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丁这个词变污之前,他一直是正义机智勇敢的化身 | 叶克飞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九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9年1月10日,《丁丁历险记》开始连载。九十年间,《丁丁历险记》全球销量超过两亿本。有人曾这样开玩笑:“在丁丁这个词变污之前,可一直是正直机智勇敢的化身”。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位曾陪伴中外许多代人成长的丁丁,是怎样完成它的历险的。
晚年的戴高乐曾以嫉妒的口气回忆:“论生活的磨难与多变,只有一个人能与我相提并论。”
他说的是丘吉尔还是罗斯福?都不是,他眼中唯一的国际对手居然是个比利时人——丁丁。
比利时,一个面积比海南岛还小的国家,GDP总量位居全球前三十位,人均GDP更是跻身全球二十强。首都布鲁塞尔被称为“欧洲首都”,不但是欧盟和北约的总部,还有1400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设立于此。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比如当你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漫步时,旁边的中世纪建筑墙身上突然会出现巨幅漫画。
比利时漫画墙
这就是布鲁塞尔著名的漫画墙,最著名的形象当然是蓝精灵和丁丁,它们都属于比利时。那幅丁丁、白雪和阿道克船长从楼梯往下跑的巨幅漫画,会在你不经意漫步时突然出现。
当然,你也能找到丁丁所居住过的公寓原址,《七个水晶球》里的广场,《奥托卡王的权杖》里的五十周年纪念公园……
有人说,比利时最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其实是每平方公里拥有漫画家的数量。更值得骄傲的是丁丁,与他一样享誉全球的漫画形象很多,可脚步能够跟得上声誉,连足迹也踏遍全球的,唯有这个《丁丁历险记》的主角。
丁丁背后的欧洲价值和保守主义
1907年5月22日,《丁丁历险记》的作者乔治·雷米出生于布鲁塞尔一个中产家庭。因为童年的沉闷乏味,后来他笔下的丁丁也没有家庭。1924年,他开始使用埃尔热这个笔名。1926年,他在杂志上开始连载《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被视为丁丁的前身。1928年,他又在这个故事里添加了一个小狗角色,则是白雪的前身。
《丁丁历险记》作者埃尔热
1929年1月10日,《丁丁历险记》开始连载,埃尔热选择的平台是报纸《20世纪》的少年副刊。
这是一份风格保守的右翼报纸,于是,丁丁的形象也就此定型:热爱和平、正直开朗、干干净净、烟酒不沾。也正因为风格保守,所以在《丁丁历险记》里,甚至没有女主角存在。
主角一人一狗
当然,保守并非没有女主角的唯一原因。从诞生那天起,丁丁就承载着“政治任务”。作为漫画形象,它最主要的读者群体当然是孩子。在媒体人看来,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漫画而习惯阅读某份报纸,他将来也会持与该报同样的政治立场。换言之,一个好的漫画形象,就是培育一个政党未来基石的工具。而在当时,政党乃至媒体眼中的“未来基石”仅仅是对两性意识仍然懵懂的男孩,因为女性并没有投票权。
丁丁的诞生根源于欧洲的保守,还有一层侧面意涵。长期掌握西欧文化话语权的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将艺术局限于文学、绘画和音乐。至于漫画,那只是报纸上的边角碎料。即使是19世纪初就风行讽刺漫画的法国,骨子里也未将漫画放在眼里。这种保守思维,使得欧洲漫画家们纷纷寻找新的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能为漫画家提供良好创作空间的比利时,就这样成为漫画王国。
有意思的是,在法语世界里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法国,初次引进《丁丁历险记》的刊物也是保守的青少年宗教刊物,名为《勇敢的心》。
其主编古尔特瓦神父在出版时遇上的难题,都与保守有关。一是形式上的,当时的法国漫画遵循旧模式,文字与图画分离,十分呆板。于是埃尔热选择美式连环画风格,图文合一。
更大的难题在于观念,古尔特瓦神父担心没有家庭、到处晃悠的丁丁无法得到法国父母的认可。
最终让步的是埃尔热,《勇敢的心》连载《丁丁历险记》的条件,就是埃尔热要同时在杂志上连载另一部名为《Jo、Zette和Jocko历险记》的作品。在后者中,小男孩主角Jo有父母,还有妹妹和宠物猴,这个四处探险的完整家庭显然更符合教徒们的信仰。
