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研究书目
伊朗主题方面,本号已推送过以下书目:
本次书目,重点梳理1979年以来出版的伊朗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类相关中文图书。
本书作者朱杰勤先生是著名中外关系史家。本书为通俗性读物,兼顾学术性,介绍了中国和伊朗两大文明古国的交往历史。本书为初版本,现已很难见到。但已全部收入《朱杰勤文集》的《中外关系史》卷。
法国著名东方学家费琅编译和校注的《阿拉伯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是研究八至十八世纪东西交通史及西域南海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的一部名著,是一部关于八至十八世纪航海史及西域南海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的极有价值的史料。注释者不但校勘了各种版本,而且对地名、语言、历史和民俗等各方面都作了考证。这部著作分为两卷;第一卷为两章,包括丰富的译文和必要的注释,第二卷为第三章,首先提到的是有关阿拉伯人对地球形状的观念、地球上的区域分布及气候情况、阿拉伯人的地图绘制以及他们把印度洋分为七个海的依据等;阿拉伯人认为他们已得到解决或解决地于问题新方法的附录;另外一些有关方位已定的城市和地区等各种情况梗概的附录。
本书描述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动“白色革命”的全过程,并对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探讨。
《伊朗通史》是首部直接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的伊朗史籍。作者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伊朗历史学家。译者客观介绍了这位伊朗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从而使中国读者能够领略他的独特视角。全书共分两编,第一编自伊斯兰初创时期(公元7世纪)至蒙古人统治时斯(公元13纪世),共14章;第二编自蒙古人统治至高乔里耶王朝的覆灭(公元 1919年)共19章。
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一、二、三)
本书分析了伊朗20世纪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阐述了伊朗伊斯兰化和伊斯兰伊朗化、伊朗半殖民地化与伊朗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从历史纵深的角度说明了伊斯兰革命的背景。
本书是彭树智先生主编的12卷本《中东国家通史》中的一卷,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完整意义上的伊朗通史。全书以文明交往理论为指导,采用历史叙述方式介绍了伊朗的历史与现实,包括政治与经济、宗教与民族、自然与社会、人口与环境,还包括中国与伊朗的关系等。
本书内容分为四章,包括伊朗文化的起源、阿契美尼德时期的文化、希腊化与安息时期的文化、萨珊时期的文化。
本书阐述了伊朗的地理与资源,悠久的历史与文明,都市风光与名胜,著名历史文化遗迹,电影的繁荣,博物馆事业,表演艺术概貌等。
伊朗古称波斯,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处东西方交汇点,是西亚的重要国家与战略要地。它盛产石油,是世界产油大国之一,既为本国带来巨大财富,也引起当今世界大国的重视。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中建立的神权政体,曾对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提出“挑战”,产生很大反响,从而备受关注。本书为读者多视角地认识伊朗的历史与现状提供全面、客观的介绍。
本书通过分析研究伊朗与美国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影响两国关系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贸易投资、军事外交等各种因素中隐含的国家利益博弈,展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得出了具有新意的结论。
今天处于交恶的美国和伊朗在1979年以前曾经有过一段非常密切的双边关系,从1941~1979年长达38年。本书通过大量的有关美伊两国关系的资料,详细介绍了美伊两国这一段时间内由“淡漠”到“亲密”再到“仇视”的关系发展过程,指出两国亲密的实质是控制和依附的关系,国与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变化无不取决于国家利益的追逐和国家实力的较量。
伊朗作为中东和海湾地区乃至全球的伊斯兰大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非凡的宗教影响力等因素,自古就是兵空必争、列强角逐之地。大流士曾靠金戈铁马成就帝国大业,巴列维曾要将伊朗打造成世界第五强国,霍梅尼要将“伊斯兰革命”恩想传播到世界,哈塔米的“文明对话”思想影响了全球对解决国家间矛盾和冲突方式的理念,艾哈迈迪内贾德的强势外交姿态和在核问题上的决不让步引发美国磨刀霍霍。伊朗的大国梦想与现实遭受的打压,使其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作者经过近七年对伊朗的跟踪研究第一次将伊朗放在世界格局下,对伊朗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和宗教文化等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的多视角解析。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对伊朗语言文化的学习、研究,以及在伊朗生活、工作的体验,用翔实可靠的资料介绍了伊朗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旅游、社会习俗……,为读者还原当代伊朗的真实面貌。
本书比较深入、完整地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在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着重分析了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霍梅尼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征本质等,思考了其与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述了伊朗的“输出革命”等对外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以及伊朗革命与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对当今“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吸取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人类学、考古学资料和埃兰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和线形文字文献史料,深入研究了伊朗史前社会和埃兰文明,为我国占代伊朗史研究作了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在埃兰史部分以大量楔形文字史料和印章印揭示了古代埃兰独特的三头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文化在埃兰国家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为亚述、米底、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吸取继承,并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世界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痕迹。
