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如何激活城市更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手帐C Author 建筑手帐C
文化创意产业被广泛地视为城市更新的新兴动力和重要手段。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需求和产业硬件成本较低,可以利用城市较为消极的场所,尤其是旧工业区域或是老产业园;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多源自于自下而上的内容输出,具备可持续性和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再者,创意产业本身积聚了青年力量,并有利于持续吸引年轻人群,帮助地区增强活力。
今天我们将探讨创意产业背后发展的逻辑,以及其作为更新手段的利弊。
一、机遇
Opportunity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过后,中国也将面临着许多西方城市的转型危机——即老城中心和工业地区的逐渐消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 原有产业转移或老化,当地急需产业升级;
// 严重的路径依赖,缺乏新技术的空间和引资;
// 基础设施配套缺乏,难以支持和吸引人群定居;
// 年轻人口的极速流失和税基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城市再次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政策的倾斜和资本的发展,创意行业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文化集中度的提高、高科技人才的汇集、文化投资和消费的促进、展陈和研究机构的普及等方面。
首钢园区改造和冬奥会的开展共同促进城市更新
在世界上,不乏许多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的案例。创意区似乎是老旧区域的重要替代品,即可以被用于土地增值的策略,又或是推动偏远郊区的发展。其带来的新产业和就业可以帮助塑造城市新形象和缓解社会压力。
巴黎蒙马特,艺术推动贫困社区转变为艺术画廊
一般来说,创意行业包含绘画艺术、时装、图形、建筑、电影、动画、游戏、广告等多种活动。在中国许多城市,创意产业甚至占到了城市GDP的6~10%,它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创意从业者需要的工作空间较小、对空间依赖度较少、生产资料成本较低、并具有一定的聚集性。这些从业者往往比较年轻且预算较少,难以负担起较高的房租,常常选择那些废弃工业地带作为生产场所。
另一方面,受到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的影响,他们的产出已经可以带来较高的利润,他们的作品传播和生产方式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甚至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场所空间的营造。这样的产出和投入比非常可观,因而创意产业经常被政府或房地产部门用于孵化旧有土地、吸引青年人群和社区形象重塑。
许多科技和创意公司喜欢开放式的工作空间
图为曼哈顿SOHO社区的一栋阁楼
但随着时代的变更,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发生转变。
一是生产方式从小作坊转向创意集群
创意产业由原本租金低廉的场所转移向资源更加充足的大城市,从自发的散户集群逐渐被各类资本收编,由离散的方式变为自上而下的规划。一些开发商采用了将艺术机构和创意工作室引入社区,从而促进房价的提升和高端形象的打造。居住、商业和创意产业的混合有利于项目故事线的制定和社区氛围的营造。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有规模地建设文化产业园,通过人才引进和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公司和个人工作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创意链条的完善。集群建设主体可以是地方政府,也可以是相关国企、创意龙头企业或相关开发商。
二是生产机制从传统的设计类转向科技和传媒
科技与创意产业往往可以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庞大的产业集群。比如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和互联网的积极合作,帮助互联网锚定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也可以被创意产业带动,富有特色的创意街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如今传媒业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给创意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是从业者的需求更加复合
创意产业者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如今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可负担的住房、便利高效的基础设施、舒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性社区,更吸引这些年轻的从业者前往。这些特征意味着现阶段创意文化工作者的聚集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建设和政府政策干预。
复合型的社区规划更满足创意工作者的生活工作环境,良好的氛围也更利于创意的产出。
四是创意交流性的增强
创意产业有一定的向心性。比如,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常常会聚在一起讨论、交流或向观众演讲。这种形式类似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非货币互信关系,是艺术家集群的重要特征。
因此,提供一定的创意交流中心可以刺激创意集群环境的维系,并促进当地的文化消费,遏制人口外流。着重于创意的在地性和社区纽带,共享办公等空间也在逐渐兴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创意产业的生产基本特质依旧存在,所以政府仍然可以通过改造老旧工业园区或是过剩的老旧办公楼来安置这些工作室,而不用大拆大建。
二、改造方式
Methods
A
废弃厂房和旧工业地带的再利用
中国经济已经从重工业、制造业等向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转型,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工厂出现空置。但这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却是很好的生产空间——较低的成本、独特的建筑风格、可灵活布置的高度和平面,非常契合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同时,这些用地的规划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也为再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不过,由于不断上涨的房价,工业用地如果能够改造为住宅用地,房地产商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这也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的再利用上犹豫不决。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遗产是中国发展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精神象征。比起卖地的一锤子买卖,如果能将其与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将更加利于地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工业文化鼓励团结、进取、拼搏,既是城市发展重要的精神基础,又是城市空间景观的差异化象征。和创意产业的结合可以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培育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将创意产业植入工业厂房,既可以起到保护工业遗产和城市文脉的作用,又可以有机更新重塑城市景观,吸引年轻人群,带动地区发展。另外,体验型商业是目前线下商业的重要方向。改造原有的电影厂、印刷厂等老工业厂房,可以和电影、多媒体、动画制作等创意产业结合,形成具备独特视觉感受和产业体验的创意园区。