可这个故事让埃尔热苦不堪言,他对Jo的家庭模式十分陌生乃至抗拒。所以,这个故事仅仅维持了五集便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丁丁历险记》系列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地标玛林斯派克宫,其原型就在法国。即使在古堡云集的卢瓦尔河谷,这座舍维尼城堡的美丽也是数得着的。
大航海时代的余韵
前几年,《三联生活周刊》有过一篇关于《丁丁历险记》作者埃尔热的专稿,其中最有价值的点,就是“后探险时代”一说。
毫无疑问,让人类受益的近现代文明,源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未知文明的探索为一代代欧洲人所热衷。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航海家,但坐在家里阅读那些探险书籍,却是最简单的方法。只是,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儒勒·凡尔纳等人的作品风行,火车和轮船的愈发普及,欧洲人面对的未知世界越来越小,早已不再满足传统的地理探险,而是将目标瞄准了宇宙。
不过,这种心态并未维持太久。一战的爆发使得欧洲人从美丽世界的幻象中醒来,欧洲人开始关注现实,探险也被赋予了现实意义。正如《三联生活周刊》中所言,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国家如何分享19世纪地理探险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以何种方式在殖民地生活,读者的兴趣转向了海外记者的新闻报道和政治局势分析”。
有人这样记录:“对比利时人而言,法国记者阿尔伯特·伦敦和约瑟夫·凯塞尔的名字几乎是神圣的”。而以新闻记者身份出现的丁丁,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
丁丁的国际探险第一站是苏联,这毫不意外,因为在当时,苏联是西方国家最神秘也最重要的对手。连埃尔热都曾回忆:“《丁丁在苏联》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种政治游戏。”
有意思的是,《20世纪》报当年的营销就颇具新意。在《丁丁在苏联》推出的同时,报纸上还登了一则煞有介事的启事:本报一如既往追踪境外动态,故特遣本报最好记者丁丁探访苏俄,以飨读者。
《丁丁在苏联》的故事连载了一年,为了测试作品影响力,《20世纪》报又在连载结束时刊登启事,称丁丁将从苏联回国,并刊登了归国的下车地点和时间。当日,埃尔热带着化妆成丁丁的少年一起出现在车站,发现外面围了数千粉丝。《丁丁在刚果》连载结束后,《20世纪》报故技重施,布鲁塞尔的黑人就在车站组织了一场盛大欢迎会。
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丁丁和埃尔热的肯定,也是对新的探险方式的肯定。它承继大航海时代的精神,但更重视观照现实。
当然,这种新的方式也带来了副产品,那就是曾被诟病的种族主义。尤其是《丁丁在刚果》,就曾因种族主义被指责。但如果穿越至埃尔热的时空,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必然。刚果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富含矿产,恰恰是比利时人最关心的地方。
晚年埃尔热曾反省自己的种族主义倾向:“种族主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概念很难根除,需要很多智慧和意识,才能不囿于自己的短视、自己的传统,才能真正地理解”。
埃尔热是丁丁唯一的父亲
在最初几年里,埃尔热的创作并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剧本。他也没有对丁丁的目的地有过太多了解,这甚至招来诟病。比如《丁丁在刚果》,批评者就认为漫画中毫无刚果痕迹,仅仅是个大型野生动物出没之地。
转折发生在1934年,他在创作《蓝莲花》时认识了张充仁。张充任与埃尔热同年出生,1931年来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他向埃尔热介绍,当时在欧洲还十分神秘、且因义和团运动而被视为野蛮守旧的中国,还为埃尔热绘制了许多书中需要的细节。
“丁丁”的中国朋友