《伊朗学在欧洲和东亚》是系统介绍欧洲大陆国家、沙俄及前苏联、日本和中国的伊朗学研究的首部专著。由美、法、德、意、荷兰、波兰、日本和中国的资深伊朗学家撰写的9篇论著组成。伊朗是世界古代文明大国,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的十字路口,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丝绸之路交汇于此。将东亚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融整合,再传向世界各地。《伊朗学在欧洲和东亚》论述了东方学中的显学“伊朗学”在欧洲和东亚中日两国的研究情况。涉及古代伊朗及波斯文化圈的政治、历史、考古、宗教、语言、文学、艺术、医学、经济诸领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解读波斯: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是作者继《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用务实的眼光解析了伊朗丰富的文化历史;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中,全面考证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侧重对鲜为人知的伊朗社会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触,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介绍,并以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客观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的拓荒之作。
《解读波斯: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伊朗现代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以及一幅幅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画卷,翻阅此编的过程,犹如前往我国各地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如环境、交通、国民教育、妇女现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等。从人到物、由动至静,无一不描写细致,触及了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情况。下编对波斯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
《巴列维王朝的兴衰:伊朗前情报总管的揭秘》主要内容:出身贫寒的侯赛因·法尔都斯特在儿童时代就被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礼萨·汗安排为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王储的同学和亲密伙伴,从此掌握了通向宫廷和锦绣前程的钥匙。他目睹了巴列维王朝的宫廷奢华和皇室腐败,亲历了老国王被迫让位给穆罕默德·礼萨的过程,参与策划和执行了穆罕默德·礼萨时期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法尔都斯特始终是穆罕默德·礼萨最要好的朋友和知己,作为国王的耳目掌握着巴列维政权的情报机关,监控着整个国家的警察和安全系统,深陷伊朗与美英和中东各国的情报和利益纠葛,见证了美苏等大国对伊朗石油和战略地位的激烈争夺。法尔都斯特在王朝覆灭后的权威回忆,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伊朗以及中东局势、理解这一地区围绕石油进行的一场又一场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本书采用动力分析的方法考察伊朗的国家安全战略。作者将伊朗的安全战略分为结盟战略、伊斯兰革命战略和制衡战略,探讨不同动力要素对其安全战略及其演进的影响。
关于阿拉伯、伊朗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关系问题,两个民族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本书通过对伊朗历史发展的回顾与叙述,通过对伊朗文化学术的剖析,探讨了阿拉伯和伊朗两大民族的文化关系,阐明的伊朗文化对于伊斯兰文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认为正是伊朗人把处于原始状态的阿拉伯人带到文明的生活中去的。
在过去六十余年中,伊朗美国关系的热度始终不减,而且以1979年成功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为界,两国关系前后还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之前的友好亲密和之后的敌视对峙。其实,即使是在伊美官方保持亲密友好的时期,伊朗民众对美国也颇有微词,美国各界对当时的伊朗巴列维国王政权也有很多不同于官方的看法。同样,哪怕是在伊朗与美国官方对抗最为激烈的时期,两国民众也一再互相表达对对方的好感。本书对影响两国关系走向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如“伊朗1953年政变”、“美国人质危机”、 “两伊战争”、“伊朗门事件”、“伊朗核危机”等进行了全景式透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全景做了极富有个人见解的评论,并且还对伊美对抗中的中国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入剖析。
《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第一次从历史纵深、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教的透视伊朗、以色列、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影响力;论述了在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中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伊朗与伊斯兰国家与组织关系的各种类型,剖析了制约伊朗发挥影响饿各种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伊斯兰教对国家关系的应先个,为中国处理与伊斯兰世界的良好关系提供智力参考。《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由冀开运所著。
