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旬海洋院士”汪品先办公室里过除夕,执子之手只争朝夕!

新华社 张建松 海洋知圈 2021-04-19

2020年1月24日,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和老伴孙湘君在办公室商量工作。当日,是我国农历春节除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走进校门、绕过图书馆、径直往前,有一座黄白相间的小楼,那就是同济大学海洋楼。除夕这天,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和老伴孙湘君一起来到办公室。节日期间,海洋楼里一片静谧。一楼大厅陈列了许多展板,一项项沉甸甸的科学成果,彰显了这座小楼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三楼的汪品先办公室极为普通。一排书橱,几乎占满了一整面墙;堆满了资料的书桌,中间摆放着一个台式电脑,那就是老院士每天埋头工作的“战场”。隔壁就是孙湘君办公室。两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就好像60多年前,他们一起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那样。当年,他是班长,她是党支部书记。回国结婚以后,他们为了各自事业,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直到2000年孙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来沪团聚、长相厮守。如今,尽管已经84岁了,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夕也不例外。孙湘君也依然像他的同班同学,每天陪伴他工作、倾听他的想法、提出她的建议,并规定他每天晚上只能工作到十点半,必须回家。今年春节,汪品先早已经安排好工作计划——撰写科普。首先是将“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成果写成科普文章《南海演义》,其次是完成自己的科普专著《深海浅说》。“南海深部计划”是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2019年,在全国32家单位、700多人次科学家、长达8年的共同努力下,该计划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传统认识的新观点,取得了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学主导权。“南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深海区。2020年,我最大的心愿是推动深钻、深潜、深网‘三深’技术合作,将南海科学研究一步步深入进行下去。”汪品先说,“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最大的海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以南海为抓手、海陆结合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树立“中国学派”,是汪品先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汪品先常说:“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汪品先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孙湘君深深理解。为了这种理解,她曾婉拒了单位领导推荐自己申报院士,一退休就从北京来到上海照顾老伴,并和他一起探索地球与海洋科学奥秘。他们曾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一起携手攀登科学高峰。直至前些年,她的眼睛再也看不了显微镜。“刚来上海那年,我很不习惯上海冬天的湿冷,就到澳大利亚的大儿子家里过年。回来后听保安说,那年除夕晚上,我老伴一个人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只吃了保安们送来的一盘饺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出去了,每年都陪着他一起过年。”孙湘君说。每年的除夕夜,孙湘君最开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今年也不例外。“一年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这一天晚上,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我怎能不高兴啊!”孙湘君说。


2020年1月24日,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和老伴孙湘君在办公室商量工作。当日,是我国农历春节除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相关阅读

只争朝夕!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汪品先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电话打到办公室,他都在。

  这位把办公室几乎当作家的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本应颐养天年,他却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半进办公室晚上十点半回家。

  探索大洋40年的他,今年终于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

  5月13日,下午5点多, 82岁的汪品先经历八小时“探险”,成功回归,他纵身一跃,跨上最后一级阶梯,自信地走出了深潜器。

  如雪的白发和红蓝相间的潜水服在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如此耀眼,他把左手紧握成拳,放在胸膛前,沧桑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

  这趟深海之旅,是他等了大半辈子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之旅,他通过3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

  其中,冷水珊瑚林的发现对研究海底生物有着重大意义。

  “以前,大家认为海底岩石是没生物的,但是现在看到了冷水珊瑚,而且这些珊瑚全部长在石头上,那么就说明,岩石质的海底是有生物圈的,这在中国是没有注意过的!”当汪品先一走出深潜器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

  82岁的汪品先在这趟14天的南海漂泊之旅上,尽管被大家当作“大熊猫”,每天护士都来给他量血压,但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有自信。

  他有时5点多起床去海上抓拍日出,白天和大家一道进行学术交流,晚上开会听取下潜人员的汇报,安排第二天的下潜计划……

  那碧蓝无垠的海面让人不禁想起了1999年,那是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汪品先和他夫人孙湘君在莫斯科一起读书,从相识,到相知,最后相伴。

  学成回国后历经30年两地分离,从青丝到白发,因此两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直到现在,二老的还经常一起去学校办公室,然后分头工作。孙湘君刚来上海时,同济大学给安排了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去,把汪品先办公室的隔壁会议室当作自己办公室。“她就想和我一起办公。”汪品先的脸上漾起甜蜜的笑。

  现在,对汪品先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珍惜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光,“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这位对时间“很小气”的院士,经常开玩笑说他:“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到了晚年,才挖到了深海研究的学术富矿。

  有时候,也许年轻时有的事情想做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和信念。他心里总是有种遗憾,觉得自己最好的年龄没有用于搞科研,后来又没有条件和资金,只能跟外国人合作,丢了“海洋”好多年。“趁我现在还走得动,一定要去看看。”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不在乎年龄大小,不断探索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汪先品不是个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明代作家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画家齐白石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在人生的竞赛场,他们坚定地一路小跑,比年轻人还充满了活力,不仅仅跑赢了时间,也跑赢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放在历史的维度去衡量,将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因此,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要去实现,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有了物质或者精神的满足之后,社会价值才是我们终极追求,是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很多年轻人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你就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这样的论调和姿态,透露着一些消极和宿命。殊不知,将个人与社会连接,将个体融入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就能不断改变世界,实现自我。

更多内容

教育部提名汪品先院士等人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选!| 公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名单


END
信息来源:新华社 张建松 原题:执子之手只争朝夕 “八旬院士”办公室里过除夕;央视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大家都在看


►《地球系统与演变》白令海道开启和和北冰洋的演变 (附注:北冰洋大洋钻探 )|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系统科学正本清源

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官方授权独家首发《珊瑚礁科学概论》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卷)》全网独家首发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物理海洋学导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主编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海洋和海岸环境塑料污染与治理》骆永明等编著

►《珊瑚礁科学概论》余克服教授等编著

自然资源部已明确:海洋行政执法职责统一由中国海警局行使,自然资源部本级无相关海洋行政处罚事项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专题询问 : 如何运用检察公益诉讼,加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保护?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