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叹啥子“碳”,加入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公园城市

“本土”、“绿色”、“低碳” 生活!


非玄龙门阵科普:

啥子是“碳”

一种极为常见的非金属

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

充满神秘和未知的色彩

它既是游离元素——

坚硬无比的钻石和质软滑腻的石墨

又是化合物形式——

钙、镁及其他电正性元素的碳酸盐

没得错

这种位列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IVA族

的非生物存在

堪称生命有机体的根本

它就是请化学老师划的重点——碳!碳!碳!

科学家绝对不扯谎:

地球已知的所有生物都是碳基生物



包括我们人类

而且碳脑壳转的最快

自然界的碳在史前就被发现

炭黑和煤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碳


用来做啥?

营造生活——取暖烹饪

化妆美容——涂脸涂身

艺术创作——岩画壁画

……


从此与文明相生相伴

直到今天

至少三种碳被大规模制造并广泛运用于工业:

焦炭、炭黑和活性炭

啥子喃,具体咋应用不晓得?

小心历史老师的粉笔头!


21世纪,英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单原子层石墨烯

迅速燃爆全球

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材料

具体咋应用?——你猜!

算了算了

成都的火电厂都不说了

收回来摆点文化内涵

三星堆大家晓得三

它的考古年代

就应用了碳的一种同位素——碳14测年法

具体咋回事?——上网查!



01

人类睡醒豁没有:叹啥子

”?


化学符号为C的碳

容易让人想起

多C多漂亮的广告词

but

对人体而言毒性低的友好元素

对地球mother的潜在伤害性极大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主要由含碳物质燃烧和动物新陈代谢产生

成分少(0.032%)但极其重要,其中

75%

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表水

及降水吸收并溶解其中

5%

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在自然的流动构成碳循环

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是必须敲个黑板

人类生产活动日益加剧

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多

世界气象组织统计

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

2008年的385.2ppm

(注:ppm=parts per million,表示百万分之几)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


(注: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CO2)为代表,还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大危害

就是改变大气的热平衡

进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

想想这些年频繁的极端天气

中国沙尘、德国洪水、美国“热盖”……

远至北极冰川融化、近有四川大佛洗脚……

问题严重到,如果不采取措施

地球将进入“杀毒”模式

重启之后,就可能没有人类文明啥子事

在彻底被“洗白”之前

人类或许还有机会

为自身命运安危达成基本了共识——

《巴黎协定》

明确承诺要在本世纪下半叶前

实现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

与清除之间的平衡

也就是说

2100年之前实现:

温室气体排放量=清除量

这一目标被命名为“碳中和”



在实现碳中和之前

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在某一个时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之后逐渐回落,

这个最高峰就是

碳达峰


为了努力达标,人类摸着脑壳过河

从清除的角度

通过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氧气,

称为碳汇

但是这种方式效果来得太慢。


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放到废弃的矿坑、能源坑、海底深埋,

简单粗暴的碳捕捉和封存有待验证



目前主要有三种捕集方法


从排放的角度

设定碳排放量的固定配额,超出配额就要缴税,

这一举措称为"碳税"


既然碳配额是固定的,

企业可以将结余额度转卖给其他企业

这一过程是“碳交易”

…………

还有一些“碳”概念


2019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了

“30.60”双碳目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但中国发展起步晚

西方发达国家都排放了几百年

已经翻过了工业化发展需抵达的坡顶

中国才启动工业化几十年

正在爬坡,就要面临踩刹车



上图三条曲线分别对应欧盟、北美、中国的碳排曲线,欧盟与北美已经越过峰值段,正在向碳中和前进。


所以,为达到“30.60”双碳目标

我们需要在碳排放、能源结构和碳回收上作调整



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中国已经获得了杰出的成绩

煤炭比已经降到60%以下
植树造林8003万公倾
太阳能、风能发电量两位数增长
……

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02

先人岂止板板哦:本土咋“低碳”?


宏观政策最终关乎升斗小民生存

企业家的烟囱也不仅是创造财富

那咋整呢?

首先要晓得

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碳排放”器

吃饭呼吸,开车走路,用电脑、刷视频……

一举一动都在耗能排碳

啥子喃?

“碳排放”竟然是碳基生物存在之要义?

好~烦~哦~

那到底要爪子嘛?

慌啥子

先来算一下自己的“排碳”能力有多强?