《现代中国与伊朗关系》是全方位研究中国一伊朗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中伊关系的发展历史、影响中伊关系的主要因素为轴线,客观地再现了中伊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全貌,探寻了中伊关系的演变机制。书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重点剖析了21世纪初期以来世界格局和两国国情变化对中伊关系的影响、两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对外战略布局,并对中伊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介绍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力求客观地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全书分为4章,用20多万字对波斯帝国整个兴衰史作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波斯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
《波斯帝国史》论述的是伊朗民族的起源和波斯帝国兴衰的历史。波斯文原著书名为《伊朗民族史》。本书就其内容和价值可称为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力作。作者在序言中说明他的写作目的是要写一部摆脱西方史学偏见的伊朗民族史。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本书材料丰富充实,立论中肯恰当,行文流畅自然,而且带有文学色彩。作者除叙述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外,更把笔触深入到文明领域。论述时代思潮发展,宗教文化冲突和各民族文明思想的交汇与融合上。写一部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伊朗史对其宗教和文明的阐述是不能或缺的。
本书集合了十多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和核能专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围绕伊朗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困境,针对伊朗的民族、教育、科技、就业、金融、石油、军事、核计划与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扫描,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双向考察和反思,从历史的高度审视现实,从现实的境遇反思历史。本书对伊朗问题做出的广泛而深刻的研究,颇具价值,引起国际瞩目。本书提供了一种了解伊朗的独特路径和视野,读者即便不认同这种路径,也能从作者独到的视野和深刻的论述中获取些许启发,从而深化对伊朗诸多问题的思考。本书的可信度和详实性是值得信赖的,也是同类研究不能比拟的,可以为国内的伊朗问题研究者和读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参照。
《波斯帝国史》是一部研究伊朗古代史的专著,论述了伊朗民族的起源和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史一书利用希腊、罗马、阿拉伯、中国的史料,结合历年的考古发现,对阿黑门尼德王朝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其中有关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论述尤为精辟深刻。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本书以以后霍梅尼时代的伊朗政治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期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教义理论在伊朗国家建构中的实践,尤其是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缔造者霍梅尼去世后,在伊朗政教关系出现新的演变趋势下,探究伊朗政治保守与务实、传统与现代并进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诉求,从而深化对其政治演变的规律性认识。本书的研究起点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这场革命本身遗留下来的政治理论和革命传统,为后来的国家治理指引了方向,同时也为后霍梅尼时代的伊朗政治演变提供了争论的背景。在后霍梅尼时代,法基赫体制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伊斯兰政权性质中伊斯兰和共和因素的比例分配,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权力斗争,还有美国的政权变更理论对伊朗政权合法性的挑战等,这些因素与伊朗伊斯兰政权相伴而生,也是影响伊朗未来政治进程的重要因素。从务实的拉夫桑贾尼到力主改革的哈塔米,再到强硬的内贾德,伊朗政治的发展曲线,在没有偏离伊斯兰革命方向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稳定的微调。这种微调在本质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寻求国家发展道路的困惑,也体现了伊斯兰国家在宗教政治文化背景下寻找伊斯兰与政治契合点的努力。
《伊朗外交的国内根源研究》力图从独特的民族心理、伊斯兰体制、国内政治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宗教等四个方面论述伊朗外交的国内根源。伊朗的历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波斯帝国的辉煌史,二是波斯帝国之后的长期屈辱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国心态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受害者心理则表现为夸大外部威胁。伊斯兰系统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层面上界定伊朗外交基本取向的因素。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外交不仅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更是伊斯兰和共和两大系统之间互动的结果。进入后革命时代,伊朗国内政治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传统保守派、新保守派、务实保守派和改革派四大阵营,四大力量不仅构成了伊朗国内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伊朗的外交。进入后革命时代以后,宗教不再仅仅是作为意识形态作用于伊朗外交,而更多的是以身份认同的因素影响了帚朗的外交。
