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最好的建筑节目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学园 Author 南柯

2021年流量最大的建筑节目是什么毋庸置疑,不过现在要安利的是另一个节目。

到目前为止,这个节目在B站仅有62万播放,在豆瓣甚至因为评分人太少没法显示分数。它的流量,可能都比不上某节目一篇文章激起的浪花多,但它的质量,值得更多的观看。

 节目拍摄于2020,但是在2021年首播



它的名字叫《中国民居》,是2021年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既然是央视的纪录片,免不了有一种“舌尖”味。

但是这个系列并非单纯的人文记录,制作组邀请了建筑师与当地的居民、工匠、民居后人进行对话,比起一般纪录片的信息量要更大。



《中国民居》顾名思义讲述的中国的古民居。初看时我觉得这个名字起的有点大,因为这个9集的节目包含的民居种类不多。但从单集效果看,节目组还是很好地把三种民居类型(丹巴藏寨、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的特点拍到极致。



那么它好在哪儿呢?


 建造原理 




每一期视频中都会涉及到这些民居建造的基本原理,既专业,也通俗。
 

它不像我们建筑专业各种复杂定语,但是所传达的内容很可能是大多数建筑师也没办法接触到的。

因为建筑学教育还是偏西方的设计教育,而中国古建筑大多数是经验的传承,靠的是实践。


而且即便是中国古典建筑理论,也更多是立足于宫殿都城的实践。《中国建筑史》教材大多数时候是以宫城、古典园林这些上等阶层的建筑作为核心,在中国住宅的篇章里,碉楼、土楼可能只有一页,我们懂的其实没有当地人多。

《中国民居》在讲述这些原理时邀请了当地的工匠一边实践,一遍讲解,并且配上文字说明和建筑师的补充解释。



丹巴藏寨的匠师齐米巴丹演示了碉楼的砌法。碉楼底下宽,高处窄,从下到上有明显收分。

这样的做法比较防震。

 

外面放大石头,小石头嵌在缝隙中,尾部咬紧,再灌上混合浆,就能十分牢固。


根据每块石头的形态,它们的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一块大的石头就成为了室内的烛台。


 丹巴藏寨碉楼建造讲解

在开平碉楼篇,整个村落南北巷宽度1.5米,房屋最窄的距离60公分。

三座碉楼立于轴线的末端。碉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用木结构。碉楼上有铁窗和枪孔。
 
 开平碉楼

锦江楼的枪眼对准村子的中轴线的出口。


 开平碉楼

土楼修复匠人张灿金,他修了五十年的土楼,为我们讲述土楼的建造。
 
工匠把木夹板制作成墙枋,固定泥土,放置在墙角或地基上。墙枋内铺满当地沙石泥土,然后用木杵捶打泥土直到它结实坚固。
 
 福建土楼建造讲解

土墙叫做三合土,有泥土、石灰渣和石灰水。木头、树皮、竹扁要放到石灰池里浸泡。石灰的碱性能够预防白蚁的蚕食。

夯土的小石头可以防止建筑出现接缝。
 
 福建土楼建造讲解


土楼需要夯四层。土楼的寿命200多年可能都不会倒,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寿命可能不到70年。

 
视频在讲解空间布局时,会配不同质感的剖面图以及一些图形说明来演示这些建筑背后的逻辑。



比如,土楼的开窗和采光的关联。


土楼的形状在防风上稳定性更高。


这些建筑原理的讲解都是十分清晰的。




 建筑与命运 



每部分建筑都有相应的人文篇。通过人文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背后的宗族关系和其中的人物命运。


丹巴藏寨介绍了一位四十多岁但心态年轻的大姐丹真志玛的故事。

三座丹巴建筑共同刻画着她的人生轨迹。她是家中的大姐,大哥出去工作,所以她需要留下来守着娘家老宅。


嫁人后,老公出去打工,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打理着丈夫的老宅,一边勤勉于家务,一边拉扯两个孩子。



