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训练

点击蓝字关注我→ 初中微课资源 2021-08-08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更多微课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精讲视频2:


知识点讲解及归纳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书,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点归纳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特点:

(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5、小结: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变化:

(1)内容的变化: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得录取。

(2)文体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故称“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3)局限性: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3、影响:

明朝的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扼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概况: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2、具体表现: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可记忆为:两只米“玉米”老鼠“甘薯、马铃薯”长得像“向日葵”花“花生”朵。)

意义:这些农作物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有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市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

(4)小结:





同步练习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 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明太祖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3.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政府架构(改制前)

 

政府架构(改制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4.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烧的“三把火”的是(   )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6.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B.策问

C.《老子》

D.“四书”“五经”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9.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182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

A.苏州   B.南京

C.松江   D.景德镇

10.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2.以下是徐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出示的四张图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有对臣民监管、侦查的职责,你知道它是什么机构吗?它具有什么特点?


(2)阅读图2,分析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


(3)阅读图3,如果你是该著作的作者,你将会在书中选编哪些相关的史实?


(4)阅读图4,有人说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出现了“倒退”,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DADAC     DDBBB

11.

(1)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

(2)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2.

(1)特务机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

(3)八股取士的主要原因、目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具体要求。

(4)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照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许多读书人为了中举,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微课视频

第3课《盛唐气象》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微课视频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微课视频

第6课《北宋的政治》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往期精彩回顾




部编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沪科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部编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微课部编版初中七八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人教版初中八九年级理化下册微课北师大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微课视频
微信号:czwkzy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微课视频!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