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本期书目:《童年的消逝》、《消失的地域》和《数字麦克卢汉》
本期话题:媒介环境学
读书会举办时间和地点:
4月21日(本周日)晚六点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2室
传说读书会诚挚欢迎您来参加!
童年的消逝
01
书籍信息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吴燕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6
02
推荐语
书的名字叫《童年的消逝》,但书是从童年的产生写起的。它以欧美社会为背景,讲童年作为一个社会产物,从希腊时期萌芽,到罗马灭亡后中世纪消失,又在印刷术诞生之后快速发展,再到现在几近消失,并且探讨了在他眼里,童年消逝的原因和现象。波兹曼将“童年在消逝”这样一个简单明了而少有人注意的事实摆到所有人面前的时候,也引起人们对这个时代的反思。我将阐述一些我个人浅薄的见解。
《童年的消逝》作者尼尔·波兹曼
我们正在面临一场历史上不多的几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一。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突然扑面涌来,并且同时发生。这就是我每天用微信时候的感觉,就像吃了大量的炸鸡和薯条,似乎满足了饥饿感,但其实什么也没有满足。
这让我想起《雾都孤儿》,19世纪的伦敦。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秩序兴起带给人们生活上革命性的改变,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但同时,他们也要忍受伦敦上空的浓烟。我想此刻,我们也都是信息时代的孤儿。新的信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浓烟,笼罩在我们头上。
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一方面它给我们各种新的刺激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感到无比窒息。每个人都“内心外挂”,我们被迫丧失了内心的秩序和安宁感。这样看来,童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童年是被涌来的信息灰尘侵蚀掉的。
我们以前都说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的环境是指外部的、具体的。我们很少提及信息的、知识的、抽象的心理环境。所以是不是可以像当时工业革命,保护环境一样,社会上的组织或者政府应该站出来,去想办法治理信息污染,保护儿童或者全人类的心灵环境呢?
作为一个视觉工作者,我未来可能会从事跟影像和图像有关的工作,我在想这本书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什么长足的启发。我没有能力去控制电子媒介。但是我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试听结合能够引起人内心的化学反应。要铭记低级作品培养低级的趣味,高级的影像照样具有思辨性,可以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图为儿童们在玩“洋画”,但是现如今,这些游戏似乎已经消失
在不可避免信息的暴露之下,这个社会更应该教给儿童一些什么东西呢?我想大概是分辨能力吧。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高级的,什么是低级的。我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利用电子媒介,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审美上的愉悦和升华。
03
分享人
主讲人:张诗婷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8级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
总的来说,我没什么真本事,在好多领域都会点花拳绣腿,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02
消失的地域
01
书籍信息
《消失的地域》
作者:[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译者:肖志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2-11
02
推荐语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于电视媒介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自己的批判,他分析了"形象政治"、"舞台化新闻"乃至于教育娱乐化等影响的悲哀,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悲观的预言。全书在他压倒性的言辞中结束,我们难以反驳,被危机感充斥。
但电视媒介带来的影响,仅仅反映在无孔不入的娱乐业中吗?显然不是。梅罗维茨以中立的态度,从学术的角度,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这本书中详细说明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我们生活中的行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
《消失的地域》的作者梅罗维茨
电视如何实现让不同阶层、年龄、身份的人坐在一起观看同一档节目?如今的我们通过表情包传达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定,电视上演员们展现的私生活必然是他们真正的私生活?当我们想要成为“某种人中的一员”,我们是否需要亲身经历独属于这种人的某些事件?为什么我们憧憬事事公开透明的政府?为什么我们眼中伟大人物的光环比从前有所减弱?
为了从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视角回答这些问题,梅罗维茨的观点借鉴了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戈夫曼眼中的社会像是一出戏剧,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们的行为只对当时当地产生意义,电子媒介让不同场景开始融合,让人们的角色重组,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拟剧论”提出者戈夫曼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媒介让"前区"和"后区"的边界模糊,人们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出现了行为的"中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是传播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不同的媒介是不同感官的延伸,新的媒介出现后,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很大。
从剧场理论中,梅罗维茨形成了"场景"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媒介对人们行为的改变,原因不在于多数人关注的内容,而是因为电子媒介改变了人们所处的场景,实现了从旧有的基于物质地点的场景到更广阔的时间空间场景的转变,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社会现象都出现了改变,例如新的观念、新的群体等。
本书从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入手,再以"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成年和童年的模糊"、"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三个个案来说明媒介如何从群体身份变化、角色转换、权威变化三个方面影响人们的行为,最后做出了自己的总结。
图为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枪杀的现场,无数美国人通过电视亲眼目睹了这一事件。电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亲身参与”的定义
电视媒介的时代渐渐褪色,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进入你我的生活。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行为是否带来了新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否让我们觉得更好?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当我们再次谈及口语传播、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它们塑造的环境与当初出现时是否有不同?这次读书会,我们将以媒介环境为主题,展开相关的思考。
03
分享人
主讲人:徐彤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广告学本科生
有时间做一切事情,就是没时间看书(和肝ddl)
03
数字麦克卢汉
01
书籍信息
《数字麦克卢汉》
作者:[美]莱文森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8
02
推荐语
为什么每天早晨叫醒我们的是闹钟,而非视觉媒介?
地球村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吗?
为什么中国人在发明火药后,将其变成用于节庆的烟花?
为什么在汽车拥有制冷系统后,敞篷汽车依然流行?
敞篷车最初的发明是因为车中闷热,但是在车中安装制冷系统后,敞篷车不但未消失,反而成为一种奢侈品的象征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智能手机是"传统手机+缩小版的电脑",而非一个全新的媒介?
这些问题,似乎都合乎常理,很少引起我们的思考。但是它们可能涉及到我们理解人与技术,人与世界,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其实,我们在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
正如译者在书中序言写道:《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麦克卢汉的评传。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的"先知",他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概念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让人感到震撼。麦克卢汉对于网络时代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但是,其充满暗喻、类比的行文风格,以及"只探索、不解释"的研究方法让人对于他的书籍望而却步。所以,这本书也是我们走近麦克卢汉的绝佳机会。
图为信息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
这是一本保罗·莱文森关于数字时代的专著。作者并不满足于阐述和解读麦克卢汉,而是对其思想发展和超越,将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数字时代,以便我们更好的观察当下。
这是一本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正如本书的副标题"信息化新千纪指南"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认识时代,超越自己。
所以,让我们随作者一起,了解这个媒介演化狂飙突进的时代。
03
分享人
主讲人:李绍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公共关系学本科生
深陷消费主义无法自拔。寻求与世界和解,但执迷过重难以解脱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主笔:张诗婷、徐彤、李绍宾
排版:郑筱彤、李绍宾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