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关于杰赛普的二三事(上)

罗文哲 法律竞赛 2020-12-09

作者:罗文哲(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



得奖的队伍都是相似的,没奖的队伍各有各的原因。


每年赛后,参赛队员们数月以来经历的痛苦和欢乐在宴会的觥筹交错中化为过眼云烟,任凭后来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前人的错误。如“法律竞赛”主编所言,“新生队伍面对大型模拟法庭竞赛的陌生和落后队伍的手足无措成了一堵横亘眼前的高墙。墙内的垄断者拥有成熟的培训体系,墙外的打擂者却无处寻方”友邻中南大学今年首次参赛即获羡煞旁人的一等奖,他们的推送以《Jessup的他们,是怎么拿到奖的》为题,笔者不禁想到,似乎从来没有人写过一篇《Jessup的我们,是怎么没拿到奖的》,已有的比赛总结往往在“大段抒情之后掺杂零星经验的鸡汤”,这些经验往往建立在作者所在学院拥有的雄厚资源之上(例如,经验丰富的教练和往届队员,海量的图书资料和电子数据库,成熟的选拔与培训流程,以及最重要的——生源质量),且多涉及法律研究、写作与庭辩的技术,但对于赛场上近半数起步晚、基础薄弱的赛队而言,颇有些“夏虫不可语冰”的味道。换言之,成功者的技术经验固然宝贵,但不少队伍的状态尚未达到“谈论法律技术”的地步。



在此意义上,笔者很钦佩“法律竞赛”公众号团队,以接近“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以超出纯粹“技术”的角度,通过实际行动一点一点地降低这堵墙的高度。笔者所在的学院于本赛季时隔多年初次参赛,取得的成绩谈不上成功,也算不上太失败。在老师的建议下,笔者在此草草记录自己参加杰赛普的一些体会,既是对自己过去半载时光的交代,亦希望能够为这一份宏大的事业贡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诚如廖诗评老师所言,选拔参赛队员是取得好成绩的首要因素。杰赛普是最顶尖的模拟法庭比赛,各校都会派出最强的学生参加,绝无让二线选手练手的道理。因此,出于“选出最强的学生”以外的动机——如“给予XX机会”“提携XX学生”“带动XX发展”——选人的,都是对学院、赛队、尤其是对其他队员的不负责任。


何谓“最强的学生”?杰赛普所需能力主要是法律和英语,对于二者的关系,《Jessup比赛让你吃过苦吗》一文所言深具启示性,特摘录于此:“如果缺乏英语和法律兼长的学生,那么是优先选英语强的、还是法律强的?我认为没有定论,但可能需要避免比较严重的偏废。法律偏废,有可能出现基本法律概念错误、演讲式的表达取代案情说明、辩论式的表达无法切中法律要点、侃侃而谈却缺乏论证效果;英语偏废,有可能无力海量检索、听不懂裁判提问、无力组织顺畅的语句、法律论证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在此仅补充两点:第一,英语能力不等于英语口语能力;第二,不要期望英语偏废和法律偏废的同学可以“互补”,在这个问题上,0.5+0.5=0



对于此二种能力,有一些客观标准如四六级成绩可供参照。又如报名者有较为可观的学业成绩,相对令人放心。成绩拔尖不能说明太多,各个专业的第一名往往并非最具学术潜力与创新精神的学生,但成绩太差却能说明一些问题。换言之,学业成绩可以起到“排除法”的作用。以笔者所在学院的考试难度和给分尺度为例,学业成绩不足八十分者,几可断定其在学习态度和/或学习能力上问题较为严重,难以适应杰赛普的备赛强度,原则上不应纳入考虑。


如何发现“最强的学生”?笔者此次招新,首先要求报名者于一周内阅读赛题,并任选一问拟写论证提纲与基本思路,与简历一并提交。此举目的固然在于考察能力,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试探报名态度——如果一周时间之内尚且读不完二十多页的赛题,如何期待其日后完成每周二百多页的英文阅读任务?在笔者所在的学院,这一门槛已经可以筛除不少“九国贩骆驼”的观望者与投机者,杰赛普报名者不足其他同期国际法赛事的四分之一,对降低面试误判率甚有助益。