有了钱之后,她开始建新房,说这是留给儿子讨媳妇用的。新房被后来的开发商收购,她一边当包租婆,一边又给他们当职员。


村子里的人与她相似,她们会给孩子建一座藏寨碉楼,每年一层,直到他们成年。

建筑和人一同成长。


在开平碉楼的篇章中,节目用2.5视角的地图来展现开平县面临的外部环境,由此我们知道,开平县面临着严重的洪涝和匪患。
 
为了守护家园,他们需要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



视频用动画表现开平华侨当时出海、磨难,最终回乡建造碉楼的故事。

 开平碉楼的华侨归来动画

之后在抵御劫匪的画面中,制作组特意拍摄了一段宏大的画面来展示100年前开平乡勇们与建筑共同御敌的画面。

 开平碉楼篇小剧场

夜黑风高,村民们举着火把,抵抗枪林弹雨,在外墙留下一道道疤痕。

 开平碉楼篇小剧场


客家土楼的故事起源于中原人迁徙的旅程,他们带着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建造经验,在每个驻留的地方筑起与当地条件相结合的房子。

土楼便是在迁徙、战争、文化交融中诞生。


土楼篇章有一集讲述了振成楼的守护者樊叔的故事。他把土楼过去的生活称为“坐井观天”,他们从小住在土楼中,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


他做了十年的夯土墙工人,有一天一个摄影师来此,找他的房子拍照,后来土楼就火了。他奔走于土楼文化的传播,接待了国家大大小小的领导。

他描述人和土楼的关系,就像种子一样,他们出生时,会在土楼的土地上种下一颗种子,象征着未来无论他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根在这里。


在这些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背后复杂又紧密的族群关系。
 
人与建筑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建筑是人一生的投射,人是建筑生命力的根源。它们与当地的历史、信仰、自然组成了新生命。

但是这种平衡随着年轻人的离去已经被打破。现代建筑建造方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些经典建筑周围的环境。
 
纪录片的主题其实是老套的,它渴望唤醒那些远走他乡的年轻人们心中的乡情,希望通过他们的回归来延续这些地方的生命力。


 建筑中的信仰 




除了材料、形式和建造方法,这些民居与现代建筑更深层次的区别在于它们所承载的信仰。
 
从西南边陲的丹巴,到岭南闽西的碉楼土楼,它们保留着以宗族为单位的集体记忆,也保留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信仰。

 
丹巴藏寨的碉楼突破天际,那不仅仅是战争防御的要求,更大的原因是藏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与自然、山神对话。


崇拜天空、登高望远是丹巴原始的苯教信仰里的重要组成。建筑的内部也布满了藏族经典的佛堂、唐卡。



土楼的布局延续着传统四合院中的礼制关系,多代同堂,家族协作,他们通过建筑延续家族的命运,保卫家族的财产。


建筑形如八卦,主楼共分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六十四房间对应着六十四卦。


这种明确的等级礼制是中国传统的“祖先信仰”的一部分。

土楼构筑了人与自然,家与外部的关系,它们展现的是客家人对与世界的理解。



整个纪录片既是对大众的科普,对于建筑专业亦是信息量十足的资料。节目提供了许多细微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民居,包括它的场所、结构、装饰。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满意,可能我觉得集数太少了,这三种类型是世界遗产名录的经典民居。在中国却不仅只有这些民居里的“精英”,还有众多遗落的、不被关注的中国民居亟待宣传,否则它们越加凋零。
 

另外,纪录片的整体视角还是过于以城市人的角度讲述,这使得它不可避免成为“世外桃源”式的图景,而实际上民居的窘迫之处,隐藏在这些浪漫镜头的背后。如果能够深入刻画乡村的矛盾,我们才能真正让人理解乡村建筑问题所在。
 
不过,作为一部引导大众关注乡村建筑的纪录片,它依然足够优秀。

 
.END
注:在B站搜索“中国民居”即可观看这个片子,也可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本文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这是不是一个好建筑?


2021年第十二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重磅揭晓


是媚俗还是文化霸权?——浅谈《中国十大最丑建筑评选》的福禄寿事件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