也是在这部作品里,埃尔热记录了西方人的自以为是,还有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埃尔热也将张充任画到了书中,成为丁丁的好友。张充仁也成为《丁丁历险记》里唯一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以至于法语世界里一度将所有中国人都简称为“张”。
《蓝莲花》大获成功,才使得《丁丁历险记》得以进入一向高傲的法国,最早连载《丁丁历险记》的法国刊物《勇敢的心》也因此而畅销。
埃尔热曾回忆,他在与张充任的交往中了解了中国文明,同时也有了一种责任感。此后,他不再随意编造故事,而是在每次创作前查找资料,了解丁丁将要探险之地的情况。他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并分门别类,从汽车、航海、建筑到时装,以求细节准确。也正因此,他画得越来越慢,从最初的每年一部,到两年一部,再到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一部。
琢磨故事情节的埃尔热
1953年,丁丁登上月球,比现实中的人类登月早了16年。
与登月相似,尽管早在1937年,故事里的丁丁就已经前往英国黑岛历险,但《丁丁历险记》真正进入英国市场,却是在1958年。与法国人一样高傲且固执的英国人,在图书馆这一终端就拒绝了《丁丁历险记》,出版市场同样如此。虽然也有英译本流传,但翻译极差,直到1958年,有着英式严谨和考究的英文版才问世。至于以英国为背景的《黑岛》,更是在1966年才拥有英文版。此时的埃尔热愈发严谨,为了英文版选择重画此书,还派助手临摹了英国海滨场景以及各种交通指示牌、车号牌等,以求真实。
终于,《丁丁历险记》从相对狭窄的法语世界,转向更为广阔的英语世界。
丁丁和美国结缘很早。早在1932年,《丁丁在美洲》发表,埃尔热就收到不少来自美国的信。其中一位纽约老太太甚至表示,这次丁丁来美国,她没能见到,十分遗憾,希望丁丁能再来一趟,她会承担所有费用。
但丁丁系列的美国版正式面世,要等到1959年。有意思的是,美国市场的限制比其他任何市场都多。比如美国检查机构不允许童书涉及种族问题,于是埃尔热就将《金钳螃蟹贩毒集团》中的黑人角色画成了淡色。同样是《金钳螃蟹贩毒集团》,编辑认为虽然丁丁不喝酒,但阿道克船长却嗜酒如命,如果依照原版出版的话,会招致教育界的猛烈批评,毕竟当时的美国社会由清教徒主导,与欧洲人尤其是法语世界的散漫完全不同。于是,在美国版里,阿道克船长那句“就算我要死了,也要喝上最后一瓶”的场景就被删掉了。
丁丁在美洲
只不过,即使大做宣传,甚至在纽约到布鲁塞尔的航班上都有摆放以供取阅,连《生活》杂志都发起“丁丁下一站会去哪里”的讨论,《丁丁历险记》美国版最初的销量仍令人失望。前两个月仅仅八千套的销售数字,对比欧洲每周25万本的成绩,显然无法让出版商满意,以至于出版商发出哀叹:“这个国家(指美国)不但在发射人造卫星上落后于苏联,连在丁丁的竞赛上也落后于欧洲。”
直到1971年,情况才有所改变。每期发行70万册的《儿童文摘》杂志从1966年开始连载《丁丁历险记》,慢慢培育了读者,也让丁丁真正走入了美国家庭。
1983年3月3日,埃尔热去世。此时,他的《丁丁和字母艺术》只画到第42页草图。此前每一部丁丁作品,埃尔热都严格维持在62页篇幅。遵循埃尔热的遗愿,这部作品并未由他人续完,并在1986年以42页草图加剧本格式文字手稿的形式出版。
完全不同于美国超级英雄的欧洲英雄
记者是个好职业,在美国的超级英雄中,也有一位记者,他便是穿着蓝色紧身衣和红色斗篷的超人。1938年诞生的他,飞起来比子弹还快,力气比火车头还大,一跳就能跃过高楼,从此成为美国的化身。
相比之下,丁丁的力量显然不足以拯救世界。他的本领很多,会拳击、会开船、会开车,甚至还会开飞机和骑马,但相比美国式的超级英雄,这一切都显得小儿科。他最大的倚仗是机智,但相比超能力,这点机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
可丁丁还是打动了一代代人,因为他是博爱与和平的捍卫者。
他也没有美国超级英雄式的张扬。2004年,时尚手表品牌SWATCH推出了丁丁75周年纪念款,这是丁丁罕有的跨界合作。埃尔热基金会严格控制着《丁丁历险记》的版权,周边产品的开发十分有限,似乎只有在布鲁塞尔,你见到丁丁周边产品的机会才会多一点。相比美国超级英雄们无孔不入的商业化,丁丁就像现实中的欧洲那样,老派优雅含蓄低调。
即使如此低调,《丁丁历险记》目前仍保持着每年全球三百万册的销量,他是我们真正的老朋友。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世纪悍匪强哥:绑架李嘉诚儿子,单笔违法金额创世界纪录 | 叶克飞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388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