但有规则处必有漏洞,如笔者发现有个别报名者将赛题径直使用软件翻译成中文阅读,其提交的中文书状有浓厚的翻译腔。又如大多学校会举行面试,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绝大部分面试官并不具有在五分钟把一个人“一眼望到底”的能力。况且,面试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即面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能力,却难以尽知报名者的态度与责任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于以上种种原因,由主事者主动挖掘人才或许是比海选更好的办法。当然,公开选拔是一个必经程序,但对于许多新生赛队而言,不宜全盘寄希望于大海捞针,在海选之前应提前挖掘两三名可堪大任的主力队员。负责挖掘的主事者,可以是教授国际法的教师,如廖老师通过任教课程观察学生表现以发掘有潜力的学生,也可以由牵头负责的学生在学生群体寻访。此举并非难事,因为学术潜力较为突出的同学往往在学生群体脱颖而出、众人皆知。如遇千里马,主事者应有三顾茅庐的诚意。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主事者发出较为正式的邀约,就不再有将受邀者拒之门外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推荐和邀请须谨慎而为,这不仅关乎比赛成败,亦关乎推荐者的个人声誉。



很多队伍习惯于五名正式队员之外另招非正式队员。非正式队员不会收到组委会颁发的参赛证明,于是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若组队伊始即区分正式队员和非正式队员,那就很难、也没有道理要求没有证书的队员倾尽全力准备比赛,除非学院在政策上另有倾斜;若不区分,又会造成队员关系由合作异化为(未必是良性的)竞争,且这一状态可能持续数月之久。亦有队伍预定五名正式队员但事先言明可以更换,本质上还是接近于不区分。何况,日后如何确定正式队员?由老师还是队长来定?老师不太可能和队员朝夕相处,对队员的平日表现是否足够了解?作为学生的队长是否具有足够的威信和服众的选拔标准?没选上正式队员的同学是否愿意继续付出?如果他选择就此划水,他所负责部分的法律研究是否由其他队员从头来过?这不是笔者的杞人忧天,这是笔者所在学院各个模拟法庭团队多次并正在发生的事情。


其实,团队效率未必与人数呈正相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浅显易懂。中国杰赛普队伍的迄今最佳成绩是全球八强,创造这一纪录的1989年北京大学代表队仅有两名队员。四度参赛的山东大学柳新潮学长,连续两年团队有效队员仅三至四人,并无妨于其拿下最佳书状、最佳辩手并晋级国际赛。或许,正确的做法是“先有萝卜后有坑”,而不是先定下庞大的名额,再招进滥竽充数的人来。招入不合格的队员,对团队不是无益,而是有害。


对于何时组队,各校做法不一。强校多于国际赛刚结束的四月即开始招纳次年参赛者,如眼下诸多学校早已启动2021年的招新计划。早当然有好处,除提前熟悉队友、学习如国际习惯法的识别、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等“每年必考”的国际法基础知识以外,还可以根据组委会于每年4月公布的次年线索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例如,去年四月公布的killer robots和accountability of heads of States,据笔者经验,本年度正式赛题中此二者所涉及的文献,十之八九可以循着以上线索提前预测到、找到并读完,即便如a wall这般抽象的线索都可导向国际法院的隔离墙案。又如针对已经公布的2021年话题,已经完成组队或初步组队的学校可能已经开始提前阅读传染病大流行的相关文献和庇护权案、洛克比空难案等国际法院经典案例,早组队的队伍显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但早也未必都是好,拉锯战易使人身心疲倦,进入备赛后期难免懈怠。况且,人能取得的成就大小,并非取决于时间的多寡,而在于时间的利用方式。对于“争取来的”数月时间,有的学校用于系统修习国际法基础知识,根据线索开展有针对性的准备,有的学校使用往年赛题模拟训练、钻研最佳书状与庭辩视频,也有的学校抱着过时很久的老书漫无目的地开读书会。有的学校由有经验的老师或往年队员悉心指导,周周有任务,周周有考核,也有的学校是菜鸡互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开会嘻嘻哈哈,开完一哄而散。有的同学经过数月积淀,具备了全面的法律研究与写作能力,一旦赛题公布即可迅速进入备赛状态,也有的同学不过是认得两个法条,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出于这些原因,提前招新的学校往往是有深厚底蕴的强校,大多学校还是要等到九月赛题公布时才正式组队。