点击上面的小程序

纪录自己的碳足迹,建立自己的“碳账本”

持续50天试试看

到时翻账本

看能否觉察到我们的碳排规律

能否发觉,有些碳,可以不用“花”


说起来

你还要庆幸自己

生活在安逸休闲的公园城市——成都

截止目前,

成都人均碳排放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排名最低

并计划将在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

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

不仅靠现代化手段

也要靠我们市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03

低碳,

是成都本土特色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飞鸟度雪山,芙蓉轻洗雨”

“雪山西北横,大江东南流”

……

自古以来,

成都是一直拥有“雪山、河流、田园”的天府之国

优雅环境与发达文明和谐共生

生态充满美感、生活充满智慧

如今的水源地社区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亦持续

探索本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传统的散居林盘,研究绿色“碳汇”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的聚居村落,实践“低碳”减量的循环系统

表再叹啥子碳!

快来我们的

水源地社区绿色科普基地

一起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


开门即见雪山的成都市水源地社区。


04

“低碳达人”

三大主题活动、进阶“低碳达人”、共创绿色生活


学习实践活动:低碳实践者?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广袤的土地本身可以视作固碳、捕捉碳、贮存碳的有生命整体,让我们在成都水源地社区绿色科普教育基地的基地,参与、学习并实践“垃圾分类管理—生态堆肥技术——在地生态应用(乡土植物园)”循环示范链,亲身实践,成为“低碳实践者”吧!


研究探讨活动:公众科学家? 


稻香弥漫的田野、绕林而过的河渠,鸟唱蝉鸣的竹林……成都平原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林盘—农业,是否蕴藏着通往绿色低碳的现代诠释?让我们以成都水源地社区绿色科普教育基地的林盘——农业生态监测站为基础,在生物学家和气象学家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林盘”的绿色低碳智慧与价值!


分享参与活动:绿色传播者?

回到城市,是否可以向城市公众分享你的本土绿色低碳生活收获呢?我们以“清流讲堂”为平台,在社区、在书店、在学校组织分享与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话,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的转化与扩散,唤醒绿色低碳的本土基因,并影响更多人的参与。


想要为“公园城市”提前实现“碳达峰”贡献个人力量吗?

想要和我们一起发现更多根植于本土的低碳生活的价值吗?



扫码加入”清流绿色低碳生活群“社群,我们将随后发布参与途径!


成都本土林盘生活的绿色低碳价值,可持续乡村自主发展的秘决,都可以来挖掘,一起探索和总结。


项目介绍



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

2021年7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启动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在各区(市)县的大力组织和各单位积极参与下,共收到参赛方案88个。专家对参选项目进行了严格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提报的“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荣获一等奖。

期待通过此项目的实践,能将本土经验融合“绿色“、”低碳“、”生活”后,创造出一种新认知本土途径,引导公众从成都全域视角和个人具体参与的形式,了解并发现公园城市中长存已久的“绿色低碳生活”示范性成果,探索以农村经验反哺城市实践的新公众教育路径。


指导老师



陈庆恒

生物学家

中科院生物所资深研究员清流智库专家


张雪华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 斯坦福大学环境资源与政策博士主要从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与气候政策、环境制度学等方面的研究


郭洁
气象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公众和专业气象预报领域的业务一线工作18获中国气象局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四川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


华桦

资深媒体人、独立撰稿人、人文地理作者

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

《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智库专家


胡君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与植被生态学


主办单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单位: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
协办单位: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项目团队孙吉 杨明茗 陈度 邹秋伶 马瑞平

同时感谢郫都区安德街道与安宁村村两委


_End_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如涉侵权,请留言协商。


  清 流 讲 堂 系 列  

胡君:木秀于林 — 扬名中外的四川本土植物|第13讲

郭洁:云雨变幻—中国隐藏的“气象极地”| 第12讲

陈庆恒:自然宝藏—四川是高颜色物种避难所| 第11讲
从大熊猫、中华鲟到康定木兰 | 清流讲堂第⑩讲
华桦、陈建军、曹明浩:从镇水石犀到太阳神鸟 | 第⑨讲

范晓、孙吉:千河之省说“川江” | 第⑧讲 

消失的河流—重走成都金河、御河|河流游学
气流、水流、泥石流,多“流派”大师课 | 第⑥讲 
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 清流讲堂第⑤讲 
城市自然系青年VS乡村绿色系青年 | 第④讲

第③讲 整理笔记(上) | 地图与成都千年城史 

首讲回顾|范晓、华桦:环世界屋脊最耀眼的平原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关注“河流研究会”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