《伊朗现代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角度和民族主义角度对伊朗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进行了系统的解读,是对现代化的多样性进行个案研究的一个尝试,全书深入分析了伊朗立宪革命、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之间的必然内在联系,总结了伊朗民主化、世俗化、民族化的规律和特点,在理论上运用文明交往论解读伊朗复杂的政教关系演变过程,还立足于现代国际体系,研究了伊朗与第1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互动关系。全书引用大量中英文资料,论述伊朗了现代化的启动、过程、曲折、成就以及教训。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1979-2012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伊朗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文明古国,不能简单地根据该国采用政教合一的制度就将其定义为“原教旨主义”或”落后的制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1979-2012年)》通过对伊朗政治制度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对伊朗现政权更客观和全面的理解:伊朗政治制度建立至今尚处在一个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就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言,伊斯兰政权目前在国内仍能维持政局的稳定,治国机构尚可应付来自于体制内外的挑战和威胁,但是面对公民社会对民主和现代化的诉求,为了促进政治制度的长久活力,在体制内进行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制度框架的改革将成为伊朗政治未来的发展主线。
《中东国家史(610-2000年)·伊朗史》是一部关于中东地区历史文化的国别史学术专著,是天津市“三大出版工程”中的品牌书工程项目,本书除“中东国家史概述”“前言”外分为五章,阐述了波斯的复兴、恺加王朝时代伊朗传统秩序的衰落、礼萨汗时代伊朗的现代化实践、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与伊朗现代化的长足进步和伊斯兰革命与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是2014年11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中收录了来自中国、伊朗、日本等国的17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内容包括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钱币、画像石棺等)研究、伊朗民族史诗中的中国古代名称研究、伊朗古典文献研究、古代伊朗和中国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情况等,内容丰富,角度多样,为伊朗学和中国-伊朗交流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成果。
《伊朗概论》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策划的《“一带一路”国情文化丛书》的一本。内容涵盖伊朗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科教、政治制度、经济、国防、外交等方面,是对伊朗的基本国情的全面介绍。书中各类统计数据大多出自伊朗官方机构的第壹手资料,同时,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学界伊朗国情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伊朗概论》能够为读者认识和了解伊朗提供有益的帮助。
由张超著的《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是国内首项关于伊朗社会中产阶层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作者在对中产阶层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伊朗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群体进行归类和概括,首先探讨了伊朗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基本状况及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之后按照不同的时间分期对伊朗申产阶层群体发展过程分阶段开展研究,即1925一]979年伊朗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群体的变化和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对伊朗政治发展的推动;1979-1989年伊朗社会全面伊斯兰化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结构性重塑;1989-2005年伊朗社会自由化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改革要求;2005-2009年伊朗改革陷入停滞期中产阶层社会运动的发展;最后总结伊朗申产阶层发展变化的整体特点,评价了该阶层在伊朗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历史发展申的作用,并对伊朗中产阶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全书逻辑清晰,涉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及社会转型问題、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问题、申产阶层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都是国内学界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伊朗的基本国情,从严谨客观的学术研究出发,采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式,从伊朗的国际地位、国家凝聚力、能源工业、农业与农村、城市与城市化、银行货币政策及投资环境、外交政策演变、军事体制特点、人口与公共卫生政策等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伊朗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并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内在联系。本书落脚于经世致用,洞察了伊朗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这个在地理和文化上处于东西方之间,同时兼备东西方特点的伟大国家的内在魅力,也全面总结了日本学术界对伊朗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对伊朗综合国力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把握伊朗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加深中伊人民的传统友谊与民心相通,对前去伊朗发展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深厚的古典学学养,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史料,全面而深入论述了古代波斯帝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的。由于本书采取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即“编年顺序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书写法”,因而涵盖面极为广阔,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古代波斯帝国的全景图。