实际上,旧工业地带改为创意园区在世界上的案例并不少见,但要完善好项目仍然需要对工业园区周边设施的补充。新加坡的乌节路更新和日本的秋叶原都是以完善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针。高效的交通不仅仅吸引创意从业人群,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而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周边地区则是完善博物馆和社区配建,完善了桥梁连接和河滨步道优化,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伦敦泰特美术馆建立在工业厂房之上
B
老城区的创意更新
不同的城市区域,创意产业可以扮演多元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在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不连续或考虑不周的规划战略,导致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老城区的诸多问题:
//老城区基础设施的老旧或配套服务的缺乏,空间配置不利于居民生活;
//高密度的拥挤城市空间和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难以容纳新兴产业和吸引年轻人群;
//高新产业和高收入者向新城市空间转移而导致的老城区老龄化严重,低收入者或老年人聚集。
在这种情况下,创意产业可以为衰败的老城中心提供机遇。
一是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文脉和历史城区风貌,形成以传统文化衍生的文创产业,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旅游业的稳定人流促进创意产业的更新。
二是结合过剩或老旧的办公楼,形成文化创意的产业基地。但这需要政策的指导和扶持、新建的便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交流场所打造。
三是和社区微更新结合,相关服务业和基础配套协同补全,形成创意街区,灵活带动周边发展。
Brick Lane 汇集了伦敦最好的艺术、文化和餐饮场所,因其多元化和独特社区而闻名
C
郊区或乡镇更新
创意产业可以发生在郊区或乡镇。适当的规划、结合当地技术可以促进文化村落的形成。一方面文化机构的租金可以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其带动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或文创产品的制作,可以促进村民就业,并培养和提升其技能。
创意产业在乡镇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旅游业模式和产业基地模式。
创意产业正在持续覆盖近郊村落。但仅仅寄希望于创意产业能带动的旅游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旅游类村镇的成功既依赖于与城市间的距离,也依赖于景区的整体打造和服务的完善。创意产业是对旅游目的地的锦上添花,而如果作为主导,则需要其强有力的文化特点。
另一种成熟的模式是发展创意产城,通过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的完善带来更大的利润。龙头创意企业或旗舰级艺术社区的入驻,快速吸引相关创意行业的汇聚,从村落过度为产业基地。
成都崇州竹里道明村,用竹艺带动当地就业
三、挑战
Challenge
虽然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当中有着不小的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1. 创意艺术未能与城市活动紧密结合。
创意创作虽然有一定的参与感和观赏性,但要达到振兴街区的目的还需要将艺术体验和城市活动结合起来。如果只是首端的创作工作室或者末端的艺术售卖,缺乏创意通路的打通,就难以持续留住游客。
定期的推广活动、节日盛典、街头艺术、设计展陈是维持社区活力的关键。应该将个人参与和创意生产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氛围的提升。
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滥用,过于同质化的发展模式,难以和地区特色进行结合。
特别是创意产业被旅游行业滥用,许多街区改造流于形式,而售卖的东西几乎无二。这种无印良品式的大规模生成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也导致了许多特色街区实际上只是“换皮游戏”。试图用艺术推动经济的做法并不利于艺术生态的建立,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自然也受到旅游业萎缩和消费力下降的双重打击。
3. 某些产业园区过于注重交易,难以真正实现创意文化的产品孵化和创新。
许多创意街区最终被销售链条末端的大公司所替代,比如创意作品的商贸、媒体、展陈等等。这种以艺术为起点,而以商业为终点的形式,对原创氛围和社区联系有着较大的破坏,难以起到吸引创意人才、提升环境创造力的作用。
原创创意产出受限可能短期内不会影响区域的发展,但长期来看往往会导致区域同质化严重和商业服务业过剩,从而减少地区吸引力。目前许多创意园区已经沦为以文创作为噱头,实际上只是创意产品的经销商和地区的餐饮配套服务商。游客前往只能买到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或是品尝类似的“高档化”餐饮。这与创意产业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
4. 创意产业受到城市乡绅化进程影响较大。
如今国际上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创意产业的兴起往往源自低成本的工作条件,但随着利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大量游客涌入和地区的逐步成熟,租金迅速上涨,这不可避免地将排挤那些原创艺术家。虽然这些艺术家沦为升值土地的弃子,但真正对区域破坏大的是创意人才的流失,也意味着区域会再一次的老化,而由于低价用地都被售卖,这一次老化可能就是永久的了。
因此,在长期的规划过程中,可负担的住房、一定保留的创意社区、不断壮大的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增加的文化体验设施,有利于持续性的保持社区活力。
5. 自媒体的兴起导致创意产业部分搬上线上。
由于可以更快速地变现,许多创意工作者选择短视频等传媒作为平台载体,而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也意味着线下创作空间的离散,导致创作者的身份更加孤立。这也让一些城市新兴配套变为一次性的网红打卡点,缺乏社区创意活动的有机整合。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推荐
何为公共空间?
菜市场进化论
何志森:从人民公园到人民的公园
城市更新、产业新城做不好?「管理模式」了解一下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