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富/徐林教授等:新型大环铂配合物/黑色素诊疗探针点亮肿瘤的精准诊治
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化疗药物由于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往往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人们在致力于解决化疗靶向性的同时,也将其与其它治疗方式相结合构建协同治疗方式。例如,化学/光热协同治疗不仅在较低剂量下提高了化疗的抗肿瘤效果,而且也减少了毒副作用和肿瘤的多重耐药性。因此,发展强有力的协同治疗方式对提高化疗的抗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尺寸和形状可控的金属大环配合物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与生物大分子亲和力高、细胞摄取率高、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有机金属大环铂化合物已被成功应用于细胞水平的抗肿瘤研究。然而,由于其自身血清稳定性差且缺乏肿瘤靶向性,使得其在活体水平上的抗肿瘤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虽然脂质体技术可以解决肿瘤靶向性能和体内稳定性等问题,但有机金属大环铂的负载效率低(<5%)且缺乏有效的活体反馈监测工具等问题仍然无法克服。因此,开发新的多功能生物医学平台提升有机金属大环铂的活体精准诊治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徐林教授团队合作,将具有高抗肿瘤活性的有机金属大环铂药物M1负载到生物内源性载体黑色素上,成功构建了一种通过光声成像(PAI)精准引导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诊疗一体化探针melanin-M1(见下图)。研究表明,黑色素可以作为多功能的诊疗平台,不仅显著提高了金属大环铂化合物M1的体内稳定性和肿瘤靶向性,延长了M1在肿瘤部位蓄积的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光声成像实现精准引导可控的化疗-热疗协同作用。在低剂量单次注射的条件下(40 µg),就可以在活体水平上实现比顺铂药物更高的抗肿瘤效果,与此同时,毒副作用显著降低。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南京大学郭子建院士团队:新型双模式Cys/Hcy探针用于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和比例光声成像
南开大学丁丹课题组:内质网靶向的AIE生物探针高效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ATP激活型纳米光敏剂提高肿瘤成像和光动力治疗特异性
福州大学杨黄浩和宋继彬课题组:通过纳米MOFs硫化反应实现活体原位结肠癌的比率式光声成像
南开大学杨志谋/王玲/丁丹教授:响应β-半乳糖苷酶的AIE荧光探针对衰老癌细胞的识别和消除
赵宇亮、谭蔚泓、张希3位院士和17位教授合著大综述:用于癌症治疗的智能纳米药物
通讯作者简介
徐林,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导师:钱旭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导师:Jonathan Nitschke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超分子化学,聚焦超分子荧光化学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在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4篇,其中,入职华东师大以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 8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ESI Highly Cited Paper, 1%)。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奖等荣誉或奖励。
杨光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智能生物传感技术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农药分子设计及分子影像学方面的研究,成功创制出喹草酮、吡唑喹草酯、氟苯醚酰胺等6个农药候选新品种,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靶向生物大分子的荧光探针,包括第一例特异性靶向丁酰胆碱酯酶的荧光探针。先后在PNAS、Nat. Commun.、J. Am. Chem. Soc.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2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项及欧美发达国家授权专利10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各1项。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中,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目前,兼任中国化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有机化学》、Chin. Chem. Lett.、J. Agr. Food Chem.等期刊的编委。