座城市忽然失去了互联网》,因为当时朋友圈转发的人很多。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去讲述这个城市没有信号、没有互联网的状态。我觉得这样一篇时效性很强并且能让人共情的文章是比较难得的。 Q:在做突发报道时,您觉得需要注意什么?
A:第一,灾难报道一定要以最快的时间到达灾难现场,你只有接近核心现场,你的新闻才会有价值。
第二,不要一开始就抱着“可能某某部门是干扰你、阻碍你的”的想法,一定要依靠所有的力量,向他们寻求帮助
第三,不要跟着网络热点走,也不要被一些组织的思路带着走。要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尽可能去关注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要去找一些容易被人忽视但很重要的线索;另一方面要接近现场,找到大家最关心的部分,而且越快去,越快出稿是越好的。 第四,灾难前期的报道很多以还原事件为主,做这类报道一定要快。到了后期,更多的力量应该聚焦在反思上。新闻是有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关注的不同。
第五,前后方记者需要保持交流畅通。前方记者的视角是有局限的,后方记者的信息源可能是很广的。前后方一定要联动,多听后方的意见,结合前方的实际情况再去做一些比较好的报道。 Q:在写稿前,会先列一个框架,再有针对性地去找需要的采访对象吗?
A:任何新闻都不能去预设主题,不能预想好框架,然后到前线采访找到对应的内容填充进来。作为记者,准备阶段,你可以去猜想可能会有怎样的情况,根据设想列具体问题,但到了前线,需要随时改变采访问题,调整采访思路。


张均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记者在汛区
统筹组:唐卓雅、侯润蕾、胡世鑫、邓雨洁、许愿
-END-
统筹总监 | 胡世鑫值班编辑 | 王笑康
推荐阅读梁婷:所到之处,都是新闻现场 | 记者在汛区
洪水过后的现场、谣言和重建丨记者在汛区
谢梦遥:对于灾难报道,我还在思索 | 记者在汛区

张峰:不要太过沉浸于情绪,而失去现场感丨记者在汛区

王媛、靳锦:隐秘的角落永远值得被挖掘 | 记者在汛区
记者在汛区 | 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