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婚后要不要跟父母住?《知否》里顾二叔想分家为什么那么难?

搜历史 搜历史 2019-03-24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min

二胎政策前,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人口结构,估计城市居民多是三口之家,其他一些相对偏远村镇,则可能是四五口之家。二胎开放后,不少城市大众也迎来了第四口人呱呱坠地的啼哭之声,三口之家、六加一的局面打破。当然,除了啼哭声,伴随而来的,还有欢笑声、咒骂声、争吵声,声声入耳。头胎金尊玉贵的宝宝,也纷纷有了担心自己宠爱被瓜分的危机感,随后全家开启斗智争宠的欢乐日常。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结构常态,也都是三、五口之家,再多一点的,普遍也就八口之家,所以,“父慈子孝”之后,往往还有一句“兄友弟恭”跟着。有一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那是几千年来再常见不过的亲属关系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形容先秦的家庭状态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汉书·食货志》里对战国人口又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表明战国初期的魏文侯时,一般是五口之家。也就是说,春秋战国那会儿一个家的人员组成,应该 5~8口人之间。五口,一般是父母加三个孩子,八口,则是祖父母加父母和三个孩子。虽然可能都是概数,但这八口、五口的概数,也是当时人口普查统计局给出的普遍数字,就像前两年说到家庭结构,三岁小孩都知道是三口之家为代表。

《韩熙载夜宴图》

到了汉朝,《汉书·食货志》里形容民生情况的时候,揭露汉朝人也是五口之家:“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这似乎跟我们所知的古代家庭成员人数出入有点大,电视剧里,古代一般不都是几世同堂,全家百来号人么?大型古装家庭生活剧《知否》里,大一点的家庭,夫人、小妾、子女加起来,凑一场足球队完全不是问题呀。就算普通的小本生意人家,没有伺候的下人,几代人或宗族都住一起,加起来也至少有几十号人口啊。毕竟,他们不仅不存在计划生育政策,皇帝普遍还恨不得送子观音常驻民间,但愿老少夫妻们没事都在床上待着,假如忍不住多生了几个,细心体贴的朝廷,还给坐月子的女性发放补品,让她们休息好了,再接再厉!(可以参考之前大梁如姬 | “剩女”别恐慌,按古人的标准我们全都是“剩女”中鼓励生育的片段

庞大的家族

这么高效的鼓励生育政策,那么,为什么秦汉以来普遍是五口之家呢?

其实,从春秋的八口之家的概括,变成战国的五口之家,都有朝廷政策推动,这大概要“归功”于商鞅变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好计算户口、人丁的税收。

汉朝著名政论家贾谊说到商鞅变法中的分家单过,补充了一条细则: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鉏杖彗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谇语。”《贾谊新书·时变》

简单说,这段的意思是:一个家庭里,基本不允许存在两个成年男人,有钱人家儿子长大了,就出去单过,穷人家的长大了,就主动去别人家入赘做女婿,然后,再和丈母娘分家。分家,就要厘清各家的财产,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成熟点,得有自己的担当,不允许爹妈和新家庭再有任何资产经济上的来往,连借个笤帚扫地,都视为挪用别人财产,要受批评和辱骂。

成年男人都分家了,那么一个家庭,基本难以超过5口人了。

汉朝基本沿用了秦国、秦朝的一贯方针,即使朝廷提倡以孝治天下,大家分家分惯了,也不愿意一家几代人爹妈叔婶地一起过日子。所以,朝廷也不强迫,但对于那些不分家,几代人同居,而且家庭关系处理得不错的,政府也会给予鼓励,绝对能入围全村年度和谐家庭奖。

《韩熙载夜宴图》

到了隋朝,隋文帝刚统一两晋南北朝时,为了收税进口袋,对民间隐户进行排查,也严令家家户户必须分家单过,不能所有人躲在一个大户家里当部曲、佃农:“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书·食货志》

这种分家的习俗,一直陆陆续续绵延到唐朝,才急转风向,因为,它直接导致一两代之内亲戚关系过分疏远,和“以孝治国”“家和万事兴”的终极文化导向不符,于是,大唐明令禁止别籍异居,五口之家的时代也宣布退隐。

唐朝为了让大家合家欢,针对分家住的人特地设置了处置办法:如果爹妈和祖父母还活着的情况下,谁要是提议分家,集体蹲大牢三年;长辈要是主动提出分家,蹲大牢两年。

自此以后,家庭格局开始变成我们熟悉的,像《知否》里的那样,祖孙三代一起住,一大家子里的老祖宗权力最大,说一不二的画面。如果谁不听长辈说话,江湖名声就可以臭成顾二郎。所以,顾廷烨要和残害自己的继母分家,也闹出了一堆闲话,家族耆老都觉得不应该,最后顾廷烨唯有祭出“母慈子孝”,母不慈,子还讲究什么孝道,何况是后娘。

这就像汉景帝时的一出疑难案:后娘毒杀了亲爹,为人子女要不要报仇?整个汉朝的御史们都被这道题难住了,反而是小汉武帝跑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后娘和儿子的关系,是因为爹在才维系的,既然后娘毒杀了亲爹,是她主动断绝了这份亲情,所以,不存在“杀母”的丑事,为父报仇是应该的。

《知否》剧中拒绝分家

顾二叔和这情况一模一样,所以他坚决要独立出去,但站在朝廷主张天下和谐的立场上,官家宋英宗虽然原则上理解他,名义上,还是希望他们是一家人,把两府中间的墙院拆了,合并成一户。

这基本是宋朝家庭结构的缩影:父母在,不分家。从这儿也能看出,到宋朝时,朝廷对是否分家管得不是特别严厉,分家单过的情况很多,比如,宋朝初年因为民间分家情况普遍,宋太祖还亲自下了命令:“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让湖北、四川的老乡们不要离开妈妈的怀抱。

此后,历代基本都有这则规矩,甚至辽国的契丹人都照此推行,因为,早先别籍异居的,都是少数民族的胡风,是野蛮人的体现,中原王朝、或有野心入主中原的,还是希望自己有含饴弄孙、膝下承欢的和美局面。

含饴弄孙

元、明、清时期,朝廷对分家管得也很宽松,但正常家庭,为了体现孝道,还是要和公婆一起住,早请安晚奉茶的。整个大家族叔伯姑婆,甚至堂叔婶类的全部聚居在一起的情况不多。于是,一家人口的定额,又回归了五、八这个数。直到现如今的,只要组合了新家庭,基本就要分家,重新开启新的纪元,三、四口之家是家庭常态。

不过,现在的分家别住,完全不影响父母亲情关系,逢年过节,找上机会就可以来一次团聚,一到过年,更是阖家团圆的热闹景象。因为,中国人的心不在世界各地繁华喧闹声中,教不在堂钟声带来的宁静悠然里,而在亲友见面打招呼的嘘寒问暖中,在故乡圆月散发的清辉里,和大年三十团圆的饭桌上。提前预祝大家新年一切顺遂~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宫斗编剧歇一歇,进来涨完姿势再写!妻妾婢地位全景科普

蒹葭从风 | 从黄海大东沟到辽宁庄河,经远舰最后的时刻都经历了什么

张宏杰 | 《邪不压正》里的廖凡同款猪腰子脸,是朱元璋的真容吗?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404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搜历史新书现已上市,当当有售。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