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农业·河流与气候变化——2023公众科学家活动第一课回顾




《灌阳竹枝词》

[清] 山春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拥岸边。

看到马杈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全球气候变化

人与自然皆无法回避

极端天气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生态农业有何应对之道?

什么是健康生态的河流?

气候、农业和河流三者有何关系?

2023年5月27日

成都平原一年一度的农忙插秧结束不久,走马河边的安龙村王成家庭农场迎来了一批公众科学家,他们是来自成都市各地的市民、家庭以及自然教育从业者,将以“生态·农业·河流”为主题,与科学家、村民与环保组织成员组成的导师团队一起,共同发现、体验和探讨成都平原气候变化议题。


活动介绍 相互认识 |摄影 刘斌




“我是农村来的,对自然很亲近。”

“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住在河边,但那条河鱼虾很少,而且很脏,想来学一点东西”;

“参加这次活动,想带小朋友多来了解一下大自然”;

“活动内容与水有关,想来认识一下”;

“我是高二学生,对生态感兴趣,通过活动想增加自己见识……”




活动刚开始,大家纷纷表达了参加活动的初衷。热烈的欢迎环节过后,农场主人,坚持生态农业近20年的村民王成,带领大家开始田间观察。田间不同颜色的四季豆、折耳根、莴笋等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丰富的作物多样性则让小“科学家们”发出阵阵感叹。

王成家的农场不使用农药化肥,同时沿袭了间种、套种和轮种等蕴含传统农耕智慧的种植方式,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陈庆恒老师补充道,成都平原栽培的作物,包括种植的品种在内,达二百种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在五百种左右。

田间参观 |摄影 刘斌 郑瑶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周期,今年4月的异常高温与降温加上春旱,使得王成在清明种下去的豇豆不能正常发芽生长。对此,他只能采取补种,重新播种的方式来挽回损失,但一旦错过了种植最佳时间,农田只能荒废,等待下一季种植农作物时机到来。

多样化的种植可以减缓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而田间铺满的堆肥而成的肥料,则减少了污染与碳排放,比起依赖于农药化肥的单一性农业,更加自然与环保。

在村民-科学家讲座环节,王成首先基于在地经验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说生态农业不用农药化肥是最基本的,生态种植的植物根系更加发达,生长周期相对更长。在场的一位参与者则说道,自己认为生态农业就是遵循植物生长自然规律,不添加激素和化肥,也不会人工干预;生态农业不仅仅用是否使用化肥来区分,生态农业本身也是科学技术……


田间参观 |摄影 郑瑶 黄兰



陈庆恒老师则做出了更系统的解释:

生态农业概念很广泛,可以从清洁农业说起,努力做到生态环境更加整洁,收获的农产品更干净,进一步就是无公害农业,不用一些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或者是对农产品本身产生负面作用的产品,再进一步就是绿色食品,更进一步就是现在经常提起的有机食品。



村民-科学家讲座 |摄影 刘斌


平常说的清洁食品要求更加宽泛,生态农业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禁止多余化肥肥料、化学农药进入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健康度;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优质安全农业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基本上具备低碳、有机、循环、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特点,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闭环,有害物质无法进入,因此产品是安全的。生态农业兼顾资源、环境、效率与效益,是一种资源环境友好型农业。

为了更好地体验观察和学习,王成随即为大家安排了田间拔草活动。






农业活动体验 |摄影 孙吉


走马河流经安龙村的王成家庭农场,它不仅是成都市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四大灌溉河渠之一,与成都平原自古发达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吃过丰盛的午餐过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学社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开展对河流的观察,大家从走马河岸开始,沿着经河研会专家生态修复的电站河渠,来到灵羽湖畔,一边借助观感观察河流,一边运用健康河流积分卡,为途经的河流打分。


河流健康评估 |摄影 刘斌


在灵羽湖畔,公众科学家们借助水质检测工具,检测了河流的PH和COD两个指标,结合自己的打分,找到了这段河流的诸多特点:生物多样性丰富,水质优良,还有生态的河岸和自然的河道,但也有部分河岸硬化与水污染。

  

水质检测 |摄影 何媛媛


回到农场,公众科学家与导师团队们共同讨论什么是生态河流?河研会·清流学社的工作人员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出了四个基本要素:良好的水质、自然的河道、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评价生态河流不能简单评估作为主体的河流,更应注重河流与人的关系,新疆的河流就是一个案例。”一位曾经生活在新疆的参与者说道,而河研会·清流学社的工作人员借此引出近几年极端天气造成诸如塔里木河等河流水量的变化,并组织大家分组讨论一个话题:农业、河流、气候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和交流,大家初步达成共识:农业、河流、气候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相互影响因子有所变化,大尺度条件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河流与水资源减少,从而造成农业产量减少等负面影响;而小尺度空间下,极端天气造成农作物生长周期紊乱等现象频发。不同尺度下,三者交互关系、影响方式与影响效果不同。


气候、农业与河流三者关系图 |摄影 刘斌


2023“公众科学家:河流与气候变化”活动将继续此类问题的探讨,下节课,我们将会走进水源地社区的川西林盘和绿色低碳教育基地,与气象学家、植物学家共同讨论更多气候变化影响,共同发现、体验和探讨关于成都平原的气候变化议题。


合影留恋 |摄影 刘斌




活动简介



在专业科学家、从业者和当地村民的指导下,以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的双重视角,进入成都市水源地的河流两岸、绿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林盘共学基地以及生态农场、科普气象站等地,通过河流健康公众评估、气象数据分析、生态农业体验、资源循环实践、生物多样性等参与式活动,完成相关课题的学习与实践,更深层理解气候变化的现代议题,并学习本土传统智慧应对之道,成为一名对河流与气候变化议题拥有辩证思维的公众科学家。




导师团队


科学家团队

陈庆恒:植物学家与生态农业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清流智库专家



庄平:植物学家,历任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主任、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杜鹃花协会常务理事,原国家林业部花卉咨询专家。




郭洁:气象学家,四川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清流智库专家



村民团队

王成:安龙村村民,王成生态农场负责人



陈明全:郫都区安宁村村民,土城林盘共学基地负责人




科普团队

孙吉:《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项目总监,《四川江河纪》作者,清流智库青年专家



杨明茗: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项目官员,从事河流保护、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工作6年;《成都河流故事》编辑。


刘斌: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实习生





扫码关注公众号

关注河流研究会

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欢迎大家加入

清流科普群讨论


策划执行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学社


支持单位

清流智库、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川西林盘共学社区、下一代领导人等


相关链接

山河·研学|江河溯源:寻根古蜀文明,探索岷江水源

山河·研学|穿越森林、村庄与城市,我们巡河去(第二季)招募

六合清流,探河成都|“成都河流探索营”首期招募

河流研学 | 未来环境领袖计划——溯源古蜀文明,守护岷江水源

地球呼吸 江河“碳”息——2023年“水与气候变化”公众教育框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