《走进伊朗》讲述的不仅是那里雄伟的清真寺、开阔的广场、古老的废墟,还有伊朗普通民众和民俗风情。比如在德黑兰大商人穆罕默德家里做客,在当地的伊马姆客厅里座谈,跟着德黑兰大学的几位个性可爱的教授学习,在路边的小公园里参加当地特色婚礼,在清真寺和墓地探究伊朗人的送葬习俗……从这些接地气的、娓娓道来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一个与我们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伊朗,从而近距离感受那里的热情友好、包容开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系统研究伊朗的专著,通过深刻的分析、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表论述了伊朗人文地理丰富而广阔的内涵,解读了伊朗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构成、地位以及影响,论证了伊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
作为我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最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伊朗之于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她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却因常被西方媒体歪曲、丑化,使人不识真面目。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驻节伊朗五年的刘振堂先生,基于自己走访伊朗26个省,广泛接触伊朗政界、商界、文化界朋友的丰富经历,以及对伊朗社会方方面面的认真研究,以文化、资源和地缘三方面为重点,用饱含热情的笔触,从中国人的视角,直接、客观、全面地记录下一个真实的伊朗、多姿多彩的伊朗、自古以来善待中国的伊朗。对于赴伊朗旅游、工作、学习,从事与伊朗乃至西亚地区国际交流的人士,《伊朗零距离》(新一版)都是一部必读的好书。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经济现代化研究》以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巴列维王朝经济现代化的成败及与伊斯兰革命的关系、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经济指导思想的流变、革命后初期伊朗经济困境的形成、两伊战争后伊朗的经济重建与改革、伊核危机以来伊朗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经济政策的调整。另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经济现代化研究》还研究了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各产业部门的变化,探讨了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正问题,最后分析了制约伊朗经济现代化的内外因素。
《伊朗货币史》主要讲述了公元1500~1925年期间伊朗货币体系的发展问题,内容涵盖货币的使用和流通、货币金属的生产和进出口、政府在货币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伊朗国内货币与国际金银流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本书不仅是关于伊朗的前现代货币史,也是一部关于欧洲和东方之间贸易融通、金融发展的著作。
伊朗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波斯金狮奖年度历史图书,挑战西方学术霸权的波斯视角中东史,解密现代中东乱局的历史渊源。古代伊朗人创建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波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忆中,波斯帝国一直是令欧洲人感到敬畏与恐惧的东方强权。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马其顿争雄,帕提亚王朝与罗马帝国鏖战,萨珊王朝则是拜占庭帝国的劲敌。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早期,波斯人一直站在 东西方对决的风口浪尖,直到被阿拉伯人取代。本书从军事史角度叙述波斯这个千年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分析波斯人博采众家之长的战争艺术,也涉及波斯的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探讨了伊朗保持强盛与对抗西方的秘密。
本书拟以学术研判作为基础,突出通史理念,遵循深入浅出的表述原则,梳理和解读伊朗自古代国家诞生直至当今社会的文明脉络,着重考察前伊斯兰时代雄踞古代世界中央地带的波斯帝国、外族征服时代伊朗高原的沧桑浮沉、19世纪西方冲击下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启动、20世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世纪之交伊斯兰共和制框架下的政治走向,将伊朗长达4000年之久和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完整呈现于读者眼前。
伊朗历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民族兴衰史和文明交往史,记录了这块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不懈奋斗生存、将文明传播发扬的历史,正如将每一个绳结都融入进波斯地毯般的大格局中一样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本书将吸纳和提炼国内外学术界对伊朗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心得,以史话的体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准确的语言讲述伊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突出伊朗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重点强调伊朗历史内部的演变轨迹和伊朗与外界文明的交往特征,特别突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解读伊朗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