一个队伍里应至少有一两位具有杰赛普(或贸仲杯、理律杯、ICC英文赛等高水平模拟法庭比赛)参赛经验的队员。换言之,杰赛普的负责者可多从本校其他模拟法庭的参与者中物色人才并主动邀请,前已述及。往届队员也可作为学生教练而不作为正式队员参加,如笔者曾查阅几乎年年取得杰赛普台湾赛区晋级资格的东吴大学队员名册,发现该校近十年来竟无一人重复参赛,可见其校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指导老师亦是重要角色,但不论是老师或是学生教练,指导模拟法庭比赛对自身而言并无太大功利性的好处,因此如遇愿意付出的老师和前辈,自应怀有感恩之心。一般而言,老师长于学识,学生长于比赛经验,如廖诗评、高圣惕老师等自身即具有丰富模拟法庭参赛经验的老师并不多见,这方面可由往年的参赛者予以补足。需注意者,乃教练仅起引导与辅助作用,不论老师还是学生教练,都不太可能在颇为新颖前沿的杰赛普话题上有过深入研究,亦难有充裕时间用于阅读比赛文献,比赛规则亦不允许教练参与实质性研究工作,故参赛者务必摒弃依赖心理,培养独立的法律研究能力




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正如抓牌和打牌一样,选拔队员和团队合作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手好牌可能打烂,一手烂牌也可以打好。团队合作并非易事,即使是屡战屡胜的强队,亦有可能因团队嫌隙而落败。各校入选杰赛普的同学大多优秀,但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有鲜明的个性,且比赛团队这一紧密共同体的长期相处过程易将每个队员平日可能不为人知的缺点都暴露在队友面前。因此,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学问亦是杰赛普给予参赛者的宝贵财富——《燃藜图》旁的对联并非图文无关。



笔者心中的团队合作最高境界是“没有队长”的状态,内在的动力比外来的压力更能令人成就事业。如果每个队员都对比赛满怀热忱,且有较强的能力和自制力,那么社长只需做些后勤服务类的工作。笔者所在学院曾经取得贸仲杯与ICC中文赛最好成绩的两支队伍即是这样的状态,令笔者羡慕不已。若能有这等氛围的团队,即使无奖,复何憾哉!


但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一般而言,队长并非可有可无的角色。廖老师在今年的《不如参加Jessup之四》一文中谈到队长的选择是一门学问,虽“限于篇幅”没有展开,但该文透露今年北师大队长由一位大二本科生担任,或可管中窥豹地揣测廖老师重视队长的领导能力胜于专业知识和比赛经验,笔者深以为然。


何谓领导才能?在笔者看来,队长的主要职责并不在于负责最难的问题或是承担最多的任务,而在于创造条件让每一位队员对团队发挥出最大的贡献。这就要求队长既须充分知悉各位队员的长处与不足,又要时刻掌握团队的精神状态,不断将可能偏离航线的轮船拉回正确的方向。



