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虹斌 | 治不好黄河,一个新王朝就这样完了

侯虹斌 搜历史 2018-09-20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水旱之类的天灾,自古不绝。为了抵御天灾,人类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修建堤坝、水库和灌溉系统。

但一来因为古时候技术水平有限,二来更因为好多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理由,这些治理手段,收效并不理想,更有时候,治着治着,就把天灾治成了人祸。


《大明王朝1566》里,严党为了逼农民出售土地,趁着汛期毁堤淹田。这虽是虚构的剧情,但历史上水灾与治理背后的政治斗争,要比剧情更加吊诡。

古代中国,为害最烈的是黄河,尤其到了秦汉时代,“西汉至东汉明帝期间,黄河水患成为突出,泛滥时间长达80余年,司马迁作《史记》专辟《河渠书》,班固著《汉书》作《沟恤志》,从侧面反映出黄河水患的严重。”(王文涛《秦汉社会保障研究》)

在西汉的二百多年间,黄河曾先后十二次决口泛滥(相对规模较小),其中文帝时一次,武帝时四次,昭宣时一次,元帝时一次,成帝时四次,王莽时一次。

武帝时,黄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决口,梁楚之地多年欠收了。一直到武帝都封禅了,宣示天下一片祥和了,黄河还是决口,很丢皇帝的面子。武帝不得不派数万兵卒开漕挖渠、开渠灌田、开凿井渠,还一度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背负薪柴,填塞决口;没有柴,就砍竹子。甚至皇帝还亲临现场鼓舞士气,作诗哀叹民生之多艰。

成帝年间,黄河又决口了。开始成帝没太在意,听了大臣的意见没有理它;三年后,黄河果然再度决口,“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比今天的寿光一县坏了9999间房,还要糟糕啊。

寿光被淹房屋

御史大夫尹忠找不到好的对策,成帝责怪他,尹忠只能自杀了。

河堤使者王延世想到了法子,他用又长又粗的竹子装着小石头,用两只船夹载着投入河中,三十六天,黄河堤形成了,也堵住了决口。

“治河成功”,这在古代被视为帝王领导下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对政绩乏善可陈的昏君汉成帝来说,这样的高光时刻更是难能可贵。皇帝一高兴,把年号都改成了,“河平元年”。治河有功的王延世也加官进爵,他堵决口的方法当然也成了成功经验。

但是,这种堵决口的治水方法,虽能奏效一时,却有很大隐患:它让水流更加湍急,没多久,黄河再度决口,淹了不少地。

但我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公元前7年,汉成帝死了,他的死法是后世情色文学的热门题材(阿丁 | 飞燕瘦,合德肥,精尽人亡须恨谁?)。他的侄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哀帝跟成帝一样,纵欲过度,只当了七年皇帝,就呜呼哀哉了,留下的继承人还只是未成年儿童,然后不出几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王莽篡汉。

王莽上台前,造足了“天命攸归”的舆论,然而黄河并不给他面子,公元11年,他上台3年后,黄河又泛滥了。这一次尤其严重,黄河脱离了北部旧河床,而改由现在的河道流动。

前面说了,黄河动不动就泛滥,直到近代之前,中国历朝历代都没辙,所以也不好单单指责王莽治黄不力——毕竟在当时黄河已经是“一石水而六斗泥”了。但是,如果说这些客观因素是天灾,那王莽面对黄河汛情做出的决定,就是妥妥的人祸了:

当时,王莽的老家魏郡元城,有遭水淹之虞,这个地方对王莽来说意义非凡,不但是他们老王家世居之地,祖坟所在,更出过他们家族的头号贵人:王政君太后,王莽的老姑妈,和赖以登堂入室的政治资源。王政君未出世之前,就曾被算命的算出,“元城郭东有五鹿之虚……后八十年,当有贵女兴天下”。可见,元城对老王家来说,绝对是风水宝地,甚至关乎政权合法性。所以王莽要求“无论如何都要保元城”,保皇帝家的祖坟。

于是,黄河的决口处被改到了元城以东,元城冢保住了,祖坟没事了。反正淹的是黄河下游的百姓。

结果是什么呢?

《汉书·沟恤志》只说了“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当时的黄河水侵毁济渠,数十个县全都被淹得透透的;汴渠向东扩展,越来越宽,整个兖州和豫州的老百姓深受其害。

最近的遇到泄洪事件的山东寿光,也正是这次洪灾的受灾地点之一。

甚至这次洪灾,还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据,也恰是在这一时段,公元2年,各个郡县的人口记录现实,当时中国的人口数为了5770万。约4400万人生活在中国北部(秦岭、淮河及长江湾以北),约1370万人生活在中国南部;第二份数据相隔较晚,是公元140年统计的,当时已是东汉永和五年,当时人口略大于4800万。(据《剑桥中国秦汉史》)

也就是说,不到一个半世纪,中国人口减少了800万到900万。考虑到人口本身有自然增长,人口损耗得算很厉害了。而且此时中国北部和南部的人口数分别为了2600万和2200万。北方人口大大减少。

当然,这不是说减少的人口都是在11年的黄河水灾中淹死的,但黄河改道,被波及的地区原有居民1150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经此洪灾,尽变水泽之地,居民或死或走。

这还不是结束,接下来的几年,《汉书》记载,“缘边大饥,人相食。”“关东饥旱数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流民入关者数十万……民死者什七八。”

数以百万的人死去,数以千万的人变成了难民。饥荒蔓延,难民在迁徒的途中,没死的不得不结伙抢钱抢粮,转成了土匪强盗。这在历史书里,一般称为农民起义军。这种起义军,在初期几乎是无敌的,他们所到之处,青壮年纷纷加入其中,因为大家没有别的活路了。

在王莽年间,有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起义,最后壮大的起义军里,有一支叫绿林军,有一支叫赤眉军。才仅仅建立15年的新朝,迅速被覆灭。

汉学家毕汉斯在《汉代的中兴》里认为,王莽其实开始的时候获得的支持率很高,“王莽的垮台是由于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是非人力所能防止的灾难。”

我作为王莽的研究者,并不能同意这点。除非这位汉学家认为,“保元城冢”也是非人力所能防止的“必然”做法,是非人力所为的“无奈之举”。

我只希望,历史不要再重演了;我不想看到的是,“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获得任何教训。”


-  推荐阅读  -

侯虹斌 | 为什么自古以来出作风问题的总是文艺青年

侯虹斌 | 战乱时期女性有“性别优势”?要多无知才会相信

侯虹斌 | 汉武帝为什么要追求“汗血宝马”?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海蒂

这是第 294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