团队合作中的矛盾根源,大多如宁国府一般“事无专执,临期推诿”与“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对于前者,王熙凤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将人分作几班,每班人马单管某事,哪一行乱了只和哪一行说话,即所谓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没有任何一个杰赛普参与者不想拿奖,但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不愿改变”的鸿沟。因此,团队需确立若干基本制度,如集会不能迟到,否则“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又如每个案例和论文阅读均应留痕,做成摘要(brief)定时上传,每周需完成多少进度固然可以由队员讨论,但达成共识后必须严格执行,并确立合适的奖惩措施,以对抗人与生俱来的惰性。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对于后者,实乃团队合作难以克服的问题。在朝夕相处的团队里,每个队员的精神面貌与投入的时间精力,其他队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一般人均能接受“能者多劳”,但若有特别严重的苦乐不均,不仅会造成任务的拖延,也不利于队伍的团结。因此,队长应根据每位队员的能力和兴趣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例如让有ICC比赛经历的队员负责国际刑法的问题,让有理科背景的队员负责涉及AI技术方面的问题,让做事严谨细心的队员负责校稿),根据队员的经验、性格划分负责前两问与后两问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新老结合、性格相合、能力互补)。有时,队长为了团队的发展,可能不得不扮演“恶人”——一个严格而公正的督促者的角色。即使队员有所埋怨,也好过赛后的失落与悔恨。一位中南大学的赛友告诉笔者,他们一旦发现队员存在问题,尤其是态度方面的问题,即直接在开会时指出,“说哭了都不要紧”,盖因比赛时间过于紧迫,此类杂务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一般而言,学生之间的事可以内部解决,无需惊扰老师,此过程亦是对团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除非有队员存在非常严重的态度不端或能力欠缺,如队长经过审慎判断,认为没有改善的可能,应尽早在取得指导老师同意的前提下对其婉言劝退,此亦为柳新潮学长所在团队队长的做法。由于此类队员对于比赛要么置身事外,要么异常痛苦,及时止损是对双方的负责。


一个合格的队长不应包办代替。柳学长所言不虚,队长或老队员自己动手重写或大改书状,常常比发回队员修改更有效率。但笔者以为,如果队员有上进之心与进步的可能,出于对队长和队员双方负责的态度,队长应使用面谈或批注等方式加以引导,而尽可能不要取而代之。毕竟,书状署名为团队编号而非个人姓名。如果队长承担过重的负担,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亦难免由此产生对队员的埋怨情绪;而队员可能因此对队长产生依赖感,从而降低自我要求,或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未受尊重,对团队未有贡献,也没有在参赛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所以,队长的选择过程并非简单的挑选一个所谓的“大佬”人物。人皆有短长,看上去“大佬”的同学可能在某些方面有较为严重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对于队长的履职可能存在致命的影响。智商和情商双高且愿意参赛还愿意领队的同学毕竟只占少数,有时候只能权衡利弊而择之。挑选出合适的队员与队长有些可遇不可求,有时只能仰赖主事者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洞察力。


大多数赛队会于每周固定时间见面开会,线下会议显然有网络交流无法代替的功能,而全体队员聚齐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宝贵的时间必须用于非常重要的、需要全体队员参与或知悉的内容,包括学术性与事务性的。只需部分队员之间达成共识即可解决的细节性问题,不应占用全体队员的时间。应区分并善于利用全体会与小组会,备赛遇到的问题应随时讨论解决,也能起到队员之间随时互相督促的效果。如果队员们讨论比赛的时间主要都在集体会上,该队恐败绩已露。在此意义上,一个(哪怕是不同赛队合用的)模拟法庭备赛专用工作室应当是取得好成绩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备赛节奏,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安排,但应当尽量避免过于拖延。网上读到的成功经验一般不会有假,但并不都能复制。柳新潮学长2015年参赛时的某位赵姓学姐,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五至六个问题,他们的书状荣膺全国第二。笔者此次比赛被迫完成了和她几乎相同的任务量,但我们的书状只排到了第二十五名。同样是那一年,他们在提交书状前一天仅花费十二小时将一个问题彻底推翻重写,夜里十点方才开始整理索引与事实陈述。笔者此次用最后三天时间基本重写了两个问题,团队前一晚八点开始做索引,最后换来了评分表上“缺乏分析”与“缺乏校对”的评语。尽管笔者从未出于刻意模仿他们的做法,但这一信息多少放松了笔者的节奏感。当笔者赛后把那篇文章找出来重新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在柳学长的满篇谦辞中漏读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们学校曾在国内赛中拿到过第九名。很多成功的经验,只能欣赏,不能模仿。最好的节奏,就是按照自己的实力,踏实、均匀地走稳每一步。










下  篇



三、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0年5月

  (2020年8月修改)

往期推荐

北大国际法学院两年随感

得克萨斯法学教授:TikTok在美的几种“死法”

2021年Vis维也纳将转为线上比赛


专辑

推荐

编辑丨Sarah 

点亮 在